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2022-01-04王瑶纯

速读·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构建新课改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也随之改变。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是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要求的有力保证。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师生关系;构建;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师生关系也不再是如《礼记学记》中记载的那样:“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而是一种平等、积极互动、寻求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合作精神,即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要有教的意图,学生要有学的愿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合作,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简捷有效地获取知识,也有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完整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安全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带来的影响。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建校园文化助力

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最直观的反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达到教育目标。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将德育目标具体化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内容上更指明了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道德教育其实是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智慧与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渗透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要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其次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教师本身是具有示范性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就要在行动上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就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也就坚决不做,教师只有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才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学习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主要渠道。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表示认可,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努力表示肯定,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正确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不良的师生关系带来的是压抑的学习氛围,学生对老师充满了畏惧,长久下去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更不利于人格的养成。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有效性

1.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学生总是会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上。如果一个学生喜欢这位老师,那么进而她也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在课上会主动寻找机会获得老师的关注,积极参與课堂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问题与老师开展交流互动,这样不但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会使学生更主动获取知识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对教师是一种畏惧的心理,那么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十分的压抑,学生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无法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发挥缺乏学习动机,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工作

很多人都会觉得在师生关系里只有学生会受影响,事实上教师也会受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教师体会到学生的爱和尊重,让教师更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让教师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会很影响教学活动,我们经常会提到说教育工作者不要把自己生活上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中,这里的情绪大多时候指的都是一种不好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带给教师很好的情绪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让教师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能使教师具有成就感。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学生畏惧、抵触教师,教师会产生教学焦虑失去价值感,学生不想学,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长此以往甚至会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如何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者,需服从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的教育与发展是处于教师的规划中的,被限定的。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基于此教师应该作为“发现者”和“引导者”,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个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桃子的品质就是桃子,它绝对没有必要因为不具备苹果的清香而自惭形秽。

新课改关于学生观最后一点提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行为具有榜样性和示范性且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教师自身的学识素养、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是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同时也是学。其次,教师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和德育观,根据德育原则采用相应的德育方法通过一定的德育途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毕竟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近年来,因为教师道德素养不够高导致的师生矛盾和教学问题常有发生,对此学校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同时也要加大对教师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1.教师要尊重学生。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为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尊重。教师应该去理解和体会学生寻求赞美和尊重的心理特征和过程,例如某一位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该生内心出发肯定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而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比起害怕被老师批评他们更多的是怕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对他们严加斥责。因此,教师应该做到的是该表扬和鼓励学生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在该批评学生的时候,避免使用挖苦、嘲讽等语气词汇,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采取恰当的批评方式并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引导他们积极的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教师也要热爱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作为一种美德。

2.学生应该尊重老师

尊师重教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到的“师道尊严”还是西方教育中所提到的师生平等,其实都是建立在尊重老师的基础上。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力上一律平等。”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学生从内心尊重老师,才能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对老师和学习都能有正确的态度,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学生展开双边互动

哥拉斯费尔德认为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并以教学内容为宗旨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教师要达到教学目的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學资源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书本知识教学倾向,善于从课本知识中发掘延展性的知识,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这里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所处的环境、网络资源以及校内外各种大环境下所获取的信息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跳出课本知识的固定圈,丰富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改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普及性,学生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新型的发现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从传授者变成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学生“听得多,思考的少”的现象,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平等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使教学结果最优化。此外,教师还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为师生合作提供平台,教师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展开师生间的互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也能推动师生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具有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很多学生通过简单的文字体会不到的感觉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深体会。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于教学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应该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摆在改革中重要的位置。

作者简介

王瑶纯(1997.02—),女,四川成都,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3-207.

[2]冯林.中国公民人权读本[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3]郭利军.和谐的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2010(13):55.

[4]刘道玉.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5]李清雁.学校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0-95.

[6]马建华.新课改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2007,(6).

[7]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8]沈萍.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7,(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

[10]张晓林.和谐教育让生命之花尽情绽放[J].新课堂,2011(4):24-2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构建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