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小乾坤大 朱泥韵味长
2022-01-05章思林
章思林
茶文化是饮茶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精神产品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茶壶自然是茶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茶壶的制作工艺素有“北有宜兴紫砂壶,南有潮州朱泥壶”的说法。潮州手拉朱泥壶,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名家的打造,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生命力,得以延续至今。潮州手拉朱泥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潮州文化的积淀,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别看这小小一把朱泥壶,其中藏有大乾坤。
在发展历史上,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繁盛,在宋之后,潮州逐渐成为陶瓷生产中心。清代中期起,潮州朱泥壶发展逐渐成为潮州陶瓷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老安顺等一批手拉壶手工作坊,形成了这种潮州手拉朱泥壶的文化积淀。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上涨,手拉壶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强大的市场支持使得手拉壶技艺前景光明;而手拉壶也在原本冲泡功夫茶的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增添了收藏欣赏的艺术价值。
“壶小乾坤大”,此话作何解呢?潮州手拉朱泥壶壶身小而巧,并不像宜兴紫砂壶那般大气,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造型特征,与当地人的性格、品茶习惯息息相关。潮州人感情细腻,心灵细巧,培养出的工匠精神,从而铸就了潮州手拉朱泥壶如此的特征;潮州人喜饮凤凰茶,而凤凰单枞茶泡开后体积不大而香气浓郁,此外,潮州人饮茶传统是三盏茶杯摆为“品”字,一次冲泡的茶也不须太多,所以并不需要太大的茶壶,这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壶小巧玲珑而又温和细腻的原因。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内中乾坤,已是老生常谈,笔者便不多加赘述。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潮州手拉朱泥壶面临着继承与发展这个问题。
就继承而言,如今的手拉壶技艺已经打破了以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封闭的继承方式,这种方式已逐渐被世人所淘汰,形成一种新的 “传、帮、带”的继承形式。手拉壶艺人应该以这种方式为基础,完善这种方式,比如让学习的新人临摹一些传统的器型,打好基本功, “根深方能叶茂” ,只有打好入门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下来,才能不断培养新人,使得更多的有兴趣的人和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习得这门传统技艺,让它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继承下去。这是手拉壶继承值得欣喜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工匠精神的继承。工匠精神的继承,在于制壶的精巧工艺的继承,在于蕴含在壶中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继承,充分体现在如何把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过程中。
如何发扬光大,如何让朱泥韵味长留,这便涉及到发展的问题。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第一,制壶匠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造诣,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为制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素材和灵感。此外,社会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需求种类的不同,激发了手拉壶技艺生产创新活力。从原本传统的西施壶等,出现了许多新的壶型以适应不同的新需求,这便要求手拉壶技艺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第二,要加强联系、交流和借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潮州手拉朱泥壶行业内的学习交流,不定时举行手拉壶艺术交流活动,推进彼此制壶工艺的提升;二是与其他国内外的制壶工艺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吸收其他制壶工艺的技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不断发展自身技艺,要绝对地否定那些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做法。第三,要加强宣传工作。对内,要加强非遗项目的宣传工作,例如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手拉壶技艺应该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对外,应该打造“潮州手拉朱泥壶”这块招牌,利用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扩大手拉壶的市场影响力,不拘泥于现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指掌间这把手拉壶,承载着一代代制壶艺人的匠心,传承者们要做好继承与创新的工作,为手拉壶的未来开拓前进的道路,为中国瓷都增添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