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桩保护基坑邻近建筑的效果分析
2022-01-07陈东生张亚明刘金龙祝磊
陈东生,张亚明,刘金龙 ,祝磊
(1.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3.合肥学院城市建设与交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城市基坑工程的开挖深度与面积往往较大,且周边建筑物与管线密集,如何降低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实际工程中,由于基坑开挖导致周边建筑产生较大变形、倾斜与开裂的案例屡见不鲜。
可通过增加基坑横向支撑的数目、刚度、采取速挖速撑等方法,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但在某些邻近建筑物存在特殊、对沉降变形特别敏感或存在严格的保护标准,仅采用提高基坑围护结构的刚度往往还达不到相关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额外的工程措施对邻近建筑进行保护。
为了对既有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可在既有建筑周边设置隔离桩。隔离桩深入滑动面下部土层中,能够阻止既有建筑周边土体由基坑开挖卸荷造成的滑移与变形,控制桩后土体的变形,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隔离桩保护既有建筑的技术已在多个工程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通过变换隔离桩的主要设计参数,对比计算探讨隔离桩保护基坑周边既有建筑的效果,促进隔离桩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 有限元计算模型
某基坑工程采用双排桩支护,桩径φ为0.8m、间距1.4m、桩长18.0m,排距2.5m,桩顶的连系梁尺寸为0.8m×0.8m,基坑开挖深度9.0m,如图1所示。距离基坑坑壁L
=9m处存在一栋7层砖混建筑,采用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0m,如图1所示。图1 基坑开挖h型桩支护示意图
土层计算参数 表1
数值计算按平面应变问题考虑,桩与连系梁等效为板单元,等效后桩的轴向刚度EA
=1.67E7 kN/m、抗弯刚度EI
=4.31E5 kN·m/m,连系梁的轴向刚度EA
=2.09E7kN/m、抗弯刚度EI
=8.54E5 kN·m/m。由于基坑开挖面积较大,未设置内支撑。虽然双排桩支护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但基坑开挖仍可能对该既有建筑产生较大影响。为了加强对既有建筑的保护,拟在基坑与既有建筑之间设置隔离桩。隔离桩的桩径、桩长与间距与围护结构相同。既有建筑采用等效均布荷载的方法进行模拟,每层建筑按15kPa进行等效。图2给出了有数值计算网格剖分情况。
图2 网格剖分情况
施工时,先形成隔离桩、围护桩,后续分层、分步开挖至坑底。开挖至坑底时为最危险工况,下面仅对比最危险工况下的基坑变形与桩体内力取值情况。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隔离桩位置的影响
图3给出了隔离桩直径φ
=0.8m、桩长H
=18.0m、x
=2.0m 情况下有无隔离桩的土体位移矢量分布情况。可见,设置隔离桩后,隔离桩与既有建筑之间土体的位移矢量大大减小,从而达到约束既有建筑附近土体变形的效果。图3 土体位移矢量分布图
水平位移是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指标,基坑安全性预警也往往依靠水平位移的警报值实施的。基坑开挖至底时,土体的水平位移等值线分布如图4所示。可见,有无隔离桩情况下土体水平位移等值线形状基本相似,设置隔离桩土体的水平位移大大减小。
图4 土体水平位移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m)
以既有建筑根部的竖向断面A-B(见图1所示)为例,探讨隔离桩不同位置对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如图5所示。未设置隔离桩时,A-B竖向断面处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8.1mm,隔离桩距既有建筑距离x
为0.5m、2.0m、3.5m、5.0m时该位置处水平位移最大值分别为22.81mm、25.81mm、28.61mm、33.9mm。图5 隔离桩位置对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
可见,设置隔离桩能大大减小既有建筑周边的水平位移,且隔离桩距既有建筑越近,土体水平位移减小幅度越大,保护既有建筑效果越好。x
=0.5m时AB竖向断面处的水平位移相当于无隔离桩时减小了40.1%。但隔离桩离既有建筑越近,桩基施工时其对建筑基础产生一定的震动与干扰,对既有建筑造成一定的影响。故隔离桩的设置需考虑对既有建筑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尽可能就近设置。
以既有建筑端部A点为例,隔离桩不同位置对A点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的影响如图6与图7所示。可见,x取值越小(隔离桩距既有建筑越近),A点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均越小,基坑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影响越小。
图6 隔离桩位置对既有建筑水平位移的影响
图7 隔离桩位置对既有建筑竖向沉降的影响
隔离桩不同位置分布对隔离桩弯矩的影响如图8所示。可见,距离既有建筑越近,隔离桩在坑底以下范围内的弯矩越小、坑底以上范围的弯矩越大。即距离既有建筑越近,隔离桩的弯矩分布更均匀。坑底以上隔离桩受到的弯矩越大,说明该段隔离桩对阻止土体变形发挥的作用更大,因而其水平位移更小,对保护既有建筑更有利。
图8 不同位置处隔离桩的弯矩分布
2.2 隔离桩长度的影响
以既有建筑端部A点为例,隔离桩不同长度对A点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的影响如图9与图10所示。可见,隔离桩长度H取值越大,A点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均越小,隔离效果越好。桩长H
=10.0m时A点水平位移为23.9 mm,比未设置隔离桩时水平位移减小了28.7%,具有一定的隔离效果但仍不非常显著。图9 隔离桩长度对既有建筑水平位移的影响
图10 隔离桩长度对既有建筑竖向沉降的影响
隔离桩不同长度时的弯矩分布如图11所示。可见,隔离桩长度越小,桩体受到的弯矩最大值越小,开挖面以上的桩体弯矩也越小。特别地,当隔离桩长度小于10.0m时,桩体受到的弯矩急剧减小。
图11 不同长度隔离桩的弯矩分布
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得到了基坑破坏时的潜在滑裂面位置,如图12所示。可见,在x
=2.0m处的滑裂面深度为10.0m左右,故在该位置处设置隔离桩时,桩长小于10.0m表示隔离桩未透过滑裂面位置,其弯矩较小,说明发挥的作用较小,未能对土体形成有效的变形阻挡作用。因此,隔离桩的长度需透过潜在滑裂面位置且到达较深土层中,才能发挥较好的阻隔作用。图12 基坑土体的潜在滑裂面位置
2.3 隔离桩刚度的影响
一般地,隔离桩的刚度越大,对阻止土体移动更有利。提高隔离桩抗侧移刚度的方法有多种,本文仅比较通过增大隔离桩桩径的方法。隔离桩直径越大,相应的钢筋笼也越大,整体侧移刚度越大。
以既有建筑端部A点为例,隔离桩不同直径φ
(桩间距不变)对A点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的影响如图13与图14所示。桩径1.1m时A点的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比桩径0.8m时的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分别减小了9.8%与12.4%。可见,隔离桩直径φ
取值越大,土体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均越小,但降低幅度不大。桩径1.1m与桩径0.8m相比,其施工难度与造价均大幅度提高,而对降低土体变形的贡献较小,可见性价比不高。图13 隔离桩直径对既有建筑水平位移的影响
图14 隔离桩直径对既有建筑竖向沉降的影响
隔离桩不同桩径时的弯矩分布如图15所示。可见,桩径越大,开挖面以下桩体弯矩的最大值越大,但对-4.0m埋深以内的桩体弯矩影响非常小。而既有建筑的基础埋深约2.0m,故隔离桩桩径变化对既有建筑的变形影响较小。
图15 不同直径隔离桩的弯矩分布
可见,通过增大隔离桩直径来提高隔离桩侧移刚度的方法,对减小既有建筑变形的作用有限,性价比相对较低。工程建设中,不建议采用增加隔离桩桩径的方法来达到提高隔离桩侧移刚度、约束土体变形的目的。
3 结语
①在考虑桩基础施工对既有建筑影响较小情况下,隔离桩的设置距既有建筑越近,既有建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减小幅度越大,保护既有建筑效果越好。
②隔离桩长度越大,既有建筑周边土体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均越小,隔离效果越好。隔离桩的长度需透过潜在滑裂面位置且到达较深土层中,才能发挥较好的阻隔作用。
③隔离桩直径越大,土体水平位移与竖向沉降均越小,但降低幅度不大,与造价增大相比其性价比不高。故不建议使用增大隔离桩桩径的方法来约束土体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