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管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1-06陈国芳湖南省胸科医院综合科湖南长沙410013
陈国芳 (湖南省胸科医院综合科,湖南 长沙 410013)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机体的代谢增加、胃肠道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的营养风险较高,对病情的控制及疗效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营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3]。常规的营养管理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仍存在营养评估不到位、管理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营养知识欠缺的情况,营养管理效果有限[4-6]。为提高对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管理效果,促进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笔者于我院成立了专业的干预小组,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培训、完善管理流程等来改进营养干预模式,在肺结核患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的肺结核患者6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8.79±12.0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58±1.93)年,肺结核程度: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3例。观察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8.57±11.9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6.64±1.91)年,肺结核程度:轻度6例,中度24例,重度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①符合《肺结核诊断治疗指南》中肺结核诊断标准;②合并有营养不良症状;③能够配合管理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住院时间不足2周者;③NRS 2002评分<3分。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营养管理,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肺结核患者给予高蛋白补充,蛋白质摄入量每天2.0 g/kg,其中优质蛋白量应>50%。根据患者的BMI计算每日所需摄入热量,每日摄入热量应高于167.5 kJ,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应为2∶3∶5。增加患者每日摄入的维生素量,以苹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等食物为主。
观察组使用营养管理模式,选择专科护士6位、护士长1位、营养师1位、主治医师2位成立营养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营养管理知识培训,包括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情况的监测、食物交换法等理论知识,以及肠内营养剂的使用方法、营养风险评估方法、食物交换法等操作知识。成员在培训后通过知识考核来提高营养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营养管理的有效性。小组成员中的主治医师负责对患者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与诊断、由主治医师、营养师共同制定营养管理方案和饮食计划,护士为营养管理的执行者,护士长负责监督和指导临床工作的进行。饮食知识健康宣教:在经护士评估及医师确诊后存在的营养风险的患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或陪护进行营养知识宣教,提高患者对营养饮食的认知,增加后续管理的依从性。将常见食物的成分表、食物交换表、热量的简易计算方式等知识制成宣传表,发放给患者。饮食指导:在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合并肝功能损伤的患者,饮食应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高糖、高维生素、高效价值蛋白质等食物的摄入,提高夜间葡萄糖的摄入量。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饮食应减少脂肪的摄入,脂肪的摄入量应降低至每日摄入量的25%,减少动物肝脏等食物的摄入,补充适量的植物油。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饮食应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应降低至每日摄入量的40%,主食以玉米、荞麦等粗粮为主。合并有便秘的患者,在不改变饮食结构的情况下增加玉米、燕麦片、芹菜等粗纤维食物,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3 L,饭后适当运动。合并有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饮食应降低甜食、油腻食物的摄入,降低每餐饮食的量,增加进餐的次数。两组均连续管理1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情况。营养状态分别于管理前后监测患者的血红白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使用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 2002)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NRS2002评分≥3分为营养风险不良。免疫功能情况分别于管理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T淋巴细胞群(CD3+、CD4+、CD8+)。
2 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营养状态情况:管理前两组的HB、ALB、NRS 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的HB、ALB高于对照组,NRS 2002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的营养状态情况
2.2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情况:管理前两组的CD3+、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的免疫功能情况
3 讨论
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多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患者由于能量消耗过度、食欲下降、胃肠道功能异常等因素导致其相比一般的住院患者更易发生营养不良风险[7]。营养不良不仅促进病情的进展,同时还会降低抗结核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恢复及治疗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肺结核患者开展相应的营养管理具有积极意义[8]。但常规的营养管理多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头的健康教育,缺乏专业的营养风险评估、个性化的饮食指导等,进而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9]。为此本文笔者对常规的营养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良和完善,充分发挥了护士、医师、营养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使患者的风险管理更加全面、个性化,在肺结核患者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营养管理模式由医师、护士、营养师共同完成,护士主要负责对患者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和健康宣教,医师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开具个性化的饮食医嘱,营养师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医师、护士、营养师之间相互协同合作来提高患者营养管理的效果[10-12]。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体细胞的活动和组织均有蛋白质的参与,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NRS 2002评分是临床上评价营养风险的常用量表。本研究中,管理后观察组的HB、ALB高于对照组,NRS2002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营养管理模式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状态。分析原因:营养管理模式通过营养知识宣教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营养知识,有利于提高患者后续管理的依从性,并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营养状态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满足不同患者的营养需求,从而起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作用[13]。
营养不良导致患者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及活性下降,从而引发免疫功能紊乱。本研究中,管理后观察组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营养管理模式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原因:营养管理模式使患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摄入,体内充足的蛋白质为病灶的修复、纤维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抗核治疗的效果,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14]。
综上所述,营养管理模式能够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