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平战非”数据库建设
2022-01-04张鹭鹭
吴 强,康 鹏,薛 晨,张鹭鹭
(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1 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概况
军队卫生勤务学,是研究有关军队运用医学理论、技术、装备等为其成员健康服务所进行的卫生勤务保障工作的原则、特点、范围、方法、规律及其在军队后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后勤部门其他专业勤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一门学科[1]。
“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由12个实验室和中心组成。通过“十三五”(2016—2020年)建设,实验室研究水平符合国际统一专业口径,研究水平居国内、军内领先地位。能够开展卫勤循证决策、卫勤地理信息平台、军兵种(海军)卫勤、卫勤仿真研究与卫勤模拟训练的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成为辐射全军的卫勤决策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和咨询中心。依托该实验室,本教研室系统性建立我军“战时”卫勤数据库、“平时”卫勤数据库以及“非战争”卫勤数据库。
2 “平战非”数据库起源
“平战非”卫生勤务,即“平时”卫生勤务、“战时”卫生勤务和“非战争”卫生勤务。十余年来,本教研室团队依托全军重点实验室,创立医院、战争卫勤数据仓库以及应急医学救援数据库。本教研室团队经过讨论,将这三个方面数据重新归类划分,即“平时”卫勤数据库、“战时”卫勤数据库以及“非战争”卫勤数据库。
“平时”卫生勤务,是研究军队平时卫生勤务规律与管理的科学[2]。“平时”卫勤数据库,包含:①军队医院、药材机构,病历,调查问卷;②海军医院门诊数据,住院病历;③军队医院5类卫生资源配置(机构、床位、人力、药材、经费),建立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总量、中观分布与微观结构标准;④海军5个首要伤病谱。
“战时”卫生勤务,是研究战时军队卫生勤务规律与管理的科学[2]。“战时”卫勤数据库,包含多次演练、近海远海基地、各战区各兵种相关的卫勤数据。
“非战争”卫生勤务,是指在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队卫勤机构和人员运用组织管理与医学技术等综合措施,对军队成员实施保障、对地方民众实施救援,全面维护军民健康的实践活动[3]。“非战争”卫勤数据库,包含:①5次抗震救灾医疗后送、力量配置、地震伤病员、地震重灾灾民、灾后心理创伤5类非军事行动数据;②5次地震伤病员伤情、伤类、救治信息数据;③3次龙卷风,5类卫勤体系数据(伤病员发生、组织指挥、力量部署、医疗后送、院内救治)数据及伤病员数据;④上海市80所医院创伤急救数据;⑤武汉市疫情急救数据。
3 “平战非”数据库的介绍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4]。大力推动卫勤保障大数据库建设,是开启未来卫勤保障制胜之门的“金钥匙”[5]。
依托卫勤实验室,卫勤教研室将所有数据整理,数据共分为以下三大类:“平时”卫勤数据库、“战时”卫勤数据库和“非战争”卫勤数据库。三大类下面又划分为14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有各自对应的数据库。
“平时”卫勤数据库分为5个模块:①公益性公立医院;②海军卫生服务需求;③海军卫生资源配置;④海军医院门诊信息;⑤海军医院住院信息。
“战时”卫勤数据库分为6个模块:①“——”演练; ②“——”作战特殊损伤;③一线救治能力建设;④“——”基地;⑤“——”卫勤保障;⑥“——”卫勤保障。
“非战争”卫勤数据库分为3个模块:①地震医学救援;②龙卷风医学救援;③上海市急救创伤。
4 “平战非”数据库的划分(表1)
表1 “平战非”数据库
卫勤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围绕当前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总要求进行,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卫勤机构的组织内涵,立足平、战时的卫勤指挥和保障需求,设计和建立数据库的结构与内容,真正实现数据为日常办公、综合查询、专家支持、指挥控制、平战时保障和辅助决策服务”[6]。
卫勤教研室依托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将卫勤数据分成平时数据库、战时数据库以及非战争数据库。“平战非”数据库的划分,将平时、战时、非战争时科学归类,有利于实现卫勤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化管理。通过“平战非”卫勤数据库的建设从现有各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信息,基于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数据清洗、整合、标准化,形成中心数据库,最终实现提升海军卫勤数据库的先进性、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对现有卫勤数据有效管理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