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以新智造新教学为指导的服装实训课程改革研究

2022-01-09徐颖芳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服装实训数字化

徐颖芳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随着数字化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根据《中国制造2025》 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发展纲要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全球疫情的影响,为提高生产效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服装企业由原来密集型劳动力转型进行升级迭代,如浙江省宁波大型的服装企业纷纷引入数字化智能制造生产流水线。服装企业数字技术的升级以及智能设备的应用普遍性,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制造的技术人才需求愈发迫切。这对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才是加速推进服装企业由传统转向数字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建立与岗位能力与之对应的课程建设,并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校企融合院校与企业共同设置服装专业课程内容,特别是服装专业实训课程,应根据企业需求输送数字化智能制造的高素质服装应用型人才。

1 服装智能数字化技术发展现状

现如今,数字化技术应用已是服装行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服装虚拟设计与展示平台的出现促进了服装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化调整,大大提高了服装制造的效率[1]。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许多创新措施。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储备主要有: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职业技术人才和商业人才,其中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点就落实在高职院校。当今的职业人才培养,着重强调了职业院校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共同加快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经济转型提升需要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以不断促进创新和产业的结构升级。

1.1 服装企业智能数字化用人现状

通过调研宁波服装企业发现,多数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岗位十分紧缺。企业原有的技术人员对服装数字化智能制造的专业知识的认知结构非常有限,不能胜任新型岗位。职业院校的服装毕业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了解不够全面,对数字智能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比较迷茫,在就业时往往不愿从事此类岗位,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无人可用的处境。

企业为创新发展和生存需求,数字智能化的建设脚步非常快速,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毕业生在企业可能要经过1 年的过渡期,学习新的技能后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在智能化技术人才方面存在断档现象。服装数字智能化的人才短缺已成为阻碍智能制造转型的关键因素,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1.2 院校服装专业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的创新发展紧跟市场节奏,服装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专业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脚步,专业能力无法支撑企业高层次的人才需求。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术如果只停留在传统技能上,就会对学生的就业带来非常大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室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设备如不能与企业同步,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速度与企业用人需求必定会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还比较缺乏,多数院校服装专业的实训课程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对数字化智能制造的新技术,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相关的智能化生产实训投入还远远不够。

2 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智能数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讲,企业要转型提升发展,用人需求还是要回归到院校人才培养。因此必须加快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让企业与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院校主动对接行业与企业,与企业、行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现代化服装企业而言,在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上应该具备更加长远和全局的眼光[2]。数字化智能制造是传统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更替变革,智能数字技术人员具有更高的从业价值,因而也需要人才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从原来一人一岗到一人多岗的转变,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服装专业的实训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专业技能适应岗位的重要学习途径。2019 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院校应及时把新工艺、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实训实践教学,要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真做实做细,及时把最新的数字化智能制造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里,并落实到实训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并解决企业缺乏高技能人才的问题。

3 服装专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课程改革路径

3.1 服装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岗位调研

服装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3D 虚拟展示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时代发展潮流。在智能数字化人才需求的背景下,通过对宁波地区几家大型的外贸服装企业和品牌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企业对智能数字化的设计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宁波外贸ODM 型企业对虚拟数字化设计人才和本土男装品牌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特别明显。同时也对2 家知名虚拟数字设计软件公司和智能设备制造公司调研,发现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应用智能数字技术设计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故此,院校要联合数字软件开发公司和智能设备制造企业,共同探讨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案,将数字软件和智能设备引入到院校实训室,建设真实的企业实训场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工作岗位。

3.2 院校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

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为抓手,与杭州凌迪数字有限公司、宁波E 布互联智能设备公司和宁波凯信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运用智能、数字化软件技术和设备,依据企业真实场景,设计校内智能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室。具体做法是:数字化企业为院校提供最新的软件安装与教学辅导;智能制造公司为院校提供设备技术指导、更新培训,并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服装企业导师定期到院校提供专业指导,并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研讨、教学课程和作业评价。

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建设主要包含:服装3D 虚拟设计、自动样板输出仪、智能学习型(智能自动铺布、自动裁床、数字印花、吊挂流水、自动包装等)工厂。实训中心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和系统集成等信息化技术[3]。服装专业的实训课程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动手实践的内容,更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实训中心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场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智能化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操能力直接影响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加强智能设备的实践教学,提高服装实训课程的使用效率,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智能操作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向动手实践的转变。通过数字化虚拟设计和智能设备制造,对服装设计、结构、色彩、面料、工艺有全面的技术升级,提高学生服装设计和技术工作新的应用能力。院校专业教师团队要掌握服装数字化智能制造化的应用及发展方向,与服装企业、智能数字软件公司、智能制造企业等进行深度的分析研讨,为建设智能数字化实训室及教学实训做好准备,明确数字化智能制造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3.3 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双向挂职的教学队伍模式。校企双方注重双重主体、双重身份,在教学组织上体现交互训教、工学交替。以企业技术专家指导实训课程主体构架和教学内容,校内专任教师作为实训课程主体授课教师,负责学生管理与沟通,实现校企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企业导师和院校教师共同实施评价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成绩,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岗位培养的初衷。

3.4 校企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结构设计

校企融合式安排实践服装实训教学模式,运用进阶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将实训教学分成校内学习实训、企业跟班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3 个阶段。先单项学习再综合练习,先校内学习打基础后校外实践再提升,快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3.5 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

在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领导人的共同探讨下,将行业与职业最新能力标准融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中。根据企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提出相对应的知识体系、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依据设定的课程标准,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设定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技能实训,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教学,见图2。

图2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

3.6 服装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构成

传统服装专业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和手工技能的人才培养,而对数字化智能制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的教学比例偏少,且实训环节缺乏针对性。基于对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每学期安排进阶式的实训课程。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有3D服装设计与缝制、服装材料认知、3D 时装设计与制作1、3D 时装设计与制作2、3D 时装设计与制作3 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3D 时装设计与制作1、3D 时装设计与制作2、3D 时装设计与制作3 等课程。以上实训课程根据企业、行业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定制,教学过程也是由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改革后的服装实训课程针对市场与企业的人才需求,重新调整服装实训课程内容,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的课程安排,重视对智能制造设备的认知能力培养。实训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表1 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3.7 实训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改革

为了使教学评价方式能够体现公平和激励效应,需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要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成绩评定必须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考核内容有原来的知识点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考核方式主要是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占百分比60%,终结性考核占比40%,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考核形式包括行业调研、课堂讨论、上机操作、小组方案、实践项目、企业实操环节等,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训和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考核形式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打分出成绩,多角度和理性化来衡量每个学生成绩。学生也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既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强调组员间团队协作能力。总之要让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要灵活多变,积极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结语

依托产教融合的服装数字化智能制造实训课程建设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构建院校+企业的精密型育人模式,遵循专业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路径,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服装实训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道具服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