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初探
2022-01-08皮郁郁
皮郁郁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升,教师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社会各领域改革的关键,教师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动力是一切力量的来源,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进步。动力机制是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是促进共同体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相互传递的动因。主要分析影响现阶段教师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探索生成教师的动力机制的策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以校园文化引领教师教育动力机制;“国家行动”促进动力生成,地方政府的完善与引导机制;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有效衔接,构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建立激励制度;教师自身内部激励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 键 词] 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115-03
一、现阶段教师教育发展的动力瓶颈
(一)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没有做到有效衔接
一个合格的教师,需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先进的专业理念、较强的专业情意。其中,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必须依靠师范专业所在的单位直接培养,而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意需依靠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一起协同培养。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标准等方面培养的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入职后,其工作单位会安排入职培训、各种岗位能力培训,才能使新入职的教师具备教师所应拥有的技能与素质。教师一旦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会怀疑自己之前的学习、知识与能力,进而阻碍教师发展。因此,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应加强联系,建立协同创新教师教育培养体制机制,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能够有效衔接。
(二)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
教师教育必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与完善的需求开展,应融合职前与职后于一体。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决定着教育质量,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职前教师的培养应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为重点;职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重點在于增强专业技能,进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现实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当前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没有相应的专题培训、没有请教的对象、没有定期的培训计划,部分农村教师甚至几年没有得到过培训进修机会,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专业发展受限。
(三)没有建立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
以往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仍然按照传统的权属关系各自在封闭的体系内履行自己传统上“各管一段”的做法,导致教师教育领域管理、资源的条块分割、互动协调不足。教师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共享、没得到有机融合,各个培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培养需求存在差距,各教育机构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教师教育中,未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相关资源,丰富学生、在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未充分利用中小学、幼儿园作为实践与实训基地,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智慧。
(四)缺乏教学团队的带动与引领
教师教学团队是为了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创新融合教学内容,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在懈怠时,有几个兴趣相同的教师推着自己前进;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能马上找他们请教并解决。加入教学团队的教师,在应对社会发展、科教进步、信息技术等对教育的影响时,更有底气与勇气。因为他们在教学团队中能利用团队关注自身发展,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缺乏教学团队带动与引领的教师,没有归属感、遇到问题不知该怎么办、不晓得该找谁请教,专业提升与发展全靠自觉,没有前辈、老教师的“传、帮、带”,在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较慢。
二、构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教师教育的动力主要有社会环境、政策制度、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等,四个方面形成合力,为教师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推动力与作用力。
(一)社会环境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有学者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同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中都要求“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可见,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有待提升。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特别是教师方面加强了重视,制定了较多相应的政策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提升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直接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单纯提升教师的工资不甚合理,可以采取提升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补助津贴、班主任津贴的形式,使其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利用媒体报道尊师重教方面的新闻进行正面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的意识,进而形成教师教育发展的作用力与推动力。
2.以校园文化引领教师教育动力机制
任何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是在学校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是具有固定性和持久性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凝聚师生力量、规范师生行为的一种隐性力量,是学校的灵魂与生命,是学校发展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2]比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彩虹文化,在学院的教师教育过程中,通过红色塑魂、蓝色致用、绿色出彩,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本院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3]在该院的教师教育过程中,始终以彩虹文化为引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培育,使学生学习红色革命资源,特别是贵州省以及本地的红色小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坚持“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彩虹文化的引领,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活动的熏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政策制度
1.“国家行动”促进动力生成
“国家行动”是指“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意志进行顶层设计,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过程,主要运用自上而下的实践逻辑来达成治理目的的各类行为的总称”。[4]国家颁布的关于教师教育的各个文件、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关于教师教育方面的内容等,都是促进教师教育动力生成的有效推进力。教师教育培养单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共同协作培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注重“国家行动”的引领作用,并在“国家行动”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动力机制,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国家教师教育顶层设计下,以国家层面颁布的文件为指导纲要,各院校结合地方与自身实际情况,推进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完善教师教育相关体制机制,激发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的完善与引导机制
教师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并制定了相关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与监管下,也非常关注教师教育。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关注重点不同,但是仍然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引导教师教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更多的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经济发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需求、产教融合等方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与支持,进而引导、监督并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引导、监督与推动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与规划,落实上级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地方政府关注教师教育的财政投入与产出效益,确保当地教师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提升与保障,进而提升当地的教育质量。[5]比如贵州省近年颁布的关于各阶段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等的处理办法,《贵州省教师条例》《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关于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关于坚持“五育”并举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完善与引导教师教育的动力机制。
(三)高师院校
1.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有效衔接
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融合,在职前培养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职后培训注重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两个阶段应做到有效衔接。职前培养注重基础性、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职前培养需要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职后培训需注重针对性与有效性,重点解决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做到根据教师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且注重培训内容上的衔接与连续。
2.构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
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实质上是指为满足教师教育开放化、一体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充分整合地方政府、教师教育培訓单位、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等各方资源,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建设、培训实施、实践指导的联动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期,在师范专业的培养单位,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亟须突破自身的瓶颈与外在的困境。构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改变教师教育单一主体模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的教师教育新模式。[6]旨在利用共同体的模范作用,激发教师自身的发展观念与动力。
3.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高等教育的育人性,决定了内涵建设的紧迫性。[7]当前高师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需要全校教师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提升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夯实业务技能,增强行政任务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师生增强满意度,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
4.建立激励制度
激励含有激发动力、鼓励行为的意思。[8]其实质就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做事时得到有效激励时,他的能力会得到高效发挥。[9]高师院校花较多精力与金钱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应通过激励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与能力。教师在其自我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中都会有瓶颈期,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他们就会停滞不前。
(四)教师方面
1.教师自身内部激励促进专业发展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在其自身的发展与提升中,需要较强的内驱力、内部自我激励,投入相应的时间与精力帮助自身实现专业发展与提升,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拥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人都是有惰性的,都想要舒适的环境,避开辛苦劳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会因为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充满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这比任何外部奖励、激励都有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2.提升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工作所持的积极或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多看到积极的一面,转换思维、改变认知,多关注让自己满意的地方,增强自己的工作满意度。遇到问题应积极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解决,不能一味地发牢骚,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人对自我某种业务能力的自信程度,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10]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体验与感受等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中会更加积极,工作态度更加认真负责,幸福指数也更高,而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需要教师做好自我调适与疏导。
参考文献:
[1]赵忠平.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他者认同差异:基于东中西部6市(县)他者群体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85-95.
[2]孟祥玮.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113-116.
[3]李凌.绿色出彩[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4]徐永.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一个“国家行动”的解释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9):18.
[5]蒋才锋,陈炜.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6(24):38-40.
[6]程茹.美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及其中国化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5):97-106.
[7]丁红,刘珽,曹鸿骅.变革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2):28-34.
[8]李美珍.“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学术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9]张欣.高校教师分类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徐兴林,孙兆忠,张艳.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8(6):87-9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