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中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2-01-09杨丽蓉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壮锦室内设计广西

陈 黔,杨丽蓉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0 引言

政府倡导的“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总量较大。广西在政府的引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依托独特的民族地域和人文优势,形成多产业、多元文化并举以及多种类型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自治区,各地的民居多受当地少数民族因素的影响,传统建筑形式呈现多元化,如吊脚楼、干栏式和穿斗式等。近年来,设计师们也逐步将非遗民族元素引入到室内软装设计之中,如壮锦、绣球、铜鼓和侗族木构等。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构图严谨,造型古朴,色彩丰富,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在未来的装饰装修中有望成为流行时尚。职业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能达到保护和传承广西非遗文化的效果,还能丰富室内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

1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中职《室内设计》课程的意义

1.1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的意义

广西区内聚居着汉、壮、瑶、侗、京等多个民族,产生了许多极具广西民族代表性的非遗技艺、手工艺品和针织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壮锦、绣球和铜鼓等。

壮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锦,是一种以棉线或丝线编制而成的色彩斑斓、图案生动和结构规律的精美工艺品。传统的壮锦常用于衣物、背带心、背包、挂包和围裙等,常见的图案有大万字、小万字,以及较复杂的双凤朝阳、凤栖牡丹和狮子滚球等,代表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崇敬。历经不断的发展,目前,壮锦已经是广西民族织锦技艺的代表,也是广西现代文化输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壮锦图案如图1。

图1 壮锦图案

绣球,是一种由彩绣做成的吉祥物,寓意吉祥瑞庆。广西绣球由红、黄、绿3 种色的织物做底面,每瓣皆绣上各式各样的花卉、植物和龙凤等吉祥物。如今,绣球不仅作为馈赠亲朋的礼物,也成为广西展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图2 为广西绣球。

图2 绣球

壮族铜鼓,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其身遍有虫、鱼、花和草之状(花纹),制作极其精巧。铜鼓造型庄重、有力,铸造技艺高超,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是古时候人们祭祀仪式的重要器具,如今铜鼓的祭祀功能已经衰退,更多的是娱乐性与观赏性。铜鼓元素器皿如图3。

图3 铜鼓元素器皿

1.2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装修和装饰工艺给传统装饰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极具地域性的特色手工技艺日趋衰亡,如何传承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和装饰,是室内设计从业者乃至整个室内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广西在近些年的一些民宿设计中就应用到了雕刻、泥塑、石雕、绘画和织锦这些广西民族工艺,比如地毯、抱枕和装饰画就用到了壮锦图案、花纹等元素。绣球也是一个极具装饰效果的工艺品,用来装饰房间,或者作为桌旗、窗帘的点缀物出现,而壮族铜鼓可以利用其造型和花纹做成器皿、杯具等,不仅能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也可以提升民族特色造型和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效果。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愈发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职学校,在融入广西非遗文化教育教学中,与同类型学校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室内设计》课程中可借鉴学校在广西民族非遗方面的职业教育基础和资源,更新建筑装饰实训课程模式,修订《室内设计》课程标准,形成融入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的新课程标准,构建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室内设计从业人员。

2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中职《室内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实训教学资源不足且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实训设施不完善和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我校建筑装饰专业也存在教学硬件、场地设施不充足的情况,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一些中职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接受能力也不平衡,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对广西民族非遗文化了解甚少,缺乏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没有形成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意识,导致学生很难将广西民族非遗文化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2.2 实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实操教学,并没有从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导致教学内容单调而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实训作品风格杂乱、色彩搭配不合理,质量参差不齐。中职阶段的教学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建议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民族元素应用缺乏创新

在经济、网络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实用性,演变成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过去的几十年里,外来因素不断影响我国的精神、物质文明,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日益发生变化,导致设计的形态和手法呈现多元化。就室内设计行业而言,我国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和设计案例,弱化了本土民族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方案中直接套用其他设计师案例,缺乏创新,缺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索精神。

3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中职《室内设计》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3.1 建设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素材库

要将广西民族非遗文化在室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就要将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科学地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去。在校企专家的带领下,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到广西民族非遗技艺传承地、大师工作室走访调研,收集非遗素材,了解广西民族非遗技艺传承,把握各种非遗元素应用的意义,找到能融入到中职《室内设计》课程中的非遗元素,从设计中了解广西民族非遗文化,为室内设计其他课程建立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素材库,最大限度运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不断更新素材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打开将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思维。

3.2 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教学

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建筑装饰专业常用的教学手段,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托服装专业群在广西民族非遗传承上得到的经验和资源,在《室内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中,对广西民族非遗文化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壮锦、绣球、铜鼓和侗族木构等广西非遗技艺的历史、发展历程与实际应用,把握各个元素应用的意义。带领学生到服装专业的“马尾绣制作工艺室”以及服装系、纺染系实训室参观体验,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广西民族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以学生实操为主,教师辅助学生将融入了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的创作理念,通过CAD、3DMAX等设计软件转换为实训作品,例如3D 家具模型、室内装修效果图等。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总学时按理论10%,实操90%的比例分配,将理论和实操穿插进行,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讲解广西民族非遗文化知识和室内装饰设计理论;实操教学部分将课程以项目任务书的形式分解为3 个模块进行,以任务为驱动完成各个项目。

项目一为模型制作,任务有1 个,即绣球的制作;项目二为家具建模,任务有6 个,分别为融入铜鼓与壮锦元素的抱枕、融入木雕技艺的沙发、融入壮锦元素的地毯、融入木雕技艺的餐桌、融入绣球元素的桌旗和融入绣球、壮锦元素的窗帘。项目三为场景建模,任务有5 个中式效果图制作,分别是中式客厅效果图制作、中式餐厅效果图制作、中式主卧效果图制作、中式次卧效果图制作和中式书房效果图制作。

教学方法上,以技能训练为主,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不衔接的问题,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培养中职学生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

3.3 开发数字化产品

传统的室内设计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缺乏创新性以及新颖的呈现方式。把现代技术与传统非遗技艺相结合,是非遗文化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一大批学校和企业加入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行列中。在《室内设计》这门课程中,学生通过融入壮锦、绣球、铜鼓和侗族木构等广西民族非遗元素,制作出具有创新性又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实训作品。为了使广西民族非遗文化在室内设计中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把虚拟现实技术(“VR”)运用到学生的实训作品中,借助企业开发能辅助教师教学的VR 智能室内设计平台,在该平台中建立3D 模型库,提供不同的家具模型、户型图,同时配套融入带有广西民族非遗元素的贴图素材库,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平台中构建装饰“虚拟”的房间。

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还可以将自己设计出的室内设计作品(3D 家具模型、素材贴图等)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充实平台3D 模型库和贴图素材库,为平台提供更多广西民族非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搭配方案,以展现广西民族非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鲜活的一面,用360°全景展示和VR 技术打破室内设计仅仅通过文字、图片传播的单一传播路径的限制。

将学生实训作品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开发成数字化产品,采用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室内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借助各类平台进行宣传,以新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4 广西民族非遗元素融入中职《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效

4.1 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技能

学生可以在这种“项目任务+数字化技术”模式下获得更加全面的教育,达到理论、技能、思维的全面提升。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了解广西民族非遗文化,也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例如装饰设计能力、CAD绘图能力和3D 建模能力等。

4.2 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培养成效显著

装修行业发展迅速,教师需要不断接收新的企业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与企业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各项技能。

4.3 传承手段得到创新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数字化产品开发,利用VR 技术开发出能辅助《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平台,推动广西民族非遗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不仅可以使大众直观地了解广西民族非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也能实现广西民族非遗文化在中职教育建筑装饰中的保护、运用和活态传承。

4.4 校企合作共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人才需求以某种方式和学校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校培养的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就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输出。

5 结语

我校长期致力于广西民族特色专业的振兴和发展,在传承民族特色工艺和弘扬广西民族文化等方面走在同类学校的前端。《室内设计》这门课程通过校企合作融入数字化技术,借助VR 资源将现代技术与传统非遗技艺相结合,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不仅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丰富了职业教育传承广西民族非遗文化的理论成果,为同类学校同类专业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传承和发扬广西非遗文化的同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壮锦室内设计广西
广西贵港
帛锦时韵*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