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化康复护理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心功能康复、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1-08刘莹张山刘娟
刘莹 张山 刘娟
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市中心医院 412300;2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441021
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1〕,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路径化康复护理是一种临床阶段性护理方案〔2〕,该护理路径要求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划分不同阶段护理方案,将各个阶段护理方案具体化、细致化,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率。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是评估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3-4〕,而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改善是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康复护理在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路径化康复护理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心功能康复、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诊断参照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症状与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症状相符;②入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③患者病理分级介于Ⅰ~Ⅲ级,病情相对稳定;④患者无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神志正常;⑤患者对试验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②患有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或精神病史;③对研究内容存在疑问并且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护理方案:①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的常规生命体征检查,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并发症等,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为有PCI置管手术需求患者安排手术时间;②对PCI手术患者,术后24 h密切关注患者生命指征变化,同时为所有住院患者制定低糖、低脂、低盐、高蛋白的饮食方案,临床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方式、时间、剂量等服用药物,并辅助患者进行手术部位的常规护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③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即展开,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分发冠心病相关知识手册,患者出院期间医护人员每天上午查房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医护状况,并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手册内容的了解程度,对于了解程度较差的患者需要安排专科护士进行专业指导教育;④对于病情控制较稳定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状况为患者制定适量的运动方案,运动方式不宜过于激烈,常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慢走等,以改善患者心功能。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路径化康复护理,路径化康复护理需要根据患者心功能等级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具体康复护理方案如下:(1)心功能Ⅱ级患者入院后待病情稳定1~2 d后可每天早上9∶00及晚上8∶00下床步行100~200米,若患者再次期间无严重不适感可适当增加每天步行步数,在入院后第3~4 d可增加患者每次步行距离至500米或鼓励患者上下一层楼梯,锻炼时间仍然为早上9∶00及晚上8∶00。(2)心功能Ⅲ级冠心病患者入院后病情稳定1~2 d后不宜下床走动,可进行适当的肩部、颈部和双上肢运动,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待患者病情稳定且上述运动耐受度较高时,可鼓励患者进行床边站立、移步等活动,每天早、中、晚餐后可各进行一次,每次2 min,也可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状况适当增加至5次,若患者锻炼期间有严重不适感应立即结束锻炼,待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Ⅱ级时应用上述运动方案每天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3)心功能Ⅳ级患者:①心功能Ⅳ级患者入院1~2 d内不适宜进行身体锻炼,可在患者病情基本控制后由医护人员辅助患者进行床上的翻身、四肢的伸展等被动活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②3~4 d后要求患者进行适当的膝关节、脚、踝关节的自主活动,同时需要继续辅助患者进行翻身、四肢的伸展等被动互动,等床上腿部运动;③患者入院5~6 d后若病情控制稳定,且对上述运动耐受性较好,可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运动、吹蜡烛运动、腹式呼吸等呼吸运动、肩部和上肢伸展运动等;④患者入院后第7~8 d,协助患者下床进行椅子疗法,即协助患者端坐在椅子上,后背挺直,每次坚持20 min,每天早上9∶00及晚上8∶00各进行一次,具体时间也可视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调整;⑤患者入院后第9~10天心功能恢复至Ⅲ级后按照上述心功能Ⅲ级康复训练路径进行康复训练,心功能恢复至Ⅱ级时按照心功能II级康复训练路径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4 w后将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运动耐力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作为观察指标。①心功能指标〔6〕: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②运动耐力以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作为评价标准;③生活质量考核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7〕,设定 74 个题目,评定维度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4 方面,4个项目均采用Linkert5评分标准,生活质量与各维度评分结果呈正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前后患者心功能
入院4 w后两组患者心功能LVEF、LVEDD、LVESD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前后患者心功能
2.2 两组患者入院前后6 min步行距离
入院4 w内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入院前后6 min步行距离
2.3 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生活质量
入院4 w内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GQOLI量表评分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8〕,临床发病机制复杂,冠心病患者大都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9〕,冠心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等,且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对患者的运动耐力及心功能影响严重,严重时患者无法维持正常日常生活,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10-11〕,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降低,影响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12〕,临床治疗过程中防止心肌进一步受损,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目的。
相关研究发现〔13〕,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及心功能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合并路径化康复护理干预4 w后心功能LVEF、LVEDD、LVESD与入院时相比显著改善,观察组心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从护理方案分析,路径化康复护理的应用更加人性化〔14〕,护理过程更加尊重患者自身的意愿,且路径化康复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将康复护理方案进行了阶梯性的划分,保证了康复护理的全程性。而且与常规护理相比路径化康复护理更加易于患者接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依从性,因此路径化康复护理更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入院前后6MWT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6MWT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患者6MWT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临床干预4 w内观察组患者6MWT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从心功能改善状况分析,路径化康复护理提高了患者心功能改善效率〔15〕,因此更有利于患者运动耐力的恢复。对入院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GQOLI量表统计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差,入院4 w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从护理效果分析,路径化康复护理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改善效果,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路径化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更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路径化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康复、运动耐力改善临床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