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2-01-06周萍马克全九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5期
关键词:通识实验组技能

周萍 马克 全九清

(同济大学体育部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 上海 20009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1]。通识教育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2]。目前,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等公共必修课已经纳入了通识教育课程范畴[3]。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整体性,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识教育不是专业知识之外的“点缀”和辅助,它能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的视野和广度,达到知识的整合与贯通[4]。目前,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理念),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已被我国高等院校广泛接受和认可。

目前,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绝大部分学校在注重智育、德育的同时,缺乏对体育的关注;体育是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元素之一,体育对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完整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从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看出;要认识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必须认识“体育”的作用,因此,该文拟对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进行实践研究,以期挖掘和发挥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作用。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型人才[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实验组选取该校排球班、田径班、生存技能班共12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排球班、田径班、生存技能班1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新版)CNKI(1995—2011),查阅有关“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培养人才”等资料,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

为了解和研究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向有关高校的体育部领导、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为制定问卷打好基础。

2.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向实验对象发放3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8 份,有效率为85.3%。同时向教师发放3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份,有效率为76.6%。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软件对所有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平均数、百分比等统计学分析。

2.2.5 实验法

该研究通过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体育课程进行实验教学,选取排球、田径、生存技能班进行16周的教学作为实验主体内容。在实验前后进行调查问卷及测试(50m 跑、立定跳远);在实验期间将“规范性、集体性、责任性、尊重性、公正性、社会性、荣誉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意志坚定、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竞争性、合作性、忠实性、公平性、积极进取、奋斗向上、团队合作、顽强拼搏、创新能力”等内容(作用)分别在第三周至第十六周的实验组课内体现,并明确告诉学生该内容(作用)的重要性,即主要通过课中的练习项目让学生体会其作用。同时通过相关项目,并运用语言、图片和视频对以上作用进行阐述,以强化人格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同样背景的学识。对照组则按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周:测试(50m跑、立定跳远)。第三周至第十五周:按通识教育体育课程进行实验教学。除运用语言、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外,还通过一定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如集体性、责任性、荣誉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意志坚定、竞争性、合作性、公平性、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创新能力等。让学生通过项目练习充分体会团队的力量,增强作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与参与意识,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群体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第十六周:第二次测试(50m 跑、立定跳远)。第十七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照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周:测试(50m跑、立定跳远)。第三周至第十五周: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第十六周:第二次测试(50m跑、立定跳远)。第十七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 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类道德逐渐缺失,重视人才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6]。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根据李曼丽博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其终极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身心健康、通融识见的和谐发展的人[7]。

教育的目的是让其成为更好的自己,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富有责任感的公民,体育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是通识教育中人文主义情怀的重要内容[8]。因此,要认识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就必须首先认识“体育”的作用。

“体育”与“运动”不能相提并论,体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指体育运动,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方面。就“狭义体育”而言,固然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包含有一定的竞技因素,可以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把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作如此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忽视了体育对人的教育所带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及人格培养上的作用,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种作用需要人们加以重点关注,并运用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9]。

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又包含了一定的竞技因素。通过体育锻炼,参加者不仅能在体质的增强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上有所收获,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可以收获很多,其中包括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良好的团队精神及个人行为的规范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养成等,这些收获对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无疑有极大的帮助。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10],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塑造,体育的本质就是人格的教育,在西方教育界,这一点被认识得更为清楚和自觉。完善的人格(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等特征的总和)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其成为正常的人乃至成为人才的基石。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通识教育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通识教育并不是对基本常识的简单概述与陈列,而是在课堂上传授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10],必须打开整合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打通各环节,使各方面教育得以相互支撑,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课程质量,丰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达到培养“全人”的目标[11]。

4 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由表1可知,实验前后排球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50m跑、立定跳远项目两次成绩虽有提高,但不存在差异性,说明16 周的教学对排球班50m 跑和立定跳远这两个项目的成绩没有显著作用;由表2可知,实验前后田径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50m跑、立定跳远项目两次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16 周的教学对田径班50m跑和立定跳远这两个项目的成绩具有显著作用;由表3可知,实验前后生存技能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50m跑、立定跳远项目两次成绩有提高,但不存在差异性,说明16周的教学对生存技能班50m跑和立定跳远这两个项目的成绩提高没有显著作用。

表1 排球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50m跑和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

表2 田径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50m跑和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

表3 生存技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50m跑和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

实验表明,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不同的。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设置上应考虑其全面性和完整性,应着眼于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共同学识的体育教学核心内容。

在第一周进行的学生问卷调查得知,被调查者选体育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强健体魄(58.39%),其次是完成学业(61.81%)和掌握技能(78.27%),而选择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健身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人数较少。

通过实验和调查问卷发现,长期以来,不但教师受到体育课程“实用化”“技术化”“专业化”的思想影响,学生同样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导致其对体育课程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健身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谋求健全人格为目的的认识不足[12]。

通过16 周的教学实验,被调查者选择“从中获得身体、精神、体育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的占比68.39%,被调查者希望能从中掌握了解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发现、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组织、合成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体育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愿、责任感等方面的获得感。从问卷结果可看出,身体、精神的健全和综合能力的掌握被放在学习目标的首要位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修养、责任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技能的掌握、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较高,认为重要的学生占比超过78.7%。表明受访者对体育教学的期待不仅仅在于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多在于人格完善等方面的与体育精神有关的内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应该所追求的。

另外,通过调查与比较得知,排球班在16 周的教学后,在“规范性、集体性、责任性、尊重性、公正性、荣誉性、吃苦耐劳、意志坚定、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竞争性、合作性、公平性、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提高;田径班在“规范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意志坚定、竞争性、积极进取、奋斗向上、顽强拼搏”等方面有了提高;生存技能班在“规范性、集体性、责任性、尊重性、公正性、社会性、荣誉性、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意志坚定、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竞争性、合作性、忠实性、公平性、积极进取、奋斗向上、团队合作、顽强拼搏、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提高。由此可见,在相关的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技能,还能在体育精神、团队精神、意志品格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不同的体育教学课程教授的运动项目不同,学生在体育精神、团队精神、意志品格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也不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相关实验表明,排球班和生存技能班通过16周的教学,50m 跑和立定跳远两个项目的成绩提高没有显著效果;田径班通过16周的教学,50m跑和立定跳远两个项目的成绩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也不同。

(2)相关实验和调查表明,体育课程教学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对学生在体育精神、团队协作、意志品格等方面的作用也不同。

(3)通过教学实验,受试者对体育教学的期待不仅仅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人格完善等方面与体育精神有关的内容也很受关注。

5.2 建议

(1)在设置通识教育体育课程时,应考虑其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

(2)整合各方优质资源聚焦立德树人,打通各环节,使各方面教育得以相互支撑,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猜你喜欢

通识实验组技能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拼技能,享丰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