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1-10石晶晶石树青胡元会贾秋蕾袁果真张雪松
石晶晶,石树青,胡元会,魏 艺,师 帅,贾秋蕾,袁果真,张雪松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1]。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010 年全球心房颤动病人总数约3 350万人,其中,男性2 090万人,女性1 260万人[2]。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600万~1 200万美国人罹患此病,到2060年,欧洲将有1 790万人罹患此病[3]。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2%,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5%~15%[4]。心房颤动增加了脑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风险,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心律失常病人的住院率,在给病人带来巨大生活负担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具有产生药物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外毒副反应的风险;服用抗凝药物有出血风险;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的推广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因其费用高,具有相应的风险和并发症,病人的接受度较低[5]。心房颤动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伤寒论》中论述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提出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心房颤动的病位主要在心,多由心神失养所致,但其发病与其余四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6]。气阴两虚是心房颤动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故心动悸[7]。
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相关领域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文献计量学作为对科研成果有效的评价工具,在我国现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和科研思路。
1 检索方法
以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方式为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气阴两虚+气阴不足+气阴亏虚+气阴两伤+气阴虚+气阴两亏+补气养阴+益气养阴+益气滋阴),SU=(心房颤动+心房纤颤+心房颤动),截至2019年11月18日共得到包括期刊文献、博士与硕士论文、会议和报纸论文在内的共146篇文献,删除信息不全的文献1篇,共145篇文献纳入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文献发表年度、资源类型、基金资助、研究人员机构分布、被引频次及高频关键词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的研究特点及规律。
通过中国知网内置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功能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生成相应可视化图谱,以文献发表年度、资源类型、基金资助、研究人员机构分布、被引频次及高频关键词为对象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的研究特点及规律。
2 结 果
2.1 发表文献年度趋势分析 分析检索得到的145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2012年开始迅速增长,2016年发文量为17篇,达到发文高峰,2017年和2018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9年截至统计前已经发表16篇,达到第2次高峰。说明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图1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
2.2 文献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经分析统计,目前国内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共计102篇,占70.3%,其次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计40篇,占27.6%,其余为会议论文,占2.1%。详见图2。
图2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文献资源类型分布
2.3 研究机构及作者分布分析 经统计分析,发表文献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有6所,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为18篇(见表1)。由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可知,相关研究共形成3个合作团体,进一步分析得知,发文量大于2篇的作者只有3位,分别是:张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篇)、刘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篇)、张彦(辽宁中医药大学,3篇),详见图3。高产作者体现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力,说明该领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表1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研究机构发文量
图3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研究领域作者共现图
2.4 基金资助情况分布分析(见表2)
表2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研究基金资助情况分布
2.5 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的被引频次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文献被引频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论文的质量、交流程度和学术水平[8-9]。通过对纳入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临床证候类和临床经验类研究(见表3)。说明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中医证候及其治疗经验的研究。
表3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5位的文献
2.6 关键词及共现网络关系分析 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及聚类分析,详见图4。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聚类;节点大小表示该词出现的频次;连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节点的共现频次。图中显示的是出现频次>4的关键词,共有42个,除主题关键词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还有对照组(19次)、临床疗效(18次)、治疗(16次)、中医证候(15次)、冠心病(13次)、临床研究(10次)、炙甘草汤(9次)、生脉散(8次)、胺碘酮(8次)、维拉帕米(8次)、左房内径(8次)。共形成两个聚类,一个是黄色节点部分,代表的关于方药应用的临床疗效及经验分析;另一个是蓝色节点部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动物模型探讨治疗心房颤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图4 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及共现网络
3 讨 论
文献计量学是以年度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为研究对象,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于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用以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0]。通过文献计量法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分析有关中医药某一领域研究的特征,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11]。本研究基于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全文数据库平台,对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的分析,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从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来看,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近几年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大部分研究有相关基金的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张艳为心房颤动气阴两虚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定心方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和机制探讨[12-14]。
陈子晶的文章《200例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15]及刘强的文章《房颤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16]被引频次均在30次以上,是该领域主要的参考文献。陈子晶的研究分析了200例冠心病心房颤动病人的临床中医证型,结果提示冠心病心房颤动病人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证型为主,其次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刘强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心房颤动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类指标的相关性,该研究纳入了60例心房颤动病人,10例窦性心律心律失常病人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心房颤动病人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心房颤动各证型的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各证型中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证病人D-二聚体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和心阳虚衰证病人。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相关研究的研究类型分为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在临床研究中,主要涉及心房颤动中医证候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涉及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指标主要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下左房内径的比较。证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与依据,因此,中医证候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与关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17]。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辨证主要可分为:气阴两虚证、心阳(气)不振证、心肾阳虚证、痰(瘀)热扰心证等[18]。冠心病是心房颤动中医治疗方面研究较多的合并疾病,心房颤动在冠心病病人中多见,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可加重心功能损伤,且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促使血栓形成,促使病人出现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19-21]。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的抗栓治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在动物实验方面,主要探讨中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作用疗效和作用机制[22-23]。研究较多的方药包括稳心颗粒、生脉散、炙甘草汤,常用的西医对照药物有胺碘酮和维拉帕米。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24]。生脉散中人参补益心气、生津;麦冬养心阴、清心热;五味子敛气生津、宁心安神,三者合用益气滋阴、清热安神。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方中重用生地,辅以阿胶、麦冬、麻仁滋养阴血,血足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25]。根据不同的兼证选择不同的方药。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同时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能够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减缓房室结与心房结的传导速度,有效延长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和动作电位[26-27]。维拉帕米是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慢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抑制窦房及房室传导,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同时对心肌收缩有一定抑制作用[24,28]。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发文趋势表明,心房颤动气阴两虚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研究的合作方面,不同作者及机构间需要加强合作,以更充分地利用研究资源,促进研究产出;研究的热点方向为心房颤动的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的评价研究,涉及较多的方药是稳心颗粒、生脉散、炙甘草汤;常用的西医对照药物有胺碘酮和维拉帕米,研究较多的合并疾病为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