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案例
2022-01-04冯臻
冯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第二课《周长》中的第二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p85-p86
[课程要求]
采用新课标理念下“探索—交流—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感悟归纳、拓展应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原理,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教材分析]
《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知长方形及正方形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来实施教学的,需要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根据新课标的指示,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测量及计算等实践活动,掌握周长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也通过前一课时的学习,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并且还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所以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展开观察、测量及计算等活动,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初步建立起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2、通过各项实践探索活动,直观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3、通过观察学习能够了解并认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感悟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这一理论。
[教学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感悟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剪好彩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校运动会视频,表述:“这是去年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我们学校的运动健将在长跑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个运动场的跑道,你们知道这些同学围绕操场跑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操场一圈的长度是400米,也就是说这个操场的周长为400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吧。
[设计意图]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猜测、感悟过程,唤醒学生思维,培养形成空间观念及逻辑推理能力,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探索一:长方形的周长
1、教师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形卡片,动手测量;
2、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你们觉得需要测量哪几条边呢?为什么?
3、学生回答:只需要测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数据,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4、教师提问:既然同学们测量出了长和宽,你们能够计算出周长吗?(点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5、学生展示:
(1)生1:6+4+6+4(4+6+4+6)(运用的是周长的概念)
(2)生2:6+6+4+4(将长和宽进行分类,使用了“数据分类法”)
(3)生3:6×2+4×2(在数据分类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
(4)生4:(6+4)×2(后续引导学生分析)
6、比较优化,得出结论
(1)最后一名同学的计算方法有同学理解吗?(运用长方形特征,采用了“分组法”)
(2)全班讨论: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最便捷呢?
(3)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7、归纳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并指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历分析与思考的过程,培养优化意识。
探索二:正方形的周长
1、教师引导:同学们已经探索出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否也能够探索出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呢?
2、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结合正方形卡片探寻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3、小组讨论:学生结合列举出的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交流与互动,感知哪一种计算方法最为便捷。
4、学生汇报:总结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研究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拓展实践,巩固应用
1、基础应用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请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2)小明家有一個边长为20分米的正方形桌布,妈妈准备为它缝上花边,请问这个花边的长是多少呢?
2、问题解决
小明爷爷家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为8米,宽为6米。要是小明爷爷想要在这个地的周围围上篱笆的话,需要多长的篱笆呢?如果这个地有一边是靠着围墙的,那么这个篱笆又需要多长呢?
3、思维拓展
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和是80厘米,请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拓展实践,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实现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进而培养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呢?
2、请同学们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反思]
整个课程教学笔者十分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展现,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整个过程中,笔者不断让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操作及实践探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去探寻相关知识的联系,能够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没能展现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所以我也将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