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2022-01-07周菲菲
周菲菲
(1.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和参观人次均增幅显著,2020年10月,我国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2021年5月,《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提出于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在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相关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系统分析研究热点内容与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博物馆旅游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以“博物馆”和“旅游”为主题关键词在CNKI的“北大期刊”与CSSCI来源的学术期刊中进行检索(时间截止2021年5月31日),经过筛选整理剔除新闻报道、博物馆简介、展览宣传、旅游导览、启事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共收集中文检索文献471篇,选取题目、关键词、摘要、作者、期刊来源、作者机构、发表时间等文献信息进行采集,使用citespice软件(5.0.R1版本)的CNKI,CSSCI分析板块进行文献数据分析。2007年是博物馆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2007年新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重新修订了对“博物馆”的定义,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强调了其“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自2007年后博物馆旅游的研究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2 结果分析
2.1 关键词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1992-2021年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图谱分析,时间间隔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提取数量为每个时区被引频次排名前50,关键词数据的阈值(Threshold)设置为2,同时测算中心性(体现关键词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如图1所示,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公共文化场馆、文本分析、旅游开发、旅游吸引力、博物馆旅游、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旅游业、旅游产品、保护利用、发展模式等。高频关键词的提炼结果大致反映了研究学者在博物馆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核心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基本与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相一致。
图1 1992-2021年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2.2 研究演化分析
使用Citespace分析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时区图(TimeZone)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关键词所在的年份区域代表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体现了该主题的研究数量。如图2所示,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大致都可分为三个阶段,逐渐由博物馆旅游资源向旅游开发与专题博物馆再向旅游体验与文旅融合等内容演变。自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以来,文旅融合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博物馆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提与研究内容。
图2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演化时区视图(TimeZone)
3 国内康养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基于Citespace的LLR算法进行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获得9个聚类主题。聚类的Q值(Modularity=0.877)大于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得到的9个主题词的S值(Silhouette)均大于0.7(如表1所示),意味着聚类结果合理可信。但考虑软件聚类可能存在机械化、语义重复等问题,故而将9个博物馆旅游研究主题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工筛选与过滤,并结合前面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归纳合并,将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热点概括为包括生态博物馆与工业遗产博物馆的专题博物馆研究、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开发以及博物馆旅游者4个主题(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9个主题
3.1 专题博物馆研究
①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与全域旅游理念相似,将文化的原生地即文化所依存的整个区域(如村子、社区等)作为一个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理念于1971年诞生自法国[1],1986年被引入我国,1995-2004年我国与挪威合作在贵州建立了第一代生态博物馆,逐渐形成“1+10”集群化发展模式[2],随后我国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也相继开展了生态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我国生态博物馆由生活的区域、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与项目相联系的居民[3]等要素组成,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社区化以及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并重[4]的特点,应秉承保护、原生态、选择控制、社区参与、效益回报[5]等发展原则。我国生态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存在“过于注重保护、鲜有旅游开发的身影”[6]的问题,但随着旅游开发工作的展开,又出现了内容单一、参与性不强、追求经济、伤害文化[7]等问题,区域发展政策、技术变革、文化扩散和劳动力外流[8]等因素皆影响了其持续发展。因此,诸多学者立足我国生态博物馆现状对其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进行了探析[9],并将生态博物馆理念继续融入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等领域之中,探索其实施的可行性与路径。
②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产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模式,学者们基于空间视角对工业遗产资源分布进行研究[10],总结了大遗址保护式、遗址性博物馆式、企业博物馆式、“旧瓶装新酒”式的开发模式[11],从政府政策、社区参与、资金筹措、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以及专业化水平、科研与教育[12]功能等方面探寻发展对策,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3.2 博物馆旅游资源
围绕博物馆旅游与各类资源的融合发展,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是博物馆旅游研究中文献最多的领域,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建筑文化、行业文化、自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使用社会网络分析以及空间分析[13]等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博物馆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研究,并通过深度解读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基因[14]研究个性化发展路径。在历史文化方面主要有古文明、典籍文化、红色文化等[15];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有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16];在地域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有齐文化、徽州文化以及特色民俗、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等[17][18];在建筑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有水乡古镇、特色民居、西洋近代建筑等[19][20];在行业文化方面主要有传统商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工业旅游资源等[21][22];在自然文化资源方面包括古生物化石、昆虫资源、海洋文化与灾害、地震灾害资源等[23][24],以及科技旅游、世博旅游等其他文化资源。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博物馆相互依存,博物馆是其保护与传承的平台,而它们也是博物馆旅游的基础与核心所在。
3.3 博物馆旅游开发
对博物馆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包括分析国外成功经验、开发模式与措施、利益相关者以及科技手段利用等几个方面。首先,学者们分析研究了包括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25][26]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提供模式借鉴。博物馆旅游开发过程中应秉承保护原则并遵循旅游发展规律,学者们提出健全法律、行政、规划、经济、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机制保障[27],从内容为核、科技引领、注重营销[28]、低碳发展、博物馆集群发展、志愿者管理、与周边景区及旅游机构联合[29]以及文化衍生产品的打造与品牌塑造[30]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发模式与措施路径。在博物馆旅游开发实施过程中,应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与经营,研究核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决策博弈,从而平衡各方利益达到合作共赢,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更注重社会居民的主导作用[31]。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学者们着眼特定博物馆构建增强现实型旅游产品开发条件模型、数字博物馆系统等[32],探索了科技赋能博物馆旅游中的新路径。
3.4 博物馆旅游者
博物馆观众具有旅游社会与消费社会的双重身份[33],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及知识结构对博物馆体验质量有着积极的正向作用[34],因此博物馆前期的宣传推广、线上教育、知识预热显得尤为重要,既可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又会提升旅游者的参观体验。目前学者们主要使用实地调研、网络信息挖掘等方式对博物馆旅游者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多为数理统计以及文本与影像分析,有关旅游者心理研究主要包括动机与需求、感知与情感以及满意度等方面。一方面,学者们基于调研结果运用NMDS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旅游者的需求及感知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研究对象,学者们通过对网络评论与游记中的中文文本、英文文本、影像照片等资料的分析,探究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感知差异[35]与情感价值[36]。旅游者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为主,学者们运用IPA法、因子分析法、tobit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37],探寻了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和宣传推广以及文化性[38]等关键性的影响因子,强调要重视旅游者情景化体验以及博物馆分众服务[39],为博物馆旅游优化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4 结语
本文以471篇博物馆旅游相关的中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演化与聚类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与大多社会学门类相似,国内博物馆领域学者定量研究较少,多侧重定性研究与经验总结。在研究内容方面,博物馆旅游研究涉及范围较多,属于学科交叉研究范畴,目前的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专题博物馆研究、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开发以及博物馆旅游者等主题,研究者多着眼于某个博物馆展开,在博物馆地区联合与产业融合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与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