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022-01-04黄硕芳
黄硕芳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凸显出生动和趣味性的课程,在给予学生针对性学习指引的情况下,能够把握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的实际状态。同时,教师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以全新教学视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举措和模式的稳定打造,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跟随高效课程步伐找到拥有自我进步的机会。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道德與法治;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初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为基础,在落实教学目标有力完成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带来不同学习感悟。同时,在多个层面上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课程进步机会的时候,帮助学生在参与知识课程研究的时候获得更好的体验。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所涌现出的不足有力改进,学生能够在开放性和活跃的课程氛围中,让学生拥有知识探讨的机会,也会在跟随全新的学习领域中提升自我。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涌现出不足和问题,这急需教师关注和重视。第一,教师教学思想落后,并不能为学生带来崭新的学习视角和思考空间。同时,难以带动学生深度学习和理解的情况下,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失去了方向。第二,教师所搭建的教学形式十分枯燥和单一,并不能为学生带来广阔学习视角的情况下,最终影响学生学习进步。而且所确立的教学活动不够合理和全面,在不能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情况下,让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中,缺乏提升自我的机会。
二、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一)抓住德育教育,提升道德品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课程构建,会让学生拥有思想道德品质的指引,形成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也会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工作稳定落实之下,让学生在稳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构建之下感受到学习的韵味,也会逐渐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洗礼和指引。比如,针对“集体生活成就我”这一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景,第一,为学生展现出小伙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第二,在寄宿生活中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结合这些情境,教师让学生能够思考集体生活中自己养成了哪些良好的品质。随之,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人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在集体当中认真做事的情况下,成为了有担当的人。这则是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有效优化和升华的关键,帮助学生走向了良好的成长方向[1]。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习认识
生活是知识创造的源泉,知识和生活存在紧密关联,教师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增加力量。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带来知识应用的机会,在找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和生活之间关联的情况下,保证学生接受知识的洗礼和带动,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进步和发展。比如,教师具体开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人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是存在关联的。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展现出了国家发展教育、提供营养餐、创办农家书屋和再就业培训的内容,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说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并阐释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通过这些生活化内容体现,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认识更加全面,之后学生针对自己认识到公民人权的内容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将知识的学习认知和应用全面提高[2]。
(三)构建生动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生本教育思想得以呈现,则让学生以两人为一小组进行配合,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为知识学习做好基础。所以,跟随合作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加强知识实践学习的情况下也收获了不同的体验。教师在具体创设“同住地球村”这一课程教学时候,通过“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有多远?”问题情境的指引,让学生获得探究的机会。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开放互动的世界,让学生以“我们共同的世界”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生在积极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过程中,会更好地凸显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以此实现学习的综合素质发展,对本节课程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3]。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教师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在把握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让学生收获准确的学习认识。同时,引领学生在认知、体验和思考的情况下,不断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学习韵味。结合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 教师在把握有力课堂构建对策,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一系列对策道德有效实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也会真正地提升综合能力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小英.浅谈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2021(37):171.
[2]陆素芬.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分析[J].考试与评价,2021(03):83-84.
[3]陈晓霞.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