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遗存(上)

2022-01-06张学君

文史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部县陵园张氏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石碑垭村的张氏陵园及其移民村落,多年来不为文物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所知,却早已成为盗墓贼的猎取目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无孔不入的盗墓贼多次夤夜光顾张氏陵园,拆卸墓碑、石雕、拱顶等附件,用汽车装运上路。幸而张氏移民后裔珍爱祖墓,守护陵园文物,切实阻拦各种不法行为,多次追回被盗墓石雕刻附件,有效制止了日益猖獗的违法行径。为了让公众了解张氏陵园及其移民村落的历史、文物价值,使历史文物和移民环境得到切实保护,笔者爰就多次考察所得,结合张氏后裔提供的口述资料,对张氏陵园及其移民村落基本情况整理后形成配图考察报告,刊布以求教于方家。

一、张氏陵园及其移民村落寻踪

张氏陵园与张氏移民村落位于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石碑垭村,陵园碑刻记载其在“梓北之木兰沟”或“潼川府三台县北路毕月乡木兰沟”。清初,湖广张氏移民川东北,首站落籍南部县。到雍正末年(1735年),其高祖贵斗从南部县迁居“潼川府三台县北路毕月乡地名木兰沟落业”,即今三台县北永明镇石碑垭村。这里是张氏最终落籍之处,又是清代以来张氏陵园、祖祠所在地,也是张氏家族子孙后代二百余年来繁衍的主要聚落。石碑垭村位于三台县北与绵阳市南交界的三台境内,环境闭塞,群山环抱。村落为葱茏茂密的山林覆盖,过去有石板小路贯通属于绵阳的松桠乡场和属于三台县的观桥镇(旧名观音桥)。张氏陵园墓群坐落在张氏移民村落周遭,沿山坡地大多是墓葬区。山下平畴地带则是张氏后代居住区,院落密布,鸡犬之声相闻。大家族中,凡婚丧嫁娶,一家有事,族人无不踊跃参与。笔者在茂县城区也看到过类似情形:墓葬区在环山高阜,居民生活区就在下面平畴地带;还目睹了当地老人逝世后,亲友们不约而同地参加葬礼和开奠酒宴。这种生死为邻的格局,与笔者在欧美各国所见的情形有惊人的相似:居民生活区、宗教活动场所与亡灵安厝的陵园为邻,日常生活总是围绕这必不可少的三维空间进行。初以为异,以后就见惯不惊,觉得很有哲理。依笔者观察,传承久远的原住民、客籍移民群体和犹太人群体生死为邻的格局居多。[1]这显示出族群关系的深厚,表达了血浓于水,子孙后代对谢世亲人难以割舍的亲情与怀念。在人类内心世界,逝去的亲人并不可怕,不像某些读物描述得那么恐怖,不需要将他们隔离到幽冥世界。

随着两个多世纪木兰沟移民村落人口的快速增殖,山坳人稠地少,难以养活众多过剩人口,不少族人不得不外迁谋生。20世纪末,石碑垭村有居民八十余户,四百余口;其中张姓家族六十余户,三百余口。笔者祖父张德仁即是分居外移的一支,木兰沟因系笔者祖籍[2],幼年常听父亲谈起祖宗、祖祠和祖墓,也偶尔与父亲去过木兰沟,因此熟知这个地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笔者曾与妻女和大姐、姐夫多次造访祖居、祖祠、陵园,抄录、拍摄墓碑碑文、祖祠牌匾,遍访父老乡亲,先后接待者有老辈张文孝、张文杰、张文炳、张文怀,同辈张学刚、张学元、张学芳等。在石碑垭村十余次的实地考察,都得到他们的热忱帮助。族人特别珍爱祖宗陵园,特别是族弟张学刚,热心家族历史,对祖墓和祠堂文物的维护极为尽力,还一手筹建了新祠。

二、张氏移民家族及其陵园的形成

笔者经过多次探寻、考察后,逐步认识了张氏移民村落、祖祠和张氏陵园的的全貌。张氏陵园与张氏村落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较为完善的湖广移民村落及其陵园。张氏家族清初由湖广移民到四川南部县石门山九家街,雍正末年(1735年)迁居绵州与三台之交的木兰沟山坳。张贵斗一家对居住地的选择乃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们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残酷战乱,在不断迁居避难之后,记取了血的教训:避开开阔繁盛地带,免遭杀戮。僻居木兰沟之后,历经二百余年的繁育,张氏移民家族及其陵园展示出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和谐共处。这里自然环境幽雅宁静,环形山坳周遭,分布着气势恢弘、造型华贵、雕刻精美的墓碑。这是清乾隆以来张氏祖宗的墓地遗存;也是清初以来,张氏家族迁川路径、移动轨迹和聚族而居的实证。

从张氏陵园墓葬规制变化情况看,前期的墓葬较为华贵,后期渐趋朴实、简易,墓葬形制的演变勾勒出清代社会历史的变化迹象。清初四川地广人稀,外来移民插占农田宽泛,家累不重,只要勤俭持家,容易致富;加之清廷多次对战后四川实施田赋蠲免政策,移民家庭得到长期实惠,家资富裕,故对逝去的亲人高垒丰碑,优礼有加。晚清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割地赔款,财政入不敷出,对四川这样的内陆省区实行“割韭菜”似的搜刮政策,于是四川从清初“受协省”堕入晚清“协济省”地位。也就是说,清代前期,四川作为受到战乱严重破坏的地区,享受财政优待,每年蠲免赋税,还接受财政补贴;咸同以后,四川连年加征加派田赋,不断承受新增厘金、捐输和津贴等层出不穷的新税种,纳税人普遍入不敷出。在赋税苛敛和人口繁衍的双重压力下,包括移民家庭在内的四川农家大多贫困化。生者衣食不周,死者難享厚殓,从张氏陵园墓碑的演变可见一斑。

张氏陵园位于石碑垭村周遭山岭,沿山散布移民墓地,有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墓碑大部分集中在山岭左侧,有墓碑铭文和富有艺术造型的墓石雕刻者有近二十通。这些典雅的墓碑,除民国25年(1936年)《故显考张公讳朝梁大人之墓》和民国32年(1943年)《张公讳德汶老大人之坟墓》外,都属于清代勒石,最早的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冬月初八日立《故显考张公讳贵斗正性之墓》、乾隆五十五年《清故显妣张母薛孺人墓》)。

笔者谨将其中年代明确、有世系可考的墓碑按立碑年代顺序(不计生卒年)胪列如下:

1.《故显考张公讳贵斗正性之墓》(清乾隆五十五年冬月);

2.《清故显妣张母薛孺人墓》(清乾隆五十五年冬月);

3.《清故显考张公讳尚卿、张母李孺人之墓》(清道光二年);

4.《恩荣上寿张公讳尚友大人墓》,附《张公尚友墓志》《遗留宗派诗》(清咸丰八年);

5.《清故显妣张母邓孺人之墓》(清同治三年);

6.《清故显考张公讳怀烈大人之墓》(清同治五年二月);

7.《故显考张公讳怀品之墓》(清同治五年五月);

8.《清故显考张公讳珀石大人之墓》(清同治五年仲冬);

9.《故显考张公讳尚儒大人之墓》(清同治九年);

10.《清故显妣张母郭孺人之墓》(清同治九年);

11.《清故显考张公芝玉大人之墓》(同治十一年);

12.《清故显妣张母朱孺人之墓》(清同治十二年);

13.《皇清待诰张母刘老孺人之墓》(清光绪六年);

14.《清故显考张公讳芝瑞府君墓》,附《例授登仕郎张公石阙》诗、《例授登仕郎张公墓志铭》(清光绪二十年);

15.《清故显妣张母武孺人墓》(清光绪三十二年);

16.《清故显考张公朝鼎、张母杨孺人之墓》(光绪二十九年);

17.《清故显妣张母吴孺人之墓》(光绪三十四年);

18.《故显考张公朝梁大人之墓》(民国25年);

19.《张公讳德汶老大人之坟墓》(民国32年)。

此外,还有族人公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宗族禁碑——张氏后嗣遵谕睦族碑》。笔者于2009年清明时节前往考察时发现,该碑保存完整,碑文基本清晰,于是抄录保存。张氏家族在晚清四川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中,遇到风俗变异的新问题。家族究竟面临哪些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族人认定如何应对?这可能不是个别家族能够决断的事体,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研究社会风俗变化的重要事象。

张氏陵园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代代民间石雕工匠留下的气势恢弘、精美绝伦、幸存至今的大量碑刻铭文、浮雕造型。不少墓碑采用立体镂空、双层结构造型,内外雕饰,具有高难度工艺水平。墓碑雕工娴熟、细致,在神话世界、戏剧场景中,对人物、飞禽、走兽、花鸟、宫殿、房宇、器物,无不精心设计,生动活泼,充满灵性,可谓美轮美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石刻艺术价值。张氏陵园石碑用料考究,石质坚硬而柔韧,时至今日,大部分未遭风化。形制精美的墓碑分为碑顶、碑身、碑座、左右附翼,碑座和碑后附刻图文,碑刻采用整体设计、分片创作。重要墓碑设计分内外两个部分,内部为碑文,外部为对联、浮雕。图案设计精致、妙曼,富有创意和想象力。其中有神话、戏剧人物的生动刻画,有殿堂廊庑、楼阁亭台、日月山川的精致造型,也有蟠龙雄狮、飞禽走兽、林木花卉的背景装饰。墓碑设计精美,采用了高难度的镂空、浮雕图案,精工细刻,一丝不苟,浑厚壮观,富丽堂皇。墓碑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石雕工艺的非凡水平,展示了彼时川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于研究清代四川石雕艺术、民俗、葬丧文化等,都有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墓碑分别保存了碑文、宗派、世系、挽联、挽诗、墓志铭,对张氏家族历史渊源、宗派传承、宗族禁忌、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功名技艺有翔实记述,为研究清代移民文化、地方习俗,特别是地方乡绅人物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张氏祖祠有新、老两座,原本供奉列祖列宗神位和张氏喜庆匾额,惜历经变故,改修改建,现仅存部分匾额和祖宗神位。不过,在残存的喜庆匾额、对联和祖宗神位中,仍可推测当年家族生活的盛况。

三、张氏家族落籍三台县石碑垭村始末

张氏原本是湖广人氏。张氏墓志记载:“公讳芝瑞,字紫园,先世楚人也。国朝定鼎,迁蜀北之南部县。”据此可知,张氏大约是在康熙年间四川开始大规模移民时迁移川东北南部县的。张氏迁川时间是在清初,迁川始祖应是贵斗之父张启颜:“曾祖讳启颜、(妻)杨氏”,其从湖广移民至川北南部县。张氏何时从南部县再度迁移、最终定居三台县石碑垭村的?定居三台县木兰沟以后,以何种职业为生?碑文有明确记载:

张公讳贵斗,字相臣,代习医术,系南邑安□里石门山九家人氏。雍正末年,创业涪江,杏林春满。

我张氏祖籍系南部县九家街人也。概自高祖公讳贵斗始迁于潼川府三台县北路毕月乡地名木兰沟落业,居住至今百有余年矣。

“南邑”即四川省南部县,地处嘉陵江流域。清初张氏从湖广迁入川北,居于南部县安□里石门山九家街。川北阆中、南部一带。是清初四川长时期、大规模战乱中少有的完璧保全地带。“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浪潮,移民最初取道之一为鄂西—川北一线,最佳落脚点就是战乱中相对安宁的阆中、南部、仪陇诸县。南部县治西南流马场成为清初湖广移民的主要流寓之地,因其地形如五马奔槽,故名。[3]雍正末年(1735年),张贵斗家族又从南部县迁居涪江流域的“三台县北路毕月乡木兰沟”(即今永明镇所属石碑垭村,位于涪江南岸),寻觅家族定居之所。张贵斗继承祖传岐黄之术,游动行医,治病救人;因医术高明,“游历几遍,得梓北之木兰沟,遂家焉”。木兰沟为张氏看中的原因是,此地“层峦叠嶂、崔巍四映、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定居木兰沟后,张氏在当地成为病患者救星,创造出医界辉煌,被盛赞曰“创业涪江,杏林春满”。

四、張氏宗派与后裔

笔者根据张氏陵园碑文记载和张氏家族班辈传承顺序,将湖广张氏迁川后,传承世系和祖业延续情况整理如下:曾祖名启颜,曾祖母杨氏,所生三子:长子应星,又名贵斗,娶妻赵氏(无出)、后娶薛氏,生子珽、瑆;次子应熊,又名耀斗,娶妻袁氏,生子玷、乾;三子应杰,娶妻杜氏,生子林斗、会斗、吉斗。三祖中,二祖应熊根系不固,所生二子,长名玷,次名乾,后不详;三祖应杰入祧杜氏,更名杜在春;唯有长房应星(贵斗)根系发达。应星原配赵氏(无出)、后娶薛氏,生二子,长名珽,次名瑆。长子珽娶杨氏,生子三:尚卿、尚敏早夭,尚友承祧。次子瑆,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尚儒,次子尚富。自尚友开始,拟定了家族的五言宗派诗,此后张氏子孙按班辈取名,宗派诗云:

尚怀芝朝德,文学邦国光。

昌明荣万代,自必启贤良。

张氏“代习医术”,始祖张贵斗“博学游艺,雍正间以医术闻。秦越人之神奇,妇孺知名;华元化之放逸,游历几遍。”祖贵斗以下,珽、尚友、怀品均为医术传承者,“家学渊源,理明数精,不隳其业者盖三世矣。”清末民初,后代张朝梁继承先辈医业,成为当时涪江两岸名医。

张氏家族重视德行教育,素以诗礼传家。张尚友“黜浮华、敦朴素,以诗礼教子孙,以谦让处亲族,尤精岐黄,活人无算。”他医术高明,又勤俭持家,戒绝奢华。“其初,家仅中赀,后乃饶裕,其租数百石。人谓非公之力,不至于此。”时论以为,“公之德行所由致也”。张尚友生二子,长子张怀烈、次子张怀品,均能秉承祖宗遗训,耕读传家,家族人丁旺盛。

张怀品刻苦钻研,精于医理,成为德高艺精的一代名医。碑文记载:“以象贤之哲嗣,席仲圣之家风,活国活人;陆宣公通材素裕,良医良相;范文正胞与独宏、针砭寿世,而沉疴立起。以参芩济人,而锱铢浑忘。方之橘井,苏翁杏林,董子蔑如也。”

张氏家族除岐黄传家外,在儒学方面有成就的后裔,首选张怀品子张芝瑞。墓志记载:

公幼天资颖迈,强记博闻,东方朔之早慧,日诵二十万言;崔长谦之课功,手钞八千余张。斯即少年,通籍京兆。自是旧家释褐,今朝黄宪,何讳医子,祗期锦标,夺得庐笔荣归。孰意诸人汗颜,刘蕡不第。于时大翁齿迈,公遂绝意科名。月夕花晨,烟霞供其啸傲;温床枕扇,桑梓笃以敬恭。士林钦其月旦,闾里称为祭酒,优游之乐,庭帷之美,宗室称焉。

虽然仕途不畅,优游林下,但他仍然保持张氏德行,择善而从,济世救人:

戊寅(光绪四年)岁饥,野莩相望,公以韦胄之谷,为黔敖之食,远近间全活无算。大府以闻,例授登仕郎衔,而公粥粥若无,谦让未遑。其长厚仁慈之风,足使骄矜者闻而知愧,刻薄者望而怀惭。虽身名未显,惟德与齿达尊,因有二焉。今闻不已自彰乎!

张芝瑞生三子,次子张朝玺“列武庠”,当时四川提学使谭宗浚赠送匾额。匾额尚存,上书:“钦命四川提督全省学院、钦点榜眼及第、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加三级谭”,正中大书:“折桂先声”,下书:“新进武元张朝玺入泮志书,光绪三年仲春月浣吉旦”。张怀烈膝下有子女八人,男芝玉、芝盛、芝香、芝室。因前房妻中年亡故,继室朱氏贤淑,视同己出,碑文记载:“犹幸严君嗟予孤苦,复赖慈母抚予零丁,劳心乎!男婚女嫁,竭力乎!祖老亲亡三十余年,操持家务,守己则以勤俭,待人则以温良,堪称为女中丈夫矣。”

朱氏夫人养育子嗣渐次成家,芝盛生二子,长名朝辅、次名朝相。张公朝相生三子:长名德仁、次名德炳、三名德厚。张公德仁系长子,婚后独立成家,搬迁至距故居十余里的绵州松垭乡庙基村,得家族茅舍和薄田数亩。德仁公娶妻廖氏,生子女五人,男三:长名文成、次名文明、三名文显。张公文成即笔者张学君之父,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幼年家贫,入塾三年,18岁投绵州丰谷镇李姓商铺学经商之术,三年之后出师开业;抗战期间生意兴隆,曾经营土产、茶旅各业,积有水田数亩。其于1956年春贫病亡故,殁年58岁。

芝香生朝梁,张氏岐黄之术赖以传承。碑文记载:“公系兰陵公之仲子也。家学渊源,术精歧黄,不堕斯业五世矣。羡公以针砭寿世,而沉疴立起;以青蘘济人,而锱铢浑霍。□方之橘井,苏翁杏林,童子篾如也。”清末民初,张朝梁继承先辈医业,扬名涪江两岸。张朝梁不仅医术高明,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而且济贫救困,仁心仁术,无钱治病的患者也得到他慷慨施治。

综上所述,张氏家族自清初由湖广移民川北南部县,雍正末年张贵斗又举家从南部县迁居三台县北木兰沟,繁衍至今,已有200余年移民历史。此处由于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较少,民风古朴。虽然经历了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因当地村民无一户被划为地主、富农,张氏陵园始终不曾列为清算对象,得以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张氏祖祠原有老祠堂一座,上世纪90年代,鉴于祖祠破旧,族人公议筹资新建祠堂,老祠堂原供奉列祖列宗神位和张氏喜庆匾额,历经变故,也随改修改建而变化,目前仅残存部分匾额和祖宗神位。笔者作为张氏后裔,又有幸成为考察者和研究者,深感庆幸。笔者能将张氏陵园及其后裔在清代移民遗存中爬梳出来,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五、《宗族禁碑——张氏后嗣遵谕睦族碑》

清同治十年(1871年),张氏家族公立《宗族禁碑——张氏后嗣遵谕睦族碑》。此碑建树的原因,缘于张氏家族面临社会风气渐开、族人渐有背离祖训行为的倾向;为和睦族群,敬祖孝亲,传承家族遗训,达成共同意愿而铭刻立石,寄厚望于子孙后代。碑刻全文如下:

张氏后嗣遵谕睦族碑序

古有九世同居、七百口共食,是张氏与陈氏善谕睦族而使然也。想我祖迄今究其世不过九考,其口不满万,宗族之离弃居□□其食者约有数千余人矣,何敢望张陈之人善谕睦族也。盖我寺首不遵圣谕之□□□□□不□□孔圣之大道,五故至而名浇漓之风俗,殊不合人,感慨哉!今我五房老幼等,欲体张陈之意,合宗族之心为约,族等共遵圣谕之例,议罚不遵圣谕之条,庶使后世子孙笃宗睦族,以昭千古不朽。

——禁族等不敬祖先、父母长上、天伦夫纲。若犯此条者,罚钱五千文整,以作蒸尝。

——禁族等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以强欺弱、假公作私。若有犯此条者,罚四千文整,以作蒸尝。

——禁族等不得以田地房屋基址周围,越界侵占、重估、买卖,估赊估占。若犯此条者,罚钱三千文整,以作蒸尝。

——禁族等不得偷盗衣服、家具、山林、树木、瓜果、菜蔬;朽木滥柴,物各有主,不得私偷私砍、私摘私盗。若有人看见,拿获者与看见拿获者,工钱四百文;罚钱二千文,以作蒸尝。

——禁族等不得小男妇女,扯猪骂狗,因嫌说向外海骂;不务正业、不守□□,有人听获实情者,若鸠众会齐,赏工钱三百文;罚钱一千文,以作蒸尝。

——禁族等不得以富欺贫、以贫痞富,知事者不得唆事弄诈、攒柴侑火、鸠众灭规。若犯此条者,罚钱一千文整,以作赔偿;听罚不禀官,不听罚禀官,随官究治。

——禁族等子孫,只许栽培坟茔树木,不得砍卖。若有砍卖不获□者,罚钱一千文整,以作赔偿。

大清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二日

碑文引述古代“九世同居、七百口共食”的故事,又言及张氏家族迁居木兰沟以来,传承不过九世,食口不满万人,宗族中离弃乡土者已有数千人。联系到咸同以降,清王朝内忧外患加剧,原本僻处内陆,过着朴实、安定生活的山野之民,已处在分崩离析状态,许多人家因为无法承受不断加派的苛捐杂税,已难以为继,只好背井离乡,谋食他乡,这显然是木兰沟不满万人的小社会出走“数千人”的原因。碑文将离散原因归咎于家族内部发生的不端行为,人心不古、背离孔教、有伤风化,应当是片面的。张氏家族循此不得不订立“遵谕睦族”的族规,并刻石共勉。

从碑文拟定的七条禁止触犯的族规看,须要区别看待。首条禁止的就是“不敬祖先、父母长上、天伦夫纲”。崇敬祖先、孝敬父母、夫唱妇随,是传统社会维护纲常伦理的例规,凛遵有理,不足为奇。接着要禁止的是,“以卑凌尊、以下犯上、以强欺弱、假公作私”。此条族规包含的内容需要区别看待。在传统社会中,人是划分为等级的,具体到家族社会,辈分老者为尊,年齿轻浅者为卑,卑者不能欺凌尊者;倘若“以下犯上”,这是不能容忍的。这类条规若是指后辈不应欺凌尊者,大约也不成问题。如果是指尊者对卑者有绝对权威,卑者只能唯唯诺诺、不能独立自主,那就大有问题了。因为弱者失去了个人尊严和创造力,家族社会也就成为死水一潭,了无生气。作为健康、正常的大家族,须要维护正义、主持公道。禁止“以强欺弱、假公作私”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要以明辨是非为前提。第三条,禁止在“田地房屋基址周圍,越界侵占、重估、买卖,估赊估占”,此条维护家族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杜绝作奸犯科,是完全正确的。至于无端生事、偷盗公共林木,给予惩治、罚款也是维护正常秩序的必要措施,否则家族社会难以为继。

注释:

[1]笔者在美国新奥尔良所见法国老城区居民区就有十分可观的法国人墓葬区;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附近的居民区周围都有教堂和墓葬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观过犹太人居住区,其居民区、教堂紧邻墓葬区。

[2]笔者祖父张德仁成家后,从木兰沟分居到十余里之外的绵阳县松垭乡庙基子,又称高家堰,即今绵阳市农科区庙基村。

[3]参见蒲孝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四川省》,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5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审

猜你喜欢

南部县陵园张氏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南部县蚕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要更正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走进陵园(外一首)
“妻管严”沈括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绸缎庄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