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自然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的示范课建设探索
2022-01-06董彬徐小任宋红丽惠连晓
董彬 徐小任 宋红丽 惠连晓
摘 要:在准确分析学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自然地理学课程特点和德育价值,构建多元课程目标,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激活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促进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同向同行。通过6指标21标准的评价体系量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思想素养的增强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深化,知识的深化积累进而又促进思想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自然地理学;立德树人;示范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07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ent analysis, the obj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moral value, the multi-curriculum objectives were constructed to optimize and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of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e guided the mainstream value by activating and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through scientific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operly embeding moral elements. To enhance students' emotion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online and offline, an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ampus was used in order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moral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as quantified through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6 indexes 21 standards. The enhancement of undergraduates' ideological accomplishment promotes the learn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tellectual accomplishment, in turn,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ccomplishment, moral quality accomplishment, thus it was cooperativ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hysical geography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re helpful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esthetically, and labor-work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hysical geography;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demonstration lesson
習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是育人的有效载体[4-5],是高校合力育人的具体表现,高校应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因此,课程育人正是回归教育的本真路径。
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占了全部课程和学分的近70%,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所以专业课可以说是课程育人的关键环节,应主动担当育人的责任和任务[6-8]。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9-10],讲好中国故事,滋养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发展,对回归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是培养专业兴趣和增强专业自豪感的关键课程,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11-12],它不仅包含家国情怀(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还包含个人品格(如理想高远、信念坚定、进取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兴趣、职业追求、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国际视野等)和科学观(如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环境共同体、批判性思维、求真务实、环保意识、理论联系实践等)。本文在充分理解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原则要求[13-16]、自然地理学课程特点和德育价值的基础上,借鉴相关课程思政成功的经验[17-19],科学设计课程目标,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激活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嵌入,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以实现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同向同行,以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一、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在前期学习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分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部门地理学的特征,理解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及相互作用,结合学科最新发展、思政元素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念。通过地理科学方法、地理思维和立德树人的传导,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传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格、勇攀地理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上,坚持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深挖自然地理学课程中的思政精髓,做到溶盐于水、精准滴灌、点滴渗透,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内动力。
1. 知识目标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课程的学习方法。
(2)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
(3)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对自然地理学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认识。
(4)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工作方法。
(5)掌握自然地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家社会需求。
2. 能力目标
(1)具有搜集、整理、运用自然地理学文献资料的能力。
(2)具有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规范的自然地理学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具有较强的地理野外调研和实践能力。
(4)具备初步运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
(5)初步具备把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自然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能力。
3. 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从理性、科学和整体角度认识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进而发自内心的感恩宇宙、热爱地球、珍惜人类、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等方面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直面现实,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敢于当科学勇士,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4)培养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城乡规划、区划、评价、咨询等方面的职业素质。
(二)融入思政的课程建设思路
围绕自然地理学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资源库和科研促進教学的优势,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找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注重融入方式的多样化(案例分析、点拨启发、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辩论、文献查阅、学生展示、视频观看、社会调查等),时间空间安排灵活化(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理想效果。
(三)课程思政的主要映射与融入点和教学设计
具体详见表1。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思政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成效6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描述明确、具体、可检测(见表2)。其中思政融入和教学成效分值最高,如果思政元素的内化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思,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学习的内动力得到提升,就可以说是成功的课程思政。
四、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塑造、积极态度形成和良好职业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园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促进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同向同行。通过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植入沂蒙精神等本土元素,让专业课程有了温度和生命,更加激活了大学生的精神血脉,激励着学生立鸿鹄志、做追梦人。初步教学实践表明:自然地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分析、启发点拨或头脑风暴形式,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现象和规律中蕴含科学精神、主流思想、新发展观、创新精神等;同时学生也非常喜欢和认可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习成效提升,专业责任感、自豪感和综合素养增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育人工程,为了实现协同育人,还需要高校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各种制度和保障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教书育人水平,确保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和顺利进行。只有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产生效力,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04-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3]唐芳云.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定位的哲学审视[J].理论导刊,2020(2):121-124.
[4]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5]周立斌,王希艳,曹佳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原则与要点探索[J].高教学刊,2020(25):179-182.
[6]徐淑梅,张冬,林琳,等.生态文明教育:“地球概论”课程思政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47-151.
[7]张飞.新疆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57):228-230.
[8]王慧,张芸香,郭晋平.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高校《城市生态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29):178-180.
[9]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10]委华,张俊宗.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20(9):19-21.
[11]韩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地理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上饶幼专地理课程思政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2):56-57.
[12]李权国,张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值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0(1):16-19.
[13]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9):28-33.
[14]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15]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52-57.
[16]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17]马廉洁,张玮,周立斌.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0(20):189-192.
[18]李羽佳.“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47-49.
[19]王宝军.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