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
2022-01-07裴雯,李颖
裴 雯,李 颖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显示,我国罹患高血压病人已达到2.45亿人[1],高血压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是亟需控制的多发病。我国高血压治疗率不到40%,高血压控制率低于10%[2]。尽早将高血压病人血压降到目标值,可减少心脑等靶器官损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收治的高血压病人202例,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证型,年龄18~70岁。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治疗组(10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眩晕病诊断,辨证属阴虚阳亢证[3];主症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为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及降压药物治疗,氯沙坦钾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00371)每日50 mg口服。治疗12周。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眩晕方组方:干地黄15 g,山茱萸9 g,龟甲9 g,全天麻15 g,嫩钩藤9 g,灵磁石30 g,六神曲15 g,泽泻15 g。由我院自动煎药机统一煎制成180 mL密闭包装,每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眩晕方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管理规范,其方为我院协定方。中药封包使用炒吴茱萸粉封包,加热后贴于双侧涌泉穴,每日贴敷1次,每次30 min。耳穴治疗选用王不留行子,取双侧耳部降压沟、肝、肾对应穴位,每日晨起贴敷,每日按压2次或3次,睡前取下。治疗12周。
1.3.3 随访 两组治疗12周后,病人仅以西医降压药控制血压,疗程内每日测量1次血压。以电话或微信方式随访,若不能坚持治疗方案,或不能坚持测量血压,属脱落病例。疗程完成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中临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将主要症状(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次要症状(心悸、失眠、耳鸣健忘)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将总分相加以计算中医证候积分。
1.4.2 血压 参照指南[2]中测量血压的方法,每日于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测量前休息或静坐30 min,病人取坐位,袖带、血压计与心脏尽量处于同一高度,分别测量双侧上肢血压,取血压较高的一侧为最终值。
1.4.3 血压达标时间 根据指南[2]要求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达到的时间。若3 d均在此标准内为血压达标时间,同时记录距研究开始的时间。
1.4.4 终点事件 记录病人6个月内因高血压再住院或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事件。
1.4.5 不良反应 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用药期间过敏等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降压疗效 显效:血压8周内降至正常水平,或舒张压8周内降低>20 mmHg;有效:血压12周内降至正常,或舒张压降低>10 mmHg,或收缩压降低>30 mmHg;无效:血压未达到上述标准。
1.5.2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同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好转,同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同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2 结 果
2.1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比较(±s) 单位: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血压比较(±s)
2.5 两组血压达标时间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血压达标时间比较
2.6 两组随访期间终点事件比较(见表7)
表7 两组随访期间终点事件比较
2.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我国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高,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4-5]。高血压可危害病人健康,同时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带来沉重的家庭、社会负担,因此,高血压必须早发现、早治疗[6]。高血压早发现较简单,按照《中国高血压病人教育指南》要求,加大民众宣传力度,加强疾病教育,做好血压的监测工作是基层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7]。韩学芳等[8]研究显示,血压尽早达标能有效降低病人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全因病死率,减少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推荐,高血压病人血压应在3个月内达标[9]。由于缺乏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及存在对多药联合降压药物副作用的疑虑,较多高血压病人使用药物降压依从性差,导致血压难以达标,或达标时间延长。根据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要求,发挥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的优势,结合中医适宜性技术等,有效降压,控制病情发展[10]。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的范畴,其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卫气》记载:“上虚则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认为,眩晕病产生与喜怒忧思所致脏器虚损有关,由此导致的下虚、上实是发病的关键。《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认为应当以治虚为主。戴九灵《丹溪翁传》记载:“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我科收治的眩晕病病人主要为阴虚阳亢证,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衰,或思虑过多,气血亏耗,致阴亏于下,水不涵木、肝木化风,上冲头目而致眩晕。中医学治疗眩晕病,著名的方剂是天麻钩藤饮,是治疗眩晕病的代表方,研究显示,该方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系数[11]。方中君药天麻、钩藤是平肝息风的要药,《本草纲目》认为,天麻是“治风之神药”。因此,眩晕方以滋肝阴补肾阴为治疗大法,结合钩藤以平肝潜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以干地黄为君,补益肝肾,山茱萸、龟甲为臣药,加强滋肝补阴之效,所谓“治病求本”。滋阴药加用了泽泻,补肾同时以泻肾浊。同时加用磁石为佐药,发挥重镇安神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睡眠对昼夜节律、夜间平均血压的影响较大[12]。使用中药可改善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病人睡眠质量,同时降低血压[13],即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是不同于其他医学的优势所在。
中医学治疗眩晕病讲究病证结合、辨证论治[14-15],治疗方法多样,不仅有内服,同时有外治法。有研究使用穴位敷贴法治疗眩晕病,可明显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疗效[16]。耳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各脏腑组织在耳郭均有相应的反应区。《黄帝内经》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由此可见,耳穴历史悠久,至今为中医所用。本研究选择的肝、肾是耳穴中补益肝肾的要穴,而耳穴中降压沟也是公认的对血压具有调节作用的穴位。本研究使用吴茱萸粉在涌泉穴进行封包治疗,由于涌泉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灵枢·本输》中记载的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肾经第一穴,井穴具有养阴清热之效。佘琛等[17]通过观察大鼠涌泉穴显微结构,发现毛细淋巴管与周围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广泛分布在涌泉穴皮肤组织中,可能通过穴区存在的毛细淋巴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包括降压、改善睡眠等。盐炒吴茱萸入肾经,使用吴茱萸封包贴敷涌泉穴,发挥滋肾水、平肝潜阳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药物结合耳穴、中药封包进行治疗,能快速降压,且血压达标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的病人。覃颖潜[18]研究认为中医治疗具有标本兼治、平稳持久降压的作用。
虽然中医不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方法,但中医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症状,缩短血压达标时间,且无肝肾损害等副作用,可增加病人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细分病人高血压类型及靶器官损害情况,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