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PLA2和Hcy水平与心室重构的关系
2022-01-10李拥军
谢 杰,李拥军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斑块破裂、管腔闭塞及供血区域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损伤。虽然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开展使AMI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部分心肌在经历缺血缺氧后仍会发生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坏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大量浸润、胶原合成明显增多并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即心室重构[1-2]。AMI后心室重构的发生会影响心脏舒缩功能,严重者会发生心功能不全,早期预测心室重构能够为及时开展干预提供依据。血清磷脂酶A2(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血清PLA2和Hcy水平的升高也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3-4]。但两种分子对AMI后心室重构的评估及预测价值尚未明确。为了明确血清PLA2及Hcy水平在AMI后心室重构中的评估作用,本研究探讨PLA2和Hcy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6月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MI病人。入组标准:①有明确的胸痛症状;②入院后经心动图、心肌标志物检测诊断为AMI;③入院时及AMI后6个月或9个月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④血清标本已留取且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心肌梗死、脑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病史;②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③临床信息不完整。共纳入100例AMI病人,根据是否发生左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另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构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42~66(54.12±8.29)岁。非重构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1~68(55.31±9.12)岁。对照组50名,男28名,女22名;年龄40~65(53.94±8.39)岁。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AMI后心室重构的判断 AMI病人入院时及AMI后6~9个月分别进行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二维双平面法(Simpson′s法)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比较两次LVESV值,若AMI后6个月或9个月时的LVESV值较入院时升高15%以上,则判断为左心室重构。
1.2.2 血清指标检测 入院时即刻采集AMI病人的肘静脉血5 mL,体检时采集对照组受试者的空腹肘静脉血5 mL,静置凝血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PLA2、Hcy、Ⅰ型N端胶原前肽(PⅠNP)、Ⅰ型C端胶原末肽(CⅠT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含量。操作过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 3组血清PLA2、Hcy水平比较 重构组和非重构组血清PLA2、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构组血清PLA2、Hcy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重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血清PLA2、Hcy水平比较 ()
2.2 3组血清胶原指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重构组和非重构组血清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构组血清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非重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血清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比较 ()
2.3 心室重构病人血清PLA2、Hcy水平与胶原指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心室重构病人血清PLA2、Hcy水平与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详见表3。
表3 心室重构病人血清PLA2、Hcy与胶原指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2.4 心室重构病人LVESV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以AMI后6~9个月的LVESV为应变量,血清PLA2、Hcy、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含量为自变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LA2、Hcy、TGF-β1、FGF-23、GDF-15水平为LVESV的影响因素(P<0.05)。详见表4。
表4 心室重构病人LVESV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生率的增加,AMI的发病人数也呈逐年增多趋势,AMI发生后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能够直接引起心肌损害、影响心功能,而在再灌注治疗后的恢复过程中心室重构会进一步加重心功能的损害。心室重构的发生与成纤维细胞浸润、胶原代谢紊乱对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过程有关,这一过程发生在AMI后数个月的漫长阶段[5]。在AMI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局部心肌组织以缺血缺氧损伤为主要表现,尚未启动胶原修复过程,因此在该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心室重构。顾金萍等[6]研究通过比较AMI后6~9个月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判断心室重构的发生,无论AMI病人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入院后24 h内超声心动图的指标均未出现明显改变,说明虽然超声心动图能够在AMI后对心室重构进行评估,但对心室重构并无早期预测价值。
本研究在AMI后6~9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来评价心室重构,通过分析重构病人和非重构病人AMI发生后血清指标的差异来分析相应指标对AMI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PLA2和Hcy是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心血管系统损伤因子,PLA2能够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向易损斑块的转运,使斑块稳定性下降并发生破裂,最终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Hcy具有促炎、促氧化作用,能够在心血管系统中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PLA2和Hcy升高与AMI发生有关[7-9]。本研究对AMI病人入院后即刻血清PLA2和Hcy水平进行检测,重构组和非重构组病人的血清PLA2和Hcy均较对照组高,说明PLA2和Hcy水平升高与AMI的发生有关,且重构组病人血清PLA2和Hcy含量明显高于非重构组,说明AMI发生后PLA2和Hcy水平升高与远期心室重构的发生有关,PLA2和Hcy的检测对心室重构具有预测价值。
心肌梗死局部成纤维细胞的大量浸润、胶原代谢的紊乱是造成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9-13]。本研究在明确PLA2和Hcy增多与心室重构发生有关后,进一步探究了PLA2和Hcy是否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浸润及胶原代谢来参与心室重构的过程。TGF-β1、FGF-23、GDF-15是与成纤维细胞活化、浸润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其含量能够反映局部组织纤维化的程度[14-17]。PⅠNP和CⅠTP是Ⅰ型胶原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其含量升高能够反应心肌间质内主要胶原成分代谢的异常程度[18-20]。本研究结果显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病人血清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构组病人以上指标升高更明显,说明心室重构的AMI病人存在成纤维细胞激活、胶原代谢紊乱。进一步分析PLA2、Hcy与上述血清指标的关系得出,心室重构AMI病人的血清PLA2、Hcy水平与PⅠNP、CⅠTP、TGF-β1、FGF-23、GDF-15呈正相关,说明AMI发生后血清PLA2、Hcy水平的升高可能通过激活成纤维细胞、影响胶原代谢促进心室重构的发生。以心室重构评价指标LVESV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得出,PLA2、Hcy、TGF-β1、FGF-23、GDF-15均与LVESV有关,说明血清PLA2、Hcy、TGF-β1、FGF-23、GDF-15水平的升高共同参与了AMI后的心室重构。
综上所述,AMI病人血清PLA2、Hcy水平的升高对左心室重构具有预测价值,且TGF-β1、FGF-23、GDF-15的增加可能是其介导左心室重构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