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耐火钢Q420FRE动态CCT曲线及组织研究
2022-01-07李建宾钦祥斗
李建宾, 钦祥斗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35)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率先开发出耐火钢,其在600 ℃高温下还可以保持 2/3 以上的室温屈服强度,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塑性与较低的屈强比(小于 80%),达到抗震要求,以保证在火灾以及地震发生时,建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耐火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
当耐火钢的成分设定后,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类型,某公司生产的建筑用抗震耐火钢Q420FRE,采用微合金化——控轧控冷工艺进行生产,为保证质量稳定,研究其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钢为热轧态的 Q420FRE钢板,板厚 20 mm,其化学成分为:w(C)<0.1%,w(Mn)<1.6%,w(Si)<0.3%,w(P)≤0.010%,w(S)≤0.008%,w(Al)<0.05%,w(Mo)<0.2%,w(Nb+V+Ti)适量。将其加工成图1和图2所示试样若干。
图1 临界相变点测试用试样示意图
图2 动态CCT曲线测试用试样示意图
将图1所示试样,置于DIL402PC热膨胀仪,以0.05 ℃/s的速率升温至1000 ℃,保温20 min,测定热膨胀曲线,通过曲线确定临界转变温度Ac1和Ac3。
将图2所示试样,置于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动态CCT曲线,试验工艺如图3所示,具体为:以10 ℃/s升温至1200 ℃,保温3 min,然后以5 ℃/s的速率冷却至900 ℃,停留30 s,以1s-1的应变速率压缩变形50%,接着分别以0.2 ℃/s、0.5 ℃/s、1 ℃/s、2 ℃/s、5 ℃/s、10 ℃/s、15 ℃/s、20 ℃/s、30 ℃/s、50 ℃/s、80 ℃/s的速率冷却至室温,测定相应温度和体积变化曲线。将试验后的试样沿焊接热电偶的位置横向剖开,磨抛后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分析金相组织、测试维氏硬度,结合测定的温度——体积变化曲线,在时间-温度坐标中画出钢在压缩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即动态 CCT 曲线。
图3 Q420FRE钢动态CCT曲线测定工艺
2 试验结果
图4为测定的Q420FRE钢的热膨胀曲线,通过该曲线确定奥氏体化的开始温度为Ac1=764 ℃,奥氏体化完全温度为Ac3=926 ℃。
图4 Q420FRE钢热膨胀曲线
图5为相同的加热和变形条件,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从不同速度的显微组织可知,在所有试验工艺条件下,Q420FRE钢只有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的相变,未发生马氏体相变。当冷速为0.2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晶粒较粗;当冷速为0.5 ℃/s时,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铁素体晶粒部分出现细化;当冷速为1 ℃/s时,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铁素体晶粒总体都明显变小;当冷速为2 ℃/s时,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少量贝氏体,此时开始出现贝氏体相变;当冷速为5 ℃/s时,组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此时已不发生珠光体相变,贝氏体量明显增加;当冷速为10 ℃/s时,组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量占比过半;当冷速为15 ℃/s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铁素体,此时以贝氏体为主,只有少量铁素体;当冷速为20 ℃/s时,组织为细小的粒状贝氏体,无其他相;当冷速为30-80 ℃/s时,组织也为细小的粒状贝氏体,随着冷速降低,贝氏体更加细小,无其他明显差异,在最大冷速80 ℃/s下,也未发生马氏体相变。
图5 Q420FRE钢不同冷速下的组织
根据表1测定的不同冷速下的组织硬度结果,绘制出硬度随冷却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冷速为0.2- 2 ℃/s时,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冷速的增加,晶粒渐细,硬度逐渐增加;冷速达到5 ℃/s时,出现了明显的贝氏体转变,曲线斜率增大,说明硬度有显著提高;冷速为10-80 ℃/s时,随着铁素体量的减少,贝氏体量逐渐增加,Q420FRE钢的硬度缓慢提高,最大硬度为237HV10。
表1 Q420FRE钢不同冷速下的组织硬度
图6 Q420FRE钢硬度随冷却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根据测定的温度和体积变化曲线,确定不同冷速下的各种相变起始点温度和终了点温度,并结合金相组织类型以及维氏硬度变化情况,绘出动态 Q420FRE钢的动态CCT曲线,如图7所示,通过该图可以很明了的看出不同冷速下的组织转变情况。
图7 Q420FRE钢动态CCT曲线
3 讨论与分析
低碳微合金钢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其组织应为铁素体+珠光体,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冷速为0.2-2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冷速的增大,铁素体的晶粒逐渐变细,这是因为γ→α是扩散型相变,随冷速的增大,试样转变的过冷度增大,促进α相形核率迅速增加,α相自由生长的空间距离减小,因此随冷却速增大,晶粒得到细化[3-4]。Q420FRE钢,其室温屈服强度要求 420 MPa以上,其目标组织为低碳贝氏体组织,相关文献也证实低碳贝氏体组织不仅可以提高耐火性能,也是满足大线能量低焊接裂纹敏感性较为理想的组织[5]。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当冷速为5 ℃/s时,试样发生贝氏体相变;当冷却速度20 ℃/s时,其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冷速为80 ℃/s时,仍然为细小的粒状贝氏体,说明Q420FRE钢有较宽的控轧控冷生产窗口。从成分上看,试验钢中,加入一定量的Mo元素和适量Nb、V、Ti等微合金元素,是使试验钢在较大冷速范围内均能发生贝氏体转变的主要原因。固溶在钢中的Mo等元素会在α相和γ相界面聚集,抑制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Mn元素扩大γ相区,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性,进一步抑制了α相的析出,固溶在钢中的Nb元素也可以抑制α相转变,促使亚稳γ相的体积分数增加,降低γ→α的相变温度,此外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析出带走部分碳元素,奥氏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增大了贝氏体转变驱动力,使得贝氏体转变温度升高,相变速率增加,即在较低的冷却速率下仍能发生贝氏体转变[6-8]。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相变开始温度逐渐降低,亚稳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增加,并且碳元素的扩散能力减弱,粒状贝氏体的析出碳化物更加均匀弥散。此外由于Q420FRE钢的碳含量和碳当量都比较低,贝氏体转变的冷速范围较大,在现场生产时,控制的工艺窗口较大,且没有马氏体组织的产生。
4 结论
(1)Q420FRE钢的奥氏体化开始温度为:Ac1=764 ℃,完全奥氏体温度为Ac3=926 ℃。
(2)Q420FRE钢的硬度值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有贝氏体转变发生时,硬度值的增加逐渐减慢。
(3)当冷速为冷速为0.2-2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冷速的增加,晶粒渐细;冷速达到5 ℃/s时,出现了明显的贝氏体转变;冷速为10-15 ℃/s时,铁素体量逐渐减少,贝氏体量逐渐增加;冷速大于为20 ℃/s时,组织为全贝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