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控棚和传统棚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对比试验*

2022-01-06秦延春丘献娟卢玉文韦锦福陈国龙

中国食用菌 2021年12期
关键词:温控出菇菌丝

秦延春,丘献娟,卢玉文,韦锦福,陈国龙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广西 玉林 537000)

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 又名珊瑚菇、珍珠菇、袖珍菇等[1],分类学上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伞菌亚纲 (Agaricomycetidae) 伞菌目 (Agaricales)侧耳科 (Pleurotaceae) 侧耳属 (Pleurotus)[2]。秀珍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和安神除烦等功效,可降低肿瘤、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3-5]。近年来,秀珍菇深受我国城乡居民的喜爱,已成为明星菜品[6]。秀珍菇虽与普通平菇一样同为侧耳属食用菌,但价格却是一般平菇的1倍~2倍,是广西主要栽培的菌种[7]。广西华南地区秀珍菇反季节栽培,黄菇病是困扰菇农多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温控棚和传统棚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的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台秀57,由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 传统菇棚

传统菇棚按照“双盖双架双膜一网屋脊式”搭建:整个菇棚分左右两部分,中间留宽2.5 m的水泥通道,屋顶高6 m,外棚顶部用黑色塑料膜盖好,棚顶建有自动喷淋水装置,用于保湿降温。大棚四周用宽4 m的黑色遮阳网和黑色塑料膜遮盖以利于控制光照和保温,棚内通道两侧用毛竹或铝合金架设内棚,靠通道处棚的内边高2.8 m,外边高2.2 m。沿通道方向每间隔1.1 m搭菌包架,架高1.8 m,长6 m,每架用毛竹或铝合金分上层、中层、下层。

1.2.2 温控棚

温控棚四周采用冷库板材料,每个房外安装1台制冷设备与房内相连接,控制面板安装在库房门旁边,用于调控出菇房内温度。温控棚可以根据秀珍菇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进行温度调节。

1.3 栽培方法

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培,采收前三潮菇。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个菌包。栽培料配方:木粒50%、棉籽壳30%、麦麸19%、石灰1%。

1.3.1 装袋、灭菌、菌丝培养

在广西玉林地区秀珍菇的反季节栽培菌包制作一般从10月底开始,春节前完成,清明节前后进行打冷出菇。培养料按配方比例搅拌均匀后,闷置1 h~2 h即可装袋(17 cm×38 cm×0.005 cm高密度聚乙烯袋),用自动冲压装袋机装袋,含水量控制在60%~65%(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珠但不滴下),每袋装料高23 cm、干料重0.6 kg,套上塑料颈圈、盖上盖子,于100℃常压灭菌16 h~18 h,再闷1夜方可出灶,冷却。待菌袋料温降到28℃时进行无菌接种。接种后的菌包摆放在出菇棚出菇架上培养。待菌丝长至半袋时翻包1次,并去除污染菌包。

1.3.2 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100 d进行打冷出菇。即将菇棚环境温度下降至8℃~15℃,低温刺激12 h~14 h,开袋,闷棚出菇。菌盖直径长到3 cm~4 cm,达到产品标准时,及时采收。

1.4 观察记录

1.4.1 菌丝生长速度及长势的测量

菌包接种后,于25℃下培养。分别记录各处理菌丝长满袋的时间,计算出每个重复菌袋平均长满菌丝的时间。观察菌丝颜色、长势等情况。菌丝生长速度(V,mm·d-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为培养料的长度(mm);t为菌丝长满袋的天数 (d)。

1.4.2 子实体性状观察与记录

观察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质地、色泽。测量及时采收的秀珍菇的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等农艺性状,计算单菇重量。

1.4.3 产量统计

采收时按同一采收标准,并分别记录鲜菇重量。采摘结束后计算每个重复的平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Q,%)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1为子实体鲜质量(g);m2为培养料干质量(g)。

1.4.4 黄菇病统计

经多年生产实践观察,秀珍菇的黄菇病主要发生在第一潮菇,第二潮以后很少发生,即使发生其危害也很小,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低。因此试验设计每个处理取菌包共300个,数出第一潮发生黄菇病的菌包袋数,计算黄菇病发生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大棚栽培的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

温控棚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见表1。

表1 温控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Tab.1 Mycelial growth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cultivated in temperature control shed and traditional shed

由表1可知,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达到了13.5 mm·d-1,而传统棚栽培的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只有9.2 mm·d-1,而且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比传统棚秀珍菇菌丝生长旺盛、浓密,菌丝生长边缘整齐,菌丝洁白,菌丝生长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棚。

2.2 2种大棚栽培的秀珍菇子实体性状

温控棚和传统棚栽培的秀珍菇子实体性状见表2。

表2 温控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子实体性状Tab.2 Fruit body characters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cultivated in temperature control shed and traditional shed

由表2可知,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菌柄长为5.9 cm,传统棚为6.5 cm,菌柄较传统棚短;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菌柄直径为1.0 cm,传统棚为0.8 cm,菌柄直径较传统棚大;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菌盖直径为3.8 cm,传统棚为3.1 cm,菌盖直径较传统棚大;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单菇平均重5.2 g,传统棚为3.8 g,单菇平均重量较传统棚高。数据表明,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比传统棚秀珍菇菌柄长度、菌柄直径和菌盖直径要优,单菇也重。观察子实体形态特征,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子实体较传统棚颜色深、菌盖厚。

2.3 2种大棚栽培的秀珍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比较

温控棚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的产量与生物学效率见表3。

表3 温控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产量与生物学效率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yield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between temperature control shed and traditional shed cultivation

由表3可知,温控棚栽培的秀珍菇前三潮产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8.6 kg、16.3 kg、12.5 kg,第一潮产量最高,依次减少;传统棚第一潮产鲜菇较少,只有9.4 kg,第二潮最高,为16.1 kg;温控棚平均每袋产鲜菇0.474 kg,也比传统棚平均每袋产鲜菇多0.377 kg。温控棚生物学效率为79.0%,传统棚为62.8%,温控棚生物学效率高于传统棚。

2.4 2种大棚栽培秀珍菇黄菇病发生率比较

温控棚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黄菇病发生率见表4。

表4 温控和传统棚栽培秀珍菇黄菇病发生率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rate of yellow mushroom disease of Pleurotus geesteranus between temperature control shed and traditional shed cultivation

由表4可知,温控棚黄菇病发生率为0,不感染黄菇病;而传统棚第一潮菇感染黄菇病的病害发生率为19.7%。

3 小结

在培养料表面和正常生长的子实体上常常会有黄菇病的病原菌存在,但黄菇病的发生规律显示一般在高湿的条件下才会发病。出菇期,当外界温度高于18℃时,需水量大,喷水频繁,通风不良,子实体长期处于过湿的状态,其表面多余的水分不能及时很好的散发,这时常常会引起黄菇病的爆发。据调查,黄菇病在第一潮菇的发生比例相当高,第二潮、第三潮几乎没有发生;温度偏高有利于黄菇病的发生;喷水多,用水频繁,湿度大,黄菇病比较常见[8]。

试验结果表明,温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可调控,传统棚只依靠四周黑色塑料膜和遮阳网来调节棚内温度和通气,可控性相对较差。温控棚可以人工调节适宜秀珍菇生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从而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黄菇病的发生,栽培的秀珍菇品质好、产量高、周转快,满足了农产品供给链的需求,但建棚成本比较高,前期投入大。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和生产者采用温控棚进行秀珍菇的反季节栽培。

猜你喜欢

温控出菇菌丝
考虑用户满意度的温控负荷能效综合指标模型和调峰策略
基于小型化的功放单元和温控箱结构及散热设计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温控旋转型MINI卷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