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学科 渗透抽象意识培养
2022-01-06刘燕
刘燕
摘要:近幾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习书本中的基础知识点,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故事情境等方式入手,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变得直观、简洁起来,为学生搭建数学抽象和逻辑思维的桥梁,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本文对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抽象意识;意识培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中的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的讲解,他们无法做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通过趣味性的新型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合理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将抽象化的知识点直观起来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与理解能力方面都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能力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是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如果教师此时采用传统的应试课堂教学,只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低,很难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构建一个和谐且宽松的学习桥梁,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其中,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直观化起来。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进而实现生活具象向抽象内容的转变,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1]。
例如,学习“时、分、秒”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多个有关时间的主题图,如,早上8点闹铃响起的图片、除夕等着零点钟声的画面,或等红绿灯秒数的画面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能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接下来,教师运用手中的教具钟表表盘,帮助学生认识时钟的秒针,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钟表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走多少就是1秒?”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三根中最细最长的就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聆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引导学生用拍手或眨眼的方式感受秒针的律动。通过此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念与掌握,将抽象的时间知识通过生活具象直观的展现到学生面前,为枯燥无趣的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抽象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搭建学生与数学抽象的桥梁,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抽象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比较弱,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很难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抽象意识,而刻板生硬的教学内容只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越发讨厌数学这门学科。为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抽象知识内容,不断积累学生自身的抽象经验。过早过晚向学生渗透抽象知识,都会产生机械记忆,让学生的思维只会停留在感性认知上,导致学生更不愿意接受抽象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把握合理的渗透时机,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与数学抽象知识的桥梁,进而促进学生抽象意识与抽象能力的不断提升[2]。
例如,学习“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课的抽象知识点就是“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进行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并有效建立表象建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以此打破从左到右的计算规则,让学生明确先乘除后加减的认知结构。教师借助情境创设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运用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如,教师向学生出示计算题7+4X3=?,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谈论、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式,分析出“先乘除后加减”的一抽象知识点。之后,教师在继续出示多个算式混合算式供学生练习,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理解与掌握,进而为学生搭建一个数学抽象知识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不仅体现在数量关系上,还体现在图形关系之中,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所谓的抽象“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制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抽象的过程,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品质[3]。
例如,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这一内容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开展趣味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抽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花坛,教师让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之处,以此激发学生自身的探究欲望。接下来,教师将花坛以平面图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到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以此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生活具象与抽象知识的转化,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丽育. 立足数学核心概念,发展数学抽象素养——以”整式的规律探究”为例[J]. 福建中学数学, 2020(1):4.
[2] 郭建华, 张云飞. 立足数学抽象素养 培养问题意识 深度提升”四能”——以”一道向量题多解”教学为例[J]. 数学教学研究, 2019, 38(1):7.
[3] 黄蕊. 多元表征渗透符号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比大小”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