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研究
2022-01-06陈浩
陈浩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 天津 301636)
2016 年10 月25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行动纲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科学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对于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目前体能训练方面的从业人员能力结构不完善,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就持证上岗,并没有经过体系培养,因此问题层出不穷。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向高等职业学校提出专业招生人数及职业岗位需求,毕业后进入企业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1]。这种模式不仅从需求侧解决了企业岗位人才的缺口,同时也拓宽了就业途径。因此,对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对造就大健康环境下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以及进一步满足和推动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该文对体能训练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进行实证性研究,进一步满足当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对于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实现2035年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报刊、文献、网络等方式获取有关大量研究资料,为该文提供理论支撑。
2.2.2 专家访谈法
对该领域的专家进行电话和当面访谈,获取有关体能训练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
3 研究成果与分析
3.1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3.1.1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背景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目前市场和国家在健康大环境基础上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其他高职类院校提供参考。2035 年,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远景目标,对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随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对于体能教练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认证体系持证上岗,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另外,北京体育大学从2018年开始进行体能专业的本科招生,实现了本科层次体能训练人才培养,但是就目前全国的高职类院校而言,没有将体能训练专业单独设立为一个方向,因此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性意义。
3.1.2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内涵,即内在的涵养,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内涵建设则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过程。高职类院校内涵建设[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办学方面。XX学院与XX 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式培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使学院与企业相融合,联合办学制订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二是教学质量方面。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水平上,积极推进专兼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师资水平雄厚,从而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内涵。
校企合作办学和自身教师的培养建设,都进一步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和提升。
3.2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问题
3.2.1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
专业人才的职业定位,对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实证调查研究,目前从事体能训练岗位的人员,岗位群分布如下。(1)体能训练师:主要从事专业队、职业队体能训练服务工作,指导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其中包括计划制订、方案设计、训练监控和恢复再生等方面;(2)健身教练:主要分布在健身工作室、健身俱乐部和健康会所,进行健身指导、减脂塑形等方面的工作;(3)运动康复师:主要针对国内相关康复领域工作室、竞技体育运动队提供康复训练和服务;(4)少儿体适能:主要分布在儿童体适能工作室、训练馆等,提供体适能训练和健康发展服务;(5)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针对群众体育健身爱好者,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损伤预防以及体能恢复等工作。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职业定位,紧扣健康中国发展,使学生在相关岗位具备提升和迁移的能力,从而实现全方面职业技术技能提升。
3.2.2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
结合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专门性、系统化地划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未来职业定位息息相关,其包含以下方面。
(1)公共基础能力板块
公共基础知识板块作为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重要部分。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拥有人际交往能力、法律知识、思政体系、言语表达、语言沟通等,还需具有道德修养知识、军事理论常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掌握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使学生在沟通和网络信息处理方面有一定基础,进而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服务人才。
(2)专业技能板块
专业技能板块分为专业基础课、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作为体能训练人才培养路径中的重要知识板块,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知识体系,如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专业技能板块则是整个专业的核心知识板块,是培养人才路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和符合社会市场需求。
3.3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体系的构建
3.3.1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该专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第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培养具备指导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领域方面的综合能力,把握先进的训练理念,掌握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体能训练师、健身教练、运动康复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岗位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估、指导、训练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
3.3.2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围绕高职类院校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和规格进行设置的[3],是在以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体能教学与训练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4,5]。除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程、军事课程以及基础课程以外,将其他课程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发展的岗位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梳理,以及与企业合作形成订单式培养共同进行课程设置[4-6]。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课程体系划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毕业环节和选修课4个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其明确的目标任务,并由若干课程组成。其中,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内容以体现体能训练实践与相关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应用为核心,同时辐射相近岗位和发展岗位群的工作内容的要求,尤其突出与岗位工作任务匹配的实习准备和顶岗实习内容。
(1)课程基本框架
课程的基本架构以体能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为课程体系架构的核心,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应用文写作、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信息、生态文明建设、英语、心理健康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作为体能训练人才培养路径中的重要知识板块,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知识体系,是未来学生发挥技能的理论支撑。包括紧扣市场健身需求的团体类操课理论、私人健身指导理论课程、康复形体瑜伽普拉提课程及姿势评估与矫正课程,以及学院开设的体能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心理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课程。技能课程是整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人才路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决定了未来是否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和社会市场需求关键要素。包括体能训练方法与实践ⅠⅡⅢ、幼儿体适能课程设计、动作功能评估、老年人康复护理、体能营养配餐等课程,课程围绕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定位,从不同领域、不同技能、不同年龄阶段,全方位、多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和夯实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另外,教学实践课程还包括运动功能性筛查、健身健美、体能测试与评估等实验实训环节,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实习准备与顶岗实习:主要针对体能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
(2)将实战案例分析用于教学课程体系
从教学层面,运用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设计能力、合作能力。案例来源于竞技体育实践,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运用有价值的文字表达、图片形式、音频、视频等,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主动求知,增强他们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3.3.3 体能训练专业人才教学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
第一,高职学生尽管已经完成了高中或中等职业教学阶段的学习,但教育教学方式应符合他们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6],培养的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理论部分采取教师讲授与示范,并加强实验实训和案例教学相统一。第三,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以讨论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第四,当今是网络教育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学院结合本专业特点,已经与国内某线上教学平台达成协议,进行网络课程慕课开发,并且前期已经由本专业教师进行视频录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组织的前瞻性,今后将根据专业特点,实现课程的虚拟仿真元素的开发和加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 结语
(1)该研究得出,订单式培养人才体系符合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和社会岗位的需求。
(2)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开发体能训练专业课程,对体能训练专业人才的职业技术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无论是竞技体育、大众健身,还是体育产业方面对于体能训练专业人才需求很大,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认证机制,因此对于高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还需要在完善的认证和岗位编制认可的基础上进行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规范行业标准和高校专业培养的统一。
(4)高职类院校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从培养方向和目标上拓宽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加快体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材的开发,将是下一步本专业提升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