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与MTI教育中的视听翻译人才培养*

2022-01-06王红芳

翻译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模态译者职业

王红芳

南开大学

李双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5G时代悄然来临。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呈现出即时性、多媒介性和多模态性,信息再现和人际交往趋向线上化、视频化。多语言视频知识的传播、信息再现和人际互动必然催生出大量的多语言视听翻译人才需求,而高校尤其是MTI教育单位,既是增强学生职业翻译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多语言视听翻译人才的摇篮。

然而,视听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被充分重视,即使有不少高校早已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所开设的影视翻译课程只是作为翻译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受到课时与师资的限制,无法对影视译者进行系统的培训”(金海娜、付江,2013:157)。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学界已有少数学者不吝笔墨,发表关于视听翻译教学和视听翻译教材的真知灼见(林娜、席纪新,2018;肖维青、杜磊,2020;张娟,2020),却并未回答“视听译者职业能力内涵”和“视听翻译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方案”的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中,虽有针对视听译者职业能力的相关探讨(Gambier,2013;Taylor,2016),却并未明确回答视听译者职业能力各内涵间的关系。鉴于此,笔者不揣浅薄,特撰此文与学界同仁共勉。

2 视听翻译内涵与视听译者职业能力概念界定

历史上,视听翻译伴随着影像尤其是有声电影的产生而出现,其实践历经变迁,并不断地丰富拓展。“电影翻译”“影视翻译”“语言转换”“改编”“屏幕翻译”和“多媒体翻译”曾是它的代名词(Gambier,2013:45-59),并一度为学者所推崇。随着其实践内容的丰富,人们发现,相较于其他名称,“视听翻译”所涵盖的视频产品类型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而且包括商业创意广告、短视频,甚至网络会议、数字化学习视频、访谈节等,因此,其较强的适用性使它注定成为意指此领域的一个最具权威的术语概念。奥利奥(Orero,2004:viii)的定义是:“视听翻译不仅包含任何媒体及形式中用于作品制作(或后期制作)的一切翻译或多符号转换活动,而且包含媒体无障碍传播,即面向残障人群的听障字幕及口述影像”。根据该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视听翻译的主要形态,即:字幕翻译、配音同步、画外音、听障字幕、口述影像和实时字幕。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视听产品广泛深入地参与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交际和生活等社会性实践活动。与纸质印刷文本不同,视听产品具有多元符号性,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视听翻译实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如果说视听产品是将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信息并错交织的复杂性文本,它“不仅源于听觉―言语符号、视觉―言语符号、听觉―非言语符号及视觉―非言语符号的融合,而且源于每种符号对视听文本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Alexandra Assis,2016:194),那么,视听翻译实践也是综合性地处理视听符号信息的行为,它具有多符号、多模态和多媒介等多重属性。视听文本转换活动不仅是多模态的,而且是多媒介的,它充分调用了各类符号模态资源,如语言、影像、音乐或视角,通过多个媒体向受众传递视听信息(参见Pérez González,2020:30)。因此,视听翻译实践绝不止于转换语言信息,更超越了语言进而关注到“符际翻译”活动中所包含的一切可转换参数(transferable)(Díaz Cintas et al.,2010:13),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色彩,以及屏幕中人物的动作、语气、情感、身份特征等参数的转换都考虑其中。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时表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苗菊、王少爽,2010:66),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类。一般职业能力指从事各行业所必备的学习、文字语言运用、数学运用、空间判断、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环境适应等能力;专业能力指为胜任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跨职业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视听译者职业能力属于专业能力的范围,特指从事视听翻译活动的职业译者为客户提供视听翻译服务时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集合。提升译者的职业能力对语言服务行业乃至全球服务贸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视听译者职业能力构成探索

3.1 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以翻译能力为基础

作为全球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处于蓬勃发展中的语言服务行业亟需为之输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人才。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审时度势,以行业需要为出发点,先后撰文探讨翻译能力内涵及其构成,反映随市场变迁带来的译者翻译能力的变化。其代表性研究有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 小组关于翻译能力成分的修订模型——双语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PACTE,2002);欧盟笔译硕士构建了以提供翻译服务为核心,包含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挖掘能力、技术能力和主题能力的模型(EMT Expert Group,2009);苗菊、王少爽(2010)基于对翻译行业的需求状况和职业趋向的调查,归纳出翻译从业人员应具备的15种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中外文语言及互译能力、基本互联网知识和网络资源使用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本地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刘和平(2011)将翻译能力的整体构成归纳为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穆雷等(2017)基于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的调研,从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处理能力、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六个方面,概括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入职能力要求;董洪学等(2017)认为双语能力、翻译工具能力、翻译项目管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与规范和翻译项目元认知能力是MTI学生职业翻译能力的核心;余环、邓凌云(2019)将职业译者能力分为翻译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模块,前者包括双语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技术工具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总体趋向繁荣,网络协同办公、云端视频会议、多语言视频产品等将成为助力服务贸易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复苏和人类文明向前之事业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新常态、新媒体和新技术直接影响着译者的职业实践,译者为适应各种新变化须在翻译能力上实现蜕变,须从翻译能力过渡到精准对接视听翻译服务的视听译者职业能力。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以翻译能力为基础,超越了翻译能力,具有独特的内涵。

3.2 视听译者职业能力构成阐释

国内大型语言服务企业(如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译满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所发布的视听翻译从业人员(如字幕译者、听译员、审校、打轴师、项目经理)招募公告信息中,均明确要求相关职位从业者具备相应的中英双语水平,有外语水平资质证书;审校人员的外语必须达到或接近母语水平;语言表达流畅、通顺地道;译者对所从事的领域(如体育类、球类、游戏类、医学护理类视频等)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尤其是术语积累;严格守时,合理规划,能按时交付任务;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字幕翻译软件,如人人译视界、Aegisub、Arctime、Time machine等。如果应聘项目经理,应聘者须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经历,能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受众需求,履行承诺并交付任务,组织团队合作、协调与沟通;如果应聘打轴师,应聘者须能熟练地拍打时间轴。这些要求体现了视听翻译从业者所必需的职业素养,也是企业能保质保量地交付视听翻译项目的必要条件。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在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从业者参与翻译产业化的进程,保证职业翻译活动的最优化。从业者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提高项目运作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产生经济效益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就视听翻译项目而言,视听译者的职业能力可具体细化为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技术操作能力、多模态整合能力、“搜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七项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体系构成

一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视听译者职业能力的基础要素。视听译者需具备的语言能力包括转换双语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视听语言的能力,能在有限的时空屏幕中按客户需求做到简洁、准确、有力地表达和写作。双语语言能力涉及两种语言转换时所需的操作性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法、语篇及语用知识;视听语言既包括产品中的特色方言、习语口语、幽默语等文化词汇,也包括视听语言的表达系统,即“运动的图像语言与概念语言(如对白、旁白、独白等信息)的结合”(赵玉宏,2015:149)。

二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从事视听翻译职业活动的前提。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桥梁,译者是行走于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知识传播者、关系协调者和文化使者。目标语受众是否真正地接受了他国的视听产品,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地接受了视听产品背后的文化。因此,译者在处理视听产品时,对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与社区之间的差异问题,要保持高度的跨文化自觉意识,在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双语专长、技术操作、专业领域知识等毕生所学,亦如泰勒(Taylor,2016:227-228)所言,“为成功处理包含文化负载词的视听脚本,译者需借助于他/她的文化意识、百科知识及对潜在受众群体认知局限的认识”。

三是技术操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让译者穿上“盔甲”,是视听译者能力体系中的“催化剂”。译者不断学习、熟悉并运用视听翻译平台技术和软件工具,这既是参与视听翻译职业化项目的需要,也是提升翻译效率、保证质量、深化职业发展的必然。在语言服务行业中,为便于视听翻译项目管理,提升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选择将客户、译员和视听翻译技术整合到公司自主研发的在线翻译管理云平台,或借助第三方云平台将资源和服务迁移至云端。译员登录已在公司指定云平台注册的个人账户,可领取并在线执行由项目经理派发的视听翻译任务,也可先将任务下载,使用自己擅长的视听翻译软件完成任务后再提交。译员执行翻译任务时,需参考使用项目经理或团队成员在云平台系统分享的术语库,也可及时补充、更新术语并将其共享,保证术语翻译的统一。此外,一般情况下,云平台集成了语音识别技术和机器翻译引擎,可供译员选择性使用,但机器听写产出的字幕源文会出现同音词汇听写错误、断句不当等问题,同时,由于脱离视频语境,机器翻译产出的译文也存在词汇、固定搭配、文化内涵、人物情感等方面的翻译错误。因此,译员如果使用云平台中的自动化技术执行视听翻译任务,需在熟练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做相应的译后编辑工作,保证所提交的译文符合项目要求。

四是多模态整合能力。视听文本集多模态符号资源于一体,多元视听模态的表现力是视听产品的特性之一。多模态整合能力意味着创造性地再现多元视听模态信息,是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区别性核心能力。多模态整合能力要求译者在翻译时,综合调度视听产品中的动态视觉语言(字幕)与图像、人物口头语、情感色彩、声音、动作等多模态信息,在充分把握受众心理与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重述屏幕中的多模态故事。在以目的语重述多模态故事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平衡视觉语言模态与听觉语言模态、视觉语言模态与听觉非语言模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巧妙地运用强化、互补、替代、省略等手段处理各模态间的关系,是考验译者多模态整合能力高低的标尺。泰勒(同上:224)认为,“整合多模态文本中的一切符号模态就产生意义。从目的语中找到最能表达原文符号意义的对应词,是视听译者的任务所在,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确定各种符号资源。但若将它们合理地分类,就要参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是“搜商”能力。“搜商”能力保证译者能在面对未知时获得已知,从而可强化视听译者的职业能力。译者需积累一定的百科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但并不意味着译者是懂得翻译视听产品的“百事通”。在面向大众用户播出的视频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特定领域中的专业词汇术语、典故行话,而仅凭视频中的对话场景去翻译就难以捕捉到专业术语、典故行话中的弦外之音。这时,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对领域知识、难点词汇、相关背景等进行查证,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查证途径有公开的官方渠道(如官网、权威术语词典、谷歌、维基百科等)查证和专业顾问咨询等。不论通过哪种渠道进行查证,都要做到来源权威、有实际应用案例和社会大众容易接受这三个原则。

六是沟通协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是译者为适应现代语言服务工作环境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和翻译工具的发展,现代翻译服务已经成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在既定的时间内,通力合作完成数量庞大的实用文本的翻译任务”(王荣,2012:69)。视听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也是各方沟通协调、通力合作的过程。项目中的译审同样需要与听写员、字幕译员和审校的沟通协作,保持同一项目中术语翻译的一致性需要各方协作商定。必要时,团队成员还需要发挥项目管理人员的一些作用,比如,像翻译记忆管理者那样更新、发布妥当的翻译记忆库,或像信息查询管理者那样收集问题并向研发小组呈递问题(O’Hagan &Mangiron,2013)。

七是个人素质。个人素质是视听译者职业能力体系构成中的最基础要素,也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最基本条件。译者的动机与责任、保密意识、抗压能力、自我评估与时间管理、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的平衡与把握、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了译者的综合性个人素质。

4 欧洲高校的视听翻译课程概述及简要分析

自20 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知名高校,如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率先开拓,积极探索视听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迄今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调研并分析这些高校的视听翻译课程与理念(如表1所示),可为我国高校MTI教育中的视听翻译人才培养在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表1 欧洲五所高校的视听翻译课程概述①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调研了欧洲几所率先开设视听翻译课程的院校及其课程资料。代表性院校有英国的罗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Roehampton,https://www.roehampton.ac.uk/postgraduatecourses/audiovisual-translation/)、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 https://courses.leeds.ac.uk/f687/audiovisual-translation-studies-ma#year1)、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http://www.ucl.ac.uk/centras/study/professional/online/subtitling)、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ttp://www.ucl.ac.uk/centras/study/professional/online/subtitling)和西班牙的庞培法布拉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https://www.barcelonaschoolofmanagement.upf.edu/en/postgraduateprogramme-in-audiovisual-translation)。

续表

综合分析表1,我们可以发现上述院校的视听翻译课程所共有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上,面向视听翻译市场,满足服务需求,增强学生的视听翻译技能,培养高水平、职业化的视听翻译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尤其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行业专家、参与真实职业化实践的机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意识上,让学生了解与译者有关的法律、合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知识,重视视听翻译技术、软件的学习与运用。

5 MTI教育视听翻译特色课程与方案

欧洲高校的视听翻译人才培养课程及方案,为我国MTI教育中视听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带来一定启发。下文中,笔者拟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及设备配置六方面设计我国MTI教育关于视听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界与相关部门参考。

5.1 教学目标

5.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按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及线上自学课。

首先,必修课是视听翻译的核心课程,除“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视角”及“调研与实习”两门课程之外,其余每门课程均由理论讲授与实战练习两个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1)视听翻译:理论、方法与视角。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掌握视听翻译理论知识,涉及视听翻译理论基础、多学科借鉴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元研究视角,包括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认知、翻译政策、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视角。

(2)字幕翻译。课程涉及字幕翻译理论基础知识、案例分析、字幕翻译技术/软件介绍、模拟实践练习与讨论点评。

(3)画外音与配音。课程涉及画外音与配音理论基础知识、案例分析、画外音与配音技术/软件介绍、模拟实践练习与讨论点评。

(4)媒体无障碍传播。课程包括面向视障群体的听障者字幕、面向听障群体的口述影像、借助语音识别软件与视频口译的实时字幕,以及手语翻译的理论知识讲授、特殊要求讲解与模拟实操练习。

(5)调研与实习(含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组织学生深入调研有翻译团队的传媒公司、广播电视出版局或译制厂等实体,观摩视听翻译过程与策略,参与视听翻译制作流程,并要求撰写实践报告或设计毕业论文。

从考种结果可知,膜下滴灌处理的制种玉米穗部各经济性状指标均优于常规大水漫灌,能明显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其次,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辅助,可包括如下课程。

(1)创译与跨文化传播。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创新型行业(包括艺术、广告、娱乐及市场等)中的创译现象,分析实例,认识创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学生可参与实践,包括翻译术语及概念、改编产品的呈现形式、互译图像与语言等活动。

(2)视听体裁分析。课程涉及对各类视听产品的种类和样式的分析,包括电影、电视剧、录像、短视频、视频直播节目等作品的分析。以电影作品为例,体裁可包括故事片、纪录片、新闻片、戏剧片、喜剧片、音乐戏剧片、艺术文献片等。

(3)翻译技术。翻译技术技能是译者工作的关键。为增进学生的翻译技术技能,提高翻译效率,课程将介绍术语数据库、翻译记忆工具、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受控语言和语音识别等技术工具,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4)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翻译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原则、概念、范畴、方法与前景,并辅之以个案分析及实践操作,旨在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合作意识。

(5)本地化。课程不仅包括本地化内容与特征、本地化与全球化、本地化与翻译、本地化技术与流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而且涉及本地化翻译案例分析与实战练习,如游戏本地化、媒体本地化。

(6)游戏本地化。课程向学生讲授视频游戏本地化的概念、原则及实践。学生观察不同体裁的视频游戏,处理构成游戏本地化过程的各类材料,包括虚拟世界、用户界面、互动字幕、在线帮助、画外音、使用手册、包装、图表文件及官网,并获得实践经验。

(7)语料库语言学。课程不仅包含语料库语言学理论体系、操作方法、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包含语料库语言学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如语料库语言学对于翻译教学的应用。

(8)口译技能。课程服务于实时字幕翻译,内容包括口译记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术语口译、视译、精力分配等技能讲授与相关练习。

(9)无障碍传播作品制作:理论及实践。课程旨在将视听翻译及媒体无障碍传播放入视听产品制作语境中,从作品制作,尤其是剪辑中探索相关元素,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视听翻译人员。内容涉及欣赏影视作品、思考视听艺术审美、介绍作品制作过程、学习视听文本编辑技能等相关内容。

最后,线上自学课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补充,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学习内容包括翻译职业标准、职业规范与职业伦理知识,视听产品著作权法律与规定,字幕组与配音组知识。

5.3 课程安排

以两年全日制MTI 教育项目为例,根据视听翻译课程内容与训练特点,笔者建议将视听翻译课程学分总数定为22学分,其中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最低10学分(意味着学生至少选修5门课),线上自学课2学分。初步规划如表2所示。

根据授课内容与方式,笔者制定了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及占比(见表2)。考核方式综合运用了测试、论文、报告与实践的形式,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表2 MTI教育中视听翻译课程安排

5.4 师资力量

目前国内高校的视听翻译师资相当匮乏,解决途径有三个:师资转化、“引进来”与双导师制。师资转化指定期安排高校翻译专业师资的专业培训(包括国内培训与国际视听翻译职业化培训),实现内部师资力量的转化。“引进来”指定期聘请国内外视听翻译职业译员、视频口译员或项目管理者,举办职业化讨论项目。双导师制是指聘请校外企业、出版总局的工作人员等担任学生的第二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人才。

5.5 教学方法

高校可采用线下授课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高校可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及翻译工作坊。此外,高校还可与广播电视出版局、语言服务公司、媒体公司等实体合作,搭建实习就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实习与实践的机会。

5.6 设备配置

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学校有必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级笔记本电脑、视听翻译专业化软件,以及不断更新的电子语料库、知识库等设备。鉴于专业化设备价格昂贵,而高校用于购买设备的预算又相对有限,建议高校尝试与业界的实体企业(媒体公司、语言服务公司)合作,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配置。

6 结语

各领域、各行业中层出不穷的视听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运作模式,多语言跨文化知识传播与信息再现活动也因日新月异的媒体与信息技术而持续创新,译者需在处于不断改变和创新的翻译实践活动中实现职业翻译能力的蜕变。

我国的MTI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化高级翻译人才的重任,不妨借鉴欧洲知名高校的视听翻译人才培养范例,制定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视听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视听翻译特色课程,增强学生的视听译者职业能力。笔者深信,未来可期。随着视听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扎实、深入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得到增强,从业者将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投身于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职业化实践,以适应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并不负于必将走向灿烂辉煌的视听时代。

猜你喜欢

模态译者职业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职业写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