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博物馆教育理念 塑造青少年核心素养
——以东莞市博物馆为例
2022-01-08龚艳丽
龚艳丽
“创新”与“文化自信”是近年来的高频词汇,要实现坚定的文化自信,就离不开文化领域的大力创新。博物馆作为夯实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宝库,在塑造青少年正确“三观”和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调集各相关要素的协同发展,我们就该对博物馆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和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全面发挥博物馆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上的优势,将教育工作与国民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积极开展与国际接轨、与未来对话的现代化博物馆教育。
一、创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在青少年核心素养塑造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青少年教育水平在总体层级上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各层面对于教育的共识和诉求盛况空前。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6大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是个体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博物馆教育在历经多年积淀、不断探索和自我变革之后,在社教手段和社教形式方面都有相当的突破和创新,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其以实现人的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与青少年六大核心素养的内涵高度契合:作为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博物馆在培育青少年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资源优势;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以及最大程度尊重每一个个体并鼓励其自由表达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对于养成青少年学会学习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始终坚守的积极价值导向和家国情怀以及项目执行中丰富的实践体验对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都大有裨益。
具体到这6大核心素养所涵盖的18个基本点中,博物馆教育在相当一部分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审美情趣”方面,博物馆内各艺术相关藏品、展览和活动可以引领青少年更直观、集中地积累艺术知识,培养评价美的意识,建立健康的审美取向,以及更加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在“批判精神”方面,通过观察--存疑--寻找--链接--发问--讨论--推翻--重新发现--感悟等行为和过程,青少年可以最大限度地尝试思考和分析、推理和质疑,不论是对“物”还是对“事”,都可以充分地被鼓励从多个角度去辩证地分析,对事物的认知亦由原来对感官的依赖逐渐上升为对大脑理性“加工”的侧重,所以说博物馆就是青少年学习独立思考的实验田,生发批判精神的孵化器。博物馆应该积极创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终身教育和自主教育的优势,积极地创新教育理念和方式,为青少年塑造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场所[1]。
教育部提倡的学生核心素养,既参考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又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强调要将其相关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中,突出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在社会变革剧烈、价值观念多元、资讯无孔不入的今天,重点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认同,十分关键。博物馆藏品和研究生发的文化产品中,最集中饱含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出来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最大限度萃取了各类优秀中华品质的精华所在,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根基,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高地。相比教育体制总体框架下的学校教育,新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优势显著:在剔除了学习效果的量化考核后,更能激发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在开放的心境中,更能轻松地实现各核心素养的塑造工程。让中国特色价值体系和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同时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如何通过创新博物馆教育来实现对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塑造
(一)增强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1. 制定博物馆教育活动总体规划
目前博物馆开展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提升其整体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就是结合中小学教育。博物馆要积极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以配合者的姿态主动助力青少年的素养教育。我们要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准确掌握现行体制下,学校在开展素养本位教育中的掣肘之处,积极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优势,制定兼具普适性和针对性的系统博物馆教育计划。以笔者所在的东莞市博物馆为例,建立在近年来与所在东莞市大批共建学校常态化合作的基础上,博物馆宣教部每年都制定详细的馆校共建合作项目方案,有明确的工作机制和项目内容。在这一大的基本“面”下,再与以区为层面的“线”签署合作协议,吸纳该条“线”上的各个学校、也就是各个“点”的教育需求,形成更具细化、个性化、专题化的教育项目产品。从而形成点、线、面多层教育共建联动。总体而言,在定制的规划中,要有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明细的实施步骤和切实有助于核心素养塑造的教学设计、以及科学的评价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博物馆教育教学系统。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直指教育的实质。
2.构建博物馆和教育部门的沟通渠道
博物馆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和学校科研小组及教学研究、活动的负责人加强联系,增强学校教育者对博物馆丰厚的教育资源、活泛的教育手段、比较优势的教学形式的了解,更加认同博物馆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让其从基于内心的认可出发,产生较强烈的合作意愿,进而主动参与到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共同研发工作中,提升博物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坚实的沟通保障机制,不定期召开会议对阶段目标和学情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做好备课工作,便于馆方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对博物馆提出一定的要求,策划好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2]。在畅达的沟通渠道下,双方不定期的、常态化的“碰撞”能够更好地实施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教育项目。例如东莞市博物馆宣教部结合莞城A小学在某学期设定的体验地域历史变迁的综合实践项目,开发出相应的“莞城故事”研学体验教育活动,收效甚好;指导协助东莞市大朗中学校开展校园特色“家史研究”活动,助力其校学生在全国历史特色教育活动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3.创新博物馆教育特色活动,对学校教育形成有益补充
时至今日,校内的主要教育形式仍较多地局限于传统课堂,仍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且分学科式教学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系统化、条理性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但仍然是不可避免的知识本位教学,不利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育。现代化博物馆教育具有广度的教育内容、多变灵活的教育形式,注重学生感官上的体验,注重知识、能力、素养、情感价值观的立体输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因为没有知识考核的压力加身,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考量来设计和执行;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考评指标也无关成绩,而是以青少年受众的实际体验为参照依据,所以在教育项目的执行中,会更多地以传承文明、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积极价值观等使命担当为指引。原有的博物馆活动,例如,讲解和互动体验活动,虽然不乏趣味的设计,但更多的仍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导向。要塑造青少年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全面重建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引入科学的活动课程设计理念,在保留趣味的同时进行更专业的教学设计,始终将扣合六大核心素养的方法运用于整个教育学程中。在按不同年龄层的课程分层设计中,科学安排课程知识、趣味与能力素养设计的不同比重,寻求更为多样的切入点,最大限度激发青少年的主体责任和自主探究热情。
(二)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差异化优势
1.发挥博物馆中“物”的优势
博物馆最大的教育资源优势是以“物”为基础、更加直观的教育资源,具有大量的文物、图片、模型等资源,包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知识信息 [3]。实物教具本身就具有可观、可感、可操作等特点,符合青少年思维发展和年龄心理的特征。博物馆展示的实物,与普通实物教具相比,因为其富于历史、文化、审美等内涵且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等特性,更具吸引力。东莞市博物馆在进校园趣味讲座《说说古代东莞的那些事儿》当中,就首创性地将少量石质、骨质、陶质的文物标本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观摩,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了“文物教具”教育价值最大化;在2017年举办的“地球王者--自贡恐龙化石展”中,东莞市博物馆在展区内特别开辟了巨型恐龙腿骨化石触摸互动区域,让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观众透过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留下不可磨灭的观展经历。许多观众在留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新奇、震撼、不可思议”等真实感受。基于“物”的学习方式,与学校教育基于“知识点”的学习方式互为补充,在引导学生乐学善学、主动搜集获取信息以及因“物”而增进人文积淀、生发文化自豪等方面意义深远。
2.发挥博物馆开展融合教育的优势
融合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而博物馆教育资源则能为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更广阔的融合教育空间。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下,传统学科教育仍不可避免地占据主导地位,在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尚未形成科学、成熟的校外教育体系之前,博物馆是最能有效实现包括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交及情商能力、发展意识等在内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教育平台。融合教育意味着给青少年更多的发展可能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各核心素养的萌出提供沃土。支撑这种“可能”和“空间”的包括最大限度基于学生素养培育而研发的各类博物馆课程、复合型的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启发式的施教方式及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等。例如,东莞市博物馆曾举办“品游老东莞”教育体验活动。该活动含团队建设、参观博物馆、实地探访、民居民俗调查、传统美食分享、主题讨论等多个项目于一体,过程中同时实现了知识传导、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信息获取、问题解决、乡土情怀、文物保护意识、辩证思考等多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显现出超越传统“能力”培养范畴的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较好的融合教育的案例。
3.发挥博物馆跨学科教育及情景创设的优势
博物馆教育中一以贯之的跨学科教学、特别是丰富的情境创设在塑造青少年核心素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效力。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既是核心素养提出的前提,也是其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博物馆教育中经常使用到的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让课堂与思维的语言的源泉相通”;能够“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有效地培养、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能够“激发儿童的潜在智慧” [4]。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复杂、不确定的真实情景中,在与其“交互作用”中,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可迁移特征,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能力素养。东莞市博物馆曾在一期教育活动中,提供展览相关背景信息及场景元素贴纸,让参与的孩子在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下、用元素贴纸粘贴在18世纪中、英街头场景背景板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再依据其亲自创设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讲述与当时中英贸易相关的原创故事。这种集情境、故事原创,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在充分调动青少年感官、思维、语言、分析、共情、审美等能力和水平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达到了塑造核心素养的深层要求。
4.发挥博物馆中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优势
出于展示和传播效果的需要,博物馆展陈空间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各种高科技手段和设施设备,如全息展示、幻影成像等。这些科技含量高、交互效果好的设施设备可以大力增强博物馆资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教育课程执行过程中,例如一些三维动画的演示和VR等互动技术的运用更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体验效果。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场馆技术优势在辅助教学方面将有更突出的表现,在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等有利于核心素养塑造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之外的一个独立系统,博物馆教育因其不具有明确指令性和量化考核指标,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有助于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和想象创造力,形成学习的内在驱动,帮助其学会学习、大胆创新。博物馆教育中始终强调的感官体验和动手实践以及团体协作,在塑造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均能起到独特的重要作用。总之,我们积极创新博物馆理念,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博物馆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和优势,实现博物馆的最大化价值,增强博物馆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可大力塑造青少年核心素养,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