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开展的健康宣教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01-07张展苏严琳陈丽娜
张展 苏严琳 陈丽娜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14000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数据显示,冠心病(CHD)已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重大卫生公共问题,一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由冠心病导致〔1〕。临床研究发现,CHD的发生以及病情进展除与患者年龄、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患者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酒吸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肥胖等可控因素密切相关,因而,除通过规范对症治疗外还需通过改变日常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方式整体改善病情,且目前临床已将其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重要内容之一〔2,3〕。临床常通过健康宣教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以及自我康复意识,在改善病情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冠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群,且其自我管理水平较低,被动接受疾病相关健康教育,并不能显著提升其对疾病相关认知程度,在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方面效果有限,导致其难以持久进行心脏康复训练。跨理论模型是一种健康行为促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转变是一个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个体行为改变意愿,将行为变化过程分为无意识、意识、准备以及行动、维持5个阶段,目前在临床患者健康行为建立与维持以及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较好效果〔4〕。本研究探讨分析将跨理论模型应用于冠心病健康教育当中作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该院心内科接受治疗冠心病的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内科学》教材中国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症状体征经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③病情相对稳定,无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合并认知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痴呆等疾病无法配合本研究者;③恶性肿瘤患者。将2018年1~9月间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8.32±5.1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0例,中学24例,大专及以上16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8±1.32)年。研究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48.58±5.3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中学23例,大专及以上19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5±1.5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由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以及口头描述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发生、进展、预后转归等知识认知程度,并进行日常照护指导。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组建跨理论模型教育小组:由科室护士长及3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跨理论模型教育小组,所有成员均接受有关跨理论模型相关知识以及实践技能专业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评估:护士通过初次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患者当前所处行为阶段,针对性制定教育计划,并一对一进行健康指导,主要内容涵盖疾病相关基本知识与健康生活行为(低钠、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对疾病重要意义,鼓励患者纠正不健康生活行为,同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教育,每次教育时间在20~30 min左右,对于出院患者可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等途径进行健康教育。(3)跨理论模型教育实施:①无意识阶段:小组护士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内容,并耐心与其进行沟通,共同查找患者行为不转变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鼓励病患积极改变不健康行为方式,帮助其形成建立良好生活行为及健康意识,建立康复信念。②意向阶段:重点讲述良好生活行为方式对疾病正面积极影响,举例说明成功进行行为转变案例,帮助患者明确认识行为转变对疾病正性积极作用,强化病人行为转变意识及内在动机。③准备阶段:小组护士与病患耐心沟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行为转变计划,同时设立近期、远期行为转变目标,由亲友监督其完成计划与目标,给予患者正性激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与健康信念。④行动阶段:小组护士要帮助患者明确行为转变必须持之以恒,并与患者亲友沟通,共同监督、提醒患者完成计划与目标,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等方式强化病患健康信念,使其坚定继续坚持完成计划与目标的决心与信念,避免其行为返回至意向期。⑤维持阶段:小组护士对患者行为转变情况进行监督、提醒同时,积极鼓励病患参加各种健康教育、交流活动以及组织参加病友交流会等,将患者行为处于此阶段作为成功案例,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学习鼓励。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健康信念评估 经参考、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自行设计冠心病健康信念量表对护理前后患者健康信念进行评估,量表共包含维护健康动机、感知到益处、感知到障碍、感知到严重性及感知到易感性5维度50条目,每个条目由完全不赞同→完全赞同分别对应1→5分,总分值范围0~100分,健康信念与分值呈正比,总量表及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范围0.78~0.90,信效度良好〔5〕。
1.3.2自我管理能力评估 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对护理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量表共包含急救管理、疾病知识获取管理、症状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及情绪认知管理7维度27条目,每条目分值0~5分,总分值范围0~140分,自我管理能力与分值呈正比。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信效度良好〔6〕。
1.3.3冠心病再入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护理期间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急性心力衰竭、心动过速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再入院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冠心病健康信念评分比较
研究组健康信念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且远比同期对照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冠心病健康信念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CSMS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且远比同期对照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CSMS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增强患者健康信念
健康信念主要指病患在应对自身健康事件中结合现有认知情况为降低相关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自主采取的某些行为,根据健康信念效果分为消极与积极两类。正确、积极的健康信念可有效促进病人应对能力提升,在缓解机体生理、心理应激状态方面具有重大积极意义;而消极、错误的信念会加剧患者心理及生理方面应激状态,引起机体大量释放儿茶酚胺而诱发神经衰弱症及躯体疲乏精神不足等情况〔7〕。临床有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形成健康积极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在促进病情改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8〕。但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认知,导致绝大多数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状态,无法积极正确应对临床诊疗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通常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纠正患者对疾病应对方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以填鸭式灌输知识点方式为主,忽略了患者自身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差异,导致健康教育效果不佳,难以有效改变患者应对方式及生活行为等〔9〕。本文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引入跨理论模型,结合患者行为所处阶段将其划分为无意向、意向等维持5个阶段进行对患者进行持续动态教育指导,研究发现,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健康信念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升,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提示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跨理论模型可有效增强患者健康信念,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积极、健康生活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利用跨理论模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无意向及意向阶段通过有效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行为阶段,并积极鼓励其形成健康生活行为对病情改善效果,帮助患者明确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给疾病转归带来的不良影响,举例说明行为转变成功案例,均可有效增强患者信心,通过家属对患者生活行为转变情况进行督促与提醒,可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其证明自己信心与决心,提升其健康信念水平。
3.2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在慢性病防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在慢病患者出院居家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有研究显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其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服药等遵医配合度以及症状改善等方面越具优势〔10〕。本文通过利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进行健康教育,对传统健康教育作对比,研究发现,护理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升,提示两组教育方案均能促使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分析原因在于两种健康教育实施后均能帮助患者明确不健康生活行为习惯是诱发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有利于促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但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远比对照组更高,提示应用跨理论模型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更好地促使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健康教育主要以短时间填鸭式将重要知识点灌输给患者,往往忽略患者接收理解程度以及心理特征,导致健康教育效果有限。而应用跨理论模型开展健康教育,结合患者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所处阶段给予患者分阶段连续性动态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接收理解相关知识,利于健康信念及意识方面提升,且分阶段进行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有利于激发各阶段患者主观配合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3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有效避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临床已有研究证实,长期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饮食运动不规律等是导致冠心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临床除通过药物及介入手术治疗外,还通过戒烟戒酒、低钠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合理规律用药等二级预防措施控制或祛除上述危险因素来达到预防冠心病的目的〔11-12〕。但由于患者对冠心病发生、预防等知识缺乏认知、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因素导致其不良生活行为转变意愿不高或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行为,导致冠心病防治效果不佳。本文利用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持续动态健康教育,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冠心病再入院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利用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健康教育可有效防治冠心病复发及相关急性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利用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阶段持续教育强化患者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能力有着直接联系。
综上所述,利用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强化患者健康信念及自我管理能力,利于防治冠心病复发及相关急性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教育意义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