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22-01-05黄增英逯蕊芳罗军李积凯

临床内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甲磺酸椎动脉基底

黄增英 逯蕊芳 罗军 李积凯

高血压可引起眩晕、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各系统疾病[1]。其中眩晕在高血压病中临床表现中较为常见,眩晕反复亦引起血压波动,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极大的威胁[2]。有关报道显示,高血压患者受血压长期升高的影响,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表达上升、氧化应激指标过度表达等异常变化,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全身小血管痉挛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也加重了其如脑、心、肾等的缺氧缺血状态,导致眩晕症状反复多次发生[3-6]。本研究观察了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及观察组(51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7]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高血压分级为1~2级;(3)眩晕病程≥12周。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高血压病3级;(2)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3)无自主行为能力;(4)妊娠或哺乳期。对照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45.2±2.9)岁,高血压病程0.5~12.0年,平均病程(5.39±2.17)年,高血压分级:1级27例,2级24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7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5.6±2.7)岁,高血压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42±2.21)年,高血压分级:1级30例,2级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及高血压分级。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食盐摄入量及BMI、适当增加体育运动、禁烟酒、积极心理调节等生活方式干预。参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每周测量血压2次,以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为10 mg,每日1次;尼莫地平2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连续服用4周。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6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连续服用4周。

(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血管内皮功能、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①血压测量:在患者平静休息15分钟后采用欧姆龙血压计测量血压水平,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②眩晕程度评价:参照《欧洲眩晕评价量表评分》标准[8]进行测评,EEV共包括运动错觉、错觉持续时间、运动不耐受、植物神经症状和失衡5项内容,每项得分为0~4分,总分为0~20分,分值越高眩晕病情越重。③血管内皮功能:采集患者晨起静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置于-20 ℃冰箱保存备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④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依照《中国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中的检测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对患者的左、右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进行逐一扫查,获得理想的血流信号后将探头固定,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记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峰值(VS)、舒张末期流速(VD)及血管搏动指数(PI)水平,其中VA测量数值为左右两侧的平均值记录。⑤疗效评价:治愈:眩晕症状及其伴随症状、体征全部消失,TCD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症状改善至轻度,伴随症状、体重消失或显著改善,TCD检查结果明显缓解;有效:眩晕症状降低1级,伴随症状及TCD结果均得到缓解;无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TCD检查结果无改变[9]。总有效率(%)=[治愈例数(例)+显效例数(例)+有效例数(例)]/总例数(例)×100%。⑥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皮疹、口干等。

结 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EEV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EEV评分及血清ET-1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NO水平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EEV评分及血清ET-1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NO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血管PI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血管PI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EEV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χ2=4.317,P=0.038)。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安全性评估: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度胃肠不适1例,皮疹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4/51);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胃肠不适2例,皮疹2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5/5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报道显示,由于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较正常人显著增强,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的并发症,使患眩晕症的风险上升[10-12]。有调查显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约有40%~73%伴有眩晕症状[13-14]。相关报道表明,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病理生理损害之一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刺激循环中血清ET-1过量分泌,抑制NO合成,脑组织持续处于缺氧缺血环境中,从而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水平高于同期参照组,进而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内皮功能,加速血流循环,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粥样硬化狭窄,血流动力学异常[17],这也是诱发眩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S、VD及血管PI水平均高于同期参照组,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椎-基动脉供血。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1)尼莫地平给药后极易透过血脑屏障,可相对特异性地作用于脑血管组织,促进脑血管微循环的改善,减轻脑血管痉挛的频度[18]。除此之外,尼莫地平还可发挥保护神经功能的效果,减轻继发性脑缺血的损伤程度。(2)甲磺酸倍他司汀为双胺氧化酶抑制剂,可对内耳、迷路、前庭微循环系统发挥扩张作用,增使耳蜗及前庭循环血流量增加,速度加快,进而缓解内听动脉供血不足现象,促使内耳性眩晕、耳鸣及耳闭感的改善[19-20]。有报道显示,与传统的利尿剂、激素等常用抗眩晕药物比较,甲磺酸倍他司汀不仅可在抑制各类头晕、眩晕及不平衡症状中发挥较好效果,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21]。(3)二者联合用药后取得的疗效更佳,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尼莫地平可发挥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能够高血压眩晕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甲磺酸椎动脉基底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328例住院患者应用甲磺酸加贝酯的合理性分析Δ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分析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