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产业基地建设 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创新发展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2022-01-04叶琼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泉州市黎明职业技能

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学校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1],找准学校服务发展建设定位,对标黎明职业大学“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认真总结“十三五”的成绩和短板,深入分析制定“十四五”规划。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崛起,为进一步落实“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建设要求,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学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平台。

一、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背景

2019 年3 月,学校申报“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项目经泉州市人社局批准通过(泉训基办〔2019〕1 号),成为泉州市首批产业实训基地,开展A 类(生产制造及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项目培训。

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学校按照《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泉人社〔2019〕49 号)要求,成立《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黎大〔2019〕48 号),出台《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黎大〔2019〕49 号)》和《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黎大〔2019〕50 号)》等规范性文件,以工业机器人操作专业为基地建设核心,申请获批增设智能制造相关职业工种(泉训基办〔2020〕1 号)。

2020 年8 月,学校接受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期评估检查,泉州市人社局对照考核指标就产业基地建设概况、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建设实施情况、项目建设成果等进行检查并反馈。

二、项目建设培育目标

“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目标一直以服务贡献为引领,充分履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不断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瞄准国家级领域,由“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实施高端人才支撑行动,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多元化、分层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支撑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基本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基本框架

三、项目建设培育路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背景下,经过前期调研申报获批、中期项目验收,实施过程中贯彻“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分解落实、跟踪推进”的工作方案,以积极培育为途径,以提高层次、壮大规模为重点,全方位、多举措加快统筹推进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培育路径:

(一)“系统研判+对标学习”,构建循环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了“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主动对标人社局关于市产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相关文件精神内涵,制定出台了《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黎大〔2019〕49 号)》、《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黎大〔2019〕50 号)》、《黎明职业大学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黎明职业大学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黎明职业大学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办法(试行)》、《黎明职业大学社会服务管理规定(试行)》、《黎明职业大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试行)》(黎大〔2020〕5 号)、《黎明职业大学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培训班质量评估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实行“实施、督查、评价、整改”的产业实训基地循环运行机制。

(二)突出需求和应用“双导向”,实施高端人才支撑行动

瞄准重点领域(人群),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纺织鞋服、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建筑等主导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挥集成优势,培育新优势,采取“一期一案”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突出需求和应用“双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课程标准,实施“政行企校”多方共建策略,凸显“实战培训、研发带动、实体融合、智力合作、订单融入”多种校企、校地合作模式[3],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基地成为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拓展阵地,创建载体,搭建平台,打造“黎明品牌”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标杆聚焦终身教育,以新职业、新工种为切入点,深化产教融合和“放管服”改革,以开发项目、实施项目为抓手,以社区融合为方向,拓展阵地,创建载体,以个人能力提升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盘活学校优质资源,对标政策标准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拟定、培训实施过程、培训效果评估四个方面,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等级鉴定”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初步打造一套具备全市推广价值的“黎明品牌”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提升引领典范”。“黎明品牌”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黎明品牌”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对标开发搭建“黎明职业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黎e 学)”(如图3),该平台具备阶段性考核、学分制记录、数据收集、汇总、过程监督等功能,实现平台运行终端多元化。平台已纳入福建省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平台目录,现有标准化培训课程59 门,注册学员2095 人,完成人脸验证54180 次,通过平台强化监管以智慧规范服务助力就业。

图3 黎明职业大学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黎e 学)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提升职业技能评价服务

学校出台了《黎明职业大学市级产业实训基地培训班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建立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培训基地评价与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图4)。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大改革背景下,创新培训模式,逐步建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评价机制,为企业职工和广大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评价服务,为企业选人用人以及劳动者求职就业和成长成才提供依据和支撑[4]。

图4 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四、项目培育推广成效

(一)推动了学校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内外衔接”,提升了创新发展和目标导向下的“服务能力”

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衔接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社会服务管理规定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服务理念、发展路径、着力重点等方面进行了体系化的社会服务创新模式改革与探索,多元化合作载体机制迸发出新活力,推动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了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了具有“黎明品牌”的特色发展道路。

(二)社会服务水平从“泛化”走向“精准”,推进学校职业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接“泉州制造2025”,紧扣泉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聚焦服务就业,培训鉴定类型、规模稳居高位,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职业发展”良性循环局面,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变,成为产教融合专业示范点,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形成以应用工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布局,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战略,社会服务水平从“泛化”走向“精准”。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2020 年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如图5 所示。

图5 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2020 年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结构图

(三)以智慧规范服务助力就业,以高质量就业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聚焦学以致用,紧扣基地,契合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出台专项职业能力鉴定标准,培训课程紧扣精准适岗、突出技能培养,依托专业集群优势拓宽了全方位、多类型职业工种,拓展了“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的辐射力度,以智慧规范服务助力就业。与企业共建“实体产业学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营”的新型合作模式丰富了产业基地内涵,以高质量就业促进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了泉州地方经济建设,为泉州市多方位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项目培育过程的困难及建议

(一)“生源”问题突出

基地培训提高技能素质解决就业问题是培训补贴政策的初衷,而学员培训后不能对接就业,是产业实训基地“生源”突出问题。另外,缺乏统一、覆盖面广的信息发布平台,企业职工和有技能提升意愿的劳动者无法及时获取培训信息,仅靠基地工作人员的项目推介,受众面太小,培训市场供需不匹配。外加公办院校受限于绩效工资体制,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同社会培训机构同价竞争。

解决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组建培训需求发布平台,将企业需求、劳动者与基地培训项目紧密联系,滚动发布培训信息,扩大受众面;同时,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下属行业协会,与产业实训基地建立合作培训关系,由行业协会协助组织企业职工联合培训,既有工种培训的针对性,又能兼顾业务主管部门培训要求。

(二)高职在校学生能否作为培训对象定义不够明确

《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泉人社〔2019〕49 号)第六条说明“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面向社会各类在职职工、在校后备技能人才及其他有技能培训、技能提升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以及技能研修活动,使之达到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水平。”其中“在校后备技能人才”的界定不清,作为具备在校生培训体量的职业院校,是否允许将高职在校生作为培训对象尚不明确。

解决建议:参考《福建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闽财社〔2019〕11 号)第九条“普通高等学校、中高职业学校(含技师学院)毕业学年学生,毕业学年至毕业前一年7 月1 日起的12 个月内”,将“在校后备技能人才”与“毕业学年学生”相统一,明确毕业年度学生可作为产业实训基地培训对象。

六、结语

学校一直秉承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政行企校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明确“突出职教特色”的工作方针[5],强化多元化、分层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支撑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泉州市产业实训基地”平台,发挥“造血功能”,由输血变造血,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培训和就业无缝对接,提质扩容,以智力服务为重点,增添措施,狠抓落实,学校优质资源的效益辐射力度更深、更广,为推动泉州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泉州市黎明职业技能
泉州市震昇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黎明之光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美若黎明
黎明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让老百姓看病不难不贵 泉州市医改确定四个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