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地方工艺 宣传地域文化
——作品《孟良崮战役》刻瓷板创作谈

2022-01-05丁邦海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刀法山石山体

丁邦海

作为一名刻瓷艺术传承人,肩负着弘扬地方工艺,宣传地域文化的责任,创作出山东家乡人引以为豪的刻瓷艺术作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和经验,运用在淄博发展了几十年的,全国已闻名遐迩的特色传统工艺——刻瓷艺术创作的《孟良崮战役》,今年6月,这件作品在杭州参加了第二届中华大师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新作品展,受到专家和收藏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东阳市博物馆收藏。

作品表现了在孟良崮战役中,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作品采用全景式复合构图,多层次布局来展示了解放军英勇杀敌的场面,和当地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动人壮举,人物场景与山体巨石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作品在工艺上以点刻、线刻和面刻工艺结合雕刻,运用各种刀法构成人物与山石结构,运用瓷上雕刻语言,力求表现笔意,由前向后、从亮到暗层层推开,形成渐变,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产生苍秀雅逸的意境。作品在创作理念和处理手法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突出了刻瓷工艺雕刻的刀法美、肌理美。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体现了中国宫廷艺术——刻瓷所具有的独特的雕刻语言和金石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刻瓷艺术语言和风格。创作这件作品的步骤分五个部分,即创作稿、落稿、雕刻、敷色和落款。下面就这件作品谈谈创作过程。

一、创作稿设计

《孟良崮战役》刻瓷板 120cm×60cm 丁邦海

作品《孟良崮战役》选用白色釉瓷板刻制,规格为120cmx60cm。首先依照瓷板比例在纸上画出铅笔素描设计稿。创作过程需要将大量素材进行筛选,包括历史照片、雕塑照片等,进行一个翻译和转换的过程,将自然物象的立体结构翻译成平面结构,将自然真实的物象翻译成画面语言。主题性创作要在画面的组织结构上建立起对表现物象的深刻理解与审美的把握,就需要在大量素材画稿的基础上,梳理出思路,设计好构图方案。构图是创作的开始,根据作品的立意进行构思,将中国画中的多点透视与西画的焦点透视予以统一,作品采用全景式复合构图,多层次布局来展示解放军英勇杀敌的场面,和当地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动人壮举。为展示出人民英雄的浩然正气。陈毅和粟裕两个主体人物形象居中,参加战斗的指战员和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等九组人物分左右布局,衬托在层层重叠的岩石结构之中,将人物场景与山石融为一体,相互应衬,需要把握布局复杂与丰富的空间关系。作品表现人物众多,场景宏大,气势磅薄,具有庄严、崇高、神圣的英雄豪迈格调。对画面的主次、取舍、呼应、气势及开合等进行了反复研究推敲和修改调整,使画面不断完善。通过反复调整画面的节奏与秩序,最终选定了较为满意的一幅构图,放大后再添加一些细节,又根据画面重新组织前后人物的衣纹用线等,处理不同方向的线条穿插与层层叠压的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作品的线稿。

1. 黑白灰稿设计

在创作线稿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根据线稿设计出黑白灰稿。因为支撑画面结构的就是黑白灰关系。黑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因素,可以使画面沉着、稳定。画面是有高调、中调、低调之分的。黑白灰稿选用“中调”,在画面空间上把控黑白灰之间量的关系,强调用“三七开”进行黑白灰布局,突出了一种主导倾向,使画面形成上亮下暗,左亮右暗的黑白灰调子。(图1、黑白灰稿)

2. 色彩稿设计

对于构图复杂的作品,为了把控好整体色彩的关系,就有必要在黑白灰稿的基础上提前设计出色彩小稿。色彩稿根据详细的设计稿设色,把握主色调对整个画面色彩的和谐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色彩稿以红色为基调,只需用朱红色与黑色两种颜色调和,表现了在红日照耀下迎来胜利的曙光,整个画面以暖红色调为主,单纯、柔和,色调统一,突出了创作的主题思想。(图2、色彩稿)

二、落稿

在认真推敲黑白灰画稿与色彩稿之后,开始进入了作品的制作环节。依据创作稿在选用的瓷板釉面上进行落稿的具体方法是:将设计稿按照一定比例放大,然后在创作的线稿下面附上红色复写纸,用硬质绘图铅笔拷贝到瓷板釉面上。在线描的基础上再用黑色特种铅笔按照主体人物和山石轮廓线,在形体转折或明暗衬托处略施影调。为雕刻提供明确、清晰的形象依据。落稿时尽可能做到人物形象要准确、人物之间的前后关系要画的详尽和具体。

三、雕刻

作品在浅色瓷器釉面瓷板上运用点刻、线刻、面刻三种工艺结合雕刻,使用合金平口刀运用线刻工艺和面刻工艺为主,配合使用尖型刀和斜口刀雕刻;雕刻的轻重、深浅、疏密所形成的黑、白、灰关系既有传统刻瓷工艺的意趣和气韵,又具备了现代视觉形式美感。

雕刻时分成主体人物与组合人物雕刻、背景山石雕刻。

1. 主体人物与组合人物雕刻:主体人物的雕刻形象要注重突出其精神气质,面部以线刻工艺为主,再以点刻工艺衬托五官结构。

《孟良崮战役》黑白小稿 丁邦海

︽孟良崮战役︾彩色小稿 丁邦海

人物面部雕刻:面部以明暗关系划分为三个部分,也称三大面:暗面、灰面和亮面(包括五官部位),一般各占面部面积的1/3左右。使用合金尖型刀,先从额头的暗部开始,依次雕刻整个面部的暗面,再从灰面向亮面过渡。面部五官更需按照三大面谨慎雕刻。面部以采用面刻为主,便于细致入微地刻画主体形象,尤其在雕刻形象的五官部位时,既要考虑形似,更要强调神似,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在面部雕刻过程中边刻边及时敷色检查,即用白色棉布块蘸赭石色或与面部接近的油画颜料,敷搽进刻后的刀迹里,立刻显现出面部雕刻的层次。此时定会发现不足之处,如过渡面生硬、刻点不均匀、暗面刻得深度不够或暗面还留有釉面残点等。如有以上问题需继续补刻,再敷搽颜料检查,经过反复检查、修整,直到满意为止。

衣服雕刻:衣服采用线、面刻工艺结合雕刻法,并使用合金平口刀雕刻,依照不同动作产生的结构来决定用刀的方向。衣服的衣纹走向和结构,以线刻为主,与雕刻山石用的的折带皴刀法相一致,使衣纹走向的结构处理与山体造型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形成体块感极强的具有雕塑感的形象,使整个画面高度协调。为了表现衣服的质感,衣纹要以密衬疏,以暗衬亮,较密的衣纹线要深刻,较疏的地方浅刻,亮面要多保留釉面。突出衣服的质量感。要注意分析人体与服饰的关系以及运动中衣褶的变化。在肢体弯曲动作较大处,要根据衣褶的牵引型和折叠型,再借助服饰的开襟线、缝合线、口袋线、纽扣线以及腰带和裤带等因素,加以分析与理解,然后准确雕刻出来。

组合人物雕刻:

背景组合人物分为参加战斗的指战员和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等九组人物分左右布局,衬托在层层重叠的岩石结构之中,需要把握整个布局要合理,雕刻时使用尖型刀精雕细刻,使人物形象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前后关系要明确,与背景山石之间拉大空间关系。使用不同方向的线条相互穿插、层层叠压,加强人物的动态、动势,强化其结构特征,明暗层次分明,整体统一。群体人物形象强调运用线、面构成的肌理效果,形成传统的意趣和气韵,加强画面的力度感,体现现代视觉形式美感。将人物场景与山石融为一体,相互应衬,作品表现人物众多,场景宏大,气势磅薄,具有庄严、崇高、神圣的英雄豪迈格调。

2. 背景山石雕刻:

背景山石雕刻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突出主题内容。运用各种刀法构成的山石结构来塑造山体造型,大多运用倾向于水平与垂直方向的线条、以传统的折带皴刀法,运用统一的折带皴刀法雕刻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突出主题内容,增强节奏感,突出画面统一的主旋律。雕刻时,依据山石结构层层叠压、相互穿插、彼此交错、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动势感,在山石的暗面大胆地使用块面,与线条有机结合增强了山石造型的厚重感,这种线面结合的折带皴构成形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创意性瓷上雕刻艺术语言和金石韵味,加强了其表现力度和形式感。根据山石的阴阳、凹凸等复杂的结构关系和质感,充分表现山石的结构特征,强化山石的质感和体块感,使坚挺的山体表现出光感的丰富变化,突出了刻瓷工艺的雕刻的刀法美、肌理美和山石的结构美。

巨石右下部由于光线不能直接照射到,大面积处于背光面,因此雕刻近景的主体山石,以线刻工艺和面刻工艺为主结合雕刻。 使用较宽的平口刀运用平行运刀法雕刻暗面较大的块面结构。运用侧刃运刀法雕刻山体轮廓线时,要随时调整执刀角度,并注意线条的粗细和曲直变化及转折、顿挫等,强调刻线的节奏感。从每一块山石的暗部刻到亮部,线条由宽变窄,前面山石雕刻的线条宽,后面山石雕刻的线条窄,以区别山石的远近和分量。注意块面与块面之间要有大小、形状不同等变化。从明暗交界线开始着手雕刻石纹凹槽,雕刻至反光处。山石暗部要多刻几遍,刻重、刻深,与中景、远景拉大空间,增强对比度。接下来再用平口刀运用侧刃运刀法精心雕刻局部石裂纹形成的小块山石。充分表现山石的结构特征,强化山石的质感和体块感。做到用刀方硬,棱角明显,造型结实。从全局出发,既有大的块面结构,又有精微的局部特写,使山石形象不显得平板、单调。整个山体上部是处于阳光照射中的山体,也是占面积较大的主体部分。山体的三分之一处在暗部,要注意块面与线条的有机结合,力求造型准确、结实,体块感强,下部山体与上部山体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虚实相间,疏密得当,上下互补,主次有序。

色阶的运用对增强形体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以及强化节奏和韵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表现山体或石块结构,可以通过层层递增或层层递减形成色阶,用来加强山体或石块的纵深感。由亮到暗向后延伸出5至7个块面层次,将整个山体或石块向前推进,以加强纵深感和体积感。综合运用各种刀法构成山石结构形成色阶渐变,构成横向趋势,由近及远,由前向后,从亮到暗层层推进,使画面产生较强的空间感、层次感和纵深感,创造出苍秀雅逸的意境,突出了刻瓷工艺的刀法美、肌理美,体现出独特的刻瓷语言和金石韵味。注意运用瓷上雕刻语言和刀法规律,疏密组织合理,大势明确,加上石纹肌理,使造型整体感更强,具有视觉冲击感。作品运用瓷上雕刻语言,注重刀法规律,力求表现笔意,疏密组织合理,构成横向趋势,由前向后、从亮到暗层层推开,形成渐变,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产生苍秀雅逸的意境。

刻瓷是瓷釉面上的一种雕刻艺术,应当崇尚自然厚重、意趣天成的创作之风。以免出现生硬板滞、柔弱轻薄的弊病。雕刻时力求追求刀法的自然厚重,避免板滞轻薄,体现刀痕质感,避免过分修饰,既要呈现出清晰的刀刻痕迹,又要体现出高质量的线条纹理,切不可重复用刀或过多修改。反复修改出来的线条尽管光洁细腻,会导致最初的刀刻痕迹和线条纹理模糊不清,受到破坏,失去了刀刻的力量感与自然天成的趣味,很难保留住那种浑然天成的刀感笔意,难以传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气质。因此,刻瓷行刀必须讲求稳、准、狠,力求沉着果断,不可过分修饰,以至于失去了刀刻的金石韵味。

四、敷色

在浅色釉面上雕刻出的点、线、面刀迹对比度弱。需用油画颜料搽进雕刻过的刀迹里,方能显现出造型的层次关系。创作时每一个雕刻步骤所雕刻的每一部分都需要边刻边敷色看效果,不满意之处再继续补刻。及时检查、纠正、调整。这件作品雕刻完毕后敷色先从近景人物与山体开始,再敷中景色和远景色。首先用白色棉布块蘸黑色与朱红色颜料调匀后敷搽进刻过的刀迹里。再用纸把附着在釉面上的颜料擦净,即刻显现出人物与山体的结构和明暗关系。上部受光部分以朱红色为主,下面加黑色颜料并加以过渡。最后将颜料擦淡,注意颜料无需用松节油稀释。做到整个画面色彩统一协调。在设色上,画面上部以红色基调为主,左上部朱红色与右下部的黑色调和过渡,即又统一又和谐,表现了在红日照耀下迎来胜利的曙光。最后,在统一色调的基础上再适当调整局部颜色,以丰富画面色彩效果。画面全部敷色完毕后做整体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五、落款

此件作品在左上角落有书法款和印章款。落款为隶书字体雕刻的 “陈毅元帅颂孟良崮战役大捷诗”,首先用毛笔蘸墨汁在雕刻画面的右上方直接书写,使用人造金刚石刀雕刻,敷以黑色油画颜料。印章为朱红色。

作为主题性的刻瓷艺术作品,只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创作中,才能使作品达到师法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以高质量的作品影响后代,真正起到传承和弘扬刻瓷艺术,宣传地域文化,提升刻瓷艺术作品的价值的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刀法山石山体
雷运华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刀法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武师授徒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