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惩罚实施的意义与策略
2022-01-04鞠一帆
鞠一帆
摘要:在教育领域,遇到最多的问题便是惩戒,而教师对于惩罚的度无法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惩罚妥当,是否应该实施惩罚,导致许多教师因为惩罚不当引来麻烦。本文针对对惩戒定义的把握,何时需要实施惩戒,如何有效地实施惩戒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描述,对于教师比较关心的关于严与爱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关键词:惩罚;严与爱;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校教师与家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打不得”“骂不得”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如何有效惩罚孩子,成为教师的難题。然而如何正确理解惩罚的含义,何时需要惩罚孩子,怎样惩罚孩子比较有效成为重点。下面将依次讲解一下惩罚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惩罚的意义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合理的惩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的:“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当中适当地实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此外,惩罚还能帮助犯错误的学生矫正不良的行为,适时、适量的惩罚能够让学生明白“善行”与“恶行”的界限,唤醒学生内心固有的道德责任感。相较于口头说教的方式,惩罚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推动学生不良行为的改正。而且,惩罚也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尤其是因为犯错而受到惩罚之后,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可以在日后的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惩罚的原则是什么?
卢梭曾经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惩罚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人。因此,在实施惩罚的时候应当体现出教育培养人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首先是目的原则。在有必要实施惩罚的时候,惩罚的效果应当是有利于教育学生的,在实施完惩罚以后,应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平复内心的情绪。在惩罚手段的选择上,应当本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否则只会令惩罚失去应有的价值。除此之外,惩罚还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并且要避免带有个人情绪的惩罚出现。
其实是公正原则。这里所指的公正只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在惩罚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相关的规定都要一视同仁。由于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的心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却不能因为个人的偏爱而在惩罚中区别对待。否则,惩罚失去了公正,难以令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既丧失了教师的威信,又可能引起学生的方案。第二层含义是惩罚要适度,惩罚的程度应当根据客观事实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来确定,一定要避免个人情绪的融入,否则既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又可能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最后是底线原则。教育惩罚的底线是道德,教师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应当遵守的道德规则是人道,对学生应当由足够的关爱,不管学生出现了多么严重的错误,也要努力善待学生。此外,在学校中教师虽然是学生的管理者,但从社会公民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最后的底线,避免对学生的基本人权造成侵犯。
三、如何实施惩罚?
惩戒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惩戒过于软弱,就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惩戒过于严厉,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其中的度,当惩罚合理且有效时,便成了教育;当惩罚过重时,便成了体罚。其实如何惩罚,除了教师心中的一杆秤之外,还需要一个法宝,那就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充分交流了之后,才会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当确定要实施惩戒时,就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惩戒重在对整个事件的真实把握,不夸大、不缩小、不渲染、不曲解。其次,惩戒重在公正,对事不对人。最后,惩戒要换位思考,不要出现斥责、侮辱的现象,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见,惩戒需要实事求是、换位思考,需要找到合理的方法。其实,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对人不对事,对优秀学生的错误无视,对差学生的错误重视,因而便产生了学生心里的不服,导致不仅惩罚措施没效果,还使一些学生产生对老师的憎恨。同时,拉萨尔制定了一定的惩罚标准:惩罚必须是公平的;惩罚必须是宽厚的;惩罚必须是公正的;惩罚的轻重应按学生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来确定;惩罚必须是温和的。
在《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中,她指出,惩戒中一定要让孩子确信:你的处罚是必需和善良的。这种“确信”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基本态度,这种基本态度的牢固确立,是一切教育得以收效的前提。当孩子心怀抵触的时候,惩罚只能激化师生矛盾,从而使孩子对于教师的基本态度发生动摇。基本态度一旦动摇,紧接着的就是教育关系的对立和破裂。所以,实施惩罚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受罚者心服口服,这既是困难的,也是第一重要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将惩罚看作游戏,对惩罚的轻慢往往连带着对教师的轻慢。
四、慈爱与惩罚
对于爱与严的关系,许多教师应该都知道,即我们应该严慈相济。但是,如何去实施呢?
首先,应该严而不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它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其次,应该严而有格,“格”就是范围和分寸,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注意因材施教,寻求合理的,适合的解决方法。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势必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当然,当代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爱”多一点,“严”少一点,当孩子犯错误时如何以关爱为主呢?答案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交流。陶行知认为,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并不会降低你的威信,反而会增加你的魅力。但是,陶行知也认为,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蒙台梭利认为,不要以盛气凌人的方式对待儿童,而应细心、温柔地发现并满足他的需要,让儿童在面对外部的规训时,逐渐学会自律而不是他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和老师首先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给少年一片自由的天空,他将更快学会独立,还认为过多的禁止只会束缚孩子,专横暴虐让孩子变得粗野和冷酷。
五、结语
人无完人,因此,请老师们不要过于严重地看待孩子犯过的错误。我想,只要孩子不犯实质性的错误,不屡次犯错,惩罚是可以避免的,但当孩子犯错之后,适时、适量的惩罚对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们的权利,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迈向成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M].青岛出版社.2021(05).
[2]约翰·S·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M].单中惠,王强译.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