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训室医疗废物安全精细化管理研究*
2022-01-04朱晓颖李佳怡马永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300112
朱晓颖 马 婕 李佳怡 马永辉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 300112
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实训室在《护理学基本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常因设施设备不到位、学生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1],导致处置不当,污染环境,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是护理学生临床护理安全和职业防护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2-3]。通过对基础护理实训室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整改,以提高实训室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水平,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医疗废物分类处理问题分析
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多项操作均为护生间相互进行,会产生感染性和损伤性医疗垃圾,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会污染教学环境,增加师生职业暴露风险。针对主要产生医疗废物的教学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基础护理实训室医疗废物处置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率低,人工分拣工作量大、风险高 2019年4—6月,基础护理实训室主要针对感染性和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发现,基础护理实训室医疗废物处置涉及问题主要有针头、真空采血管、锐器盒、安瓿、注射器等处理不当,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放,医疗废物外漏,锐器处置不当造成的针刺伤等,见表1。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处理正确率偏低,给后期处置带来很大困扰,课后重新分拣工作量大,二次伤害风险高。
表1 2019年4—6月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检查情况
1.2 实训室设施设备建设滞后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大力发展,护理专业大量扩招,原有实训室设计容量相对不足,教学环境相对紧张,医疗废物处理设备设施不符合要求,给教师组织实训教学和后期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有:(1)每个实训工位间距小,同时容纳实训护生人数较多,造成人员密度大,活动空间局促。(2)实训室内医疗废物处理区域狭小位置不明显。(3)医疗废物贮存容器不规范,且容量偏小不符合护理实践课的需要。(4)实训楼内没有暂时集中存放医疗废物的区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实训室对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1.3 医疗废物相关管理和培训不到位 自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将实验室污染纳入环境监管的范围后,各高校开始重视污染防治工作[4],但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往往落实不到位。
本研究调查中发现,实践课讲授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不详实,对于护生课上医疗废物处理方法监管不到位;实训室各种医疗废物贮存装置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明确,影响护生正确投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转运处理时间较长,增加了生物危害的风险;各岗位人员医疗废物处理相关知识培训不足,转运过程存在二次污染及职业暴露危险。
2 精细化管理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影响医疗废物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尝试运用程序化、标准化的精细管理模式协调管理各方面因素,以促进实训室医疗废物管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
2.1 强化全员培训,增强医疗废物处置意识 人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精细化管理效果的能动因素[5],只有全员增强意识才能最终达到管理目标。
2.1.1 教师的培训:实训教师与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进行共同教研,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及处理流程,增强安全意识,更新、丰富有关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理的相关知识方法,以指导实际工作。同时,讨论制定课上医疗废物处理管理流程,便于专职教师和实训教师配合,减少医疗废物分类缺陷,共同达到实训室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目的。
2.1.2 护生的教育指导:(1)加强第一课堂职业防护教育。专职教师在《护理学基本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教授,实践教学课前对护生提出医疗废物处理要求,每堂课结束前组织护生对已处理的医疗废物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在课上总结时进行点评,强化护生医疗废物正确处理概念和意识。(2)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增强护生职业防护意识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能力。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形式繁多、包罗万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碰撞、方法交流、个性互补,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独特教学效果[6]。霍玉萌等[7]提出丰富带教模式,尤其是网络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护生职业防护意识。因此,利用第二课堂网络教育可以大力开展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普及,提升护生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能力,增强护生应对职业危害的能力和意识。
实训教师针对职业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方法等内容录制成微课,通过职教云平台组织学生学习,并通过科技周“职业安全防护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思维导图比赛”等形式进行检验,利用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加深护生对废物分类处理方法的理解记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2.2 定人定责,强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手段,其实质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并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并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8]。首先,制定实训室医疗废物处理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张贴于各实训室,提示所有师生遵章执行。其次,实训教师根据岗位划定责任区,责任到人,每周对实训教师管理情况进行互查,检查结果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督促每位实训教师端正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每节护理实践课前,实训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检查医疗废物存放器具是否完备、标识是否清晰。实践课结束实训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每日全部实践课结束后,实训教师组织护生及时将实训室中的医疗废物集中清整,做到医疗废物课课查、日日清。
2.3 合理布局,标准化管理 重新规划实训室布局,增设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对各实训室内物品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主要措施为:(1)调整工位数量,加大工位间距改善操作空间。(2)增设医疗废物分类处理设施,保证每个实训工位有一套小垃圾桶,每间实训室固定位置设置一套大废物桶,包括生活废物桶、医疗废物桶(医疗废物桶3个,分别放置废弃输液瓶/袋、废弃输液器/注射器、其他医疗废物)、锐器盒及分离针头用的剪刀、针持,以便教学使用。(3)设置醒目的理疗废物处理标识,从而利用较强的视觉冲击,准确、迅速地传递分类信息[9],使师生一目了然,清楚投放。(4)根据实践课医疗废物产生量,选择适宜的医疗废物容器,日用日清,防止器具浪费。
2.4 多部门协作,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 实训楼内安排医疗废物暂存专用区域,规范暂存管理。同时校院共建利用临床资源解决学校医疗废物处理困难,达到国家管理标准,防止二次污染。
3 结果
基础护理实训室于2021年3月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针对医疗废物产生高峰期,加强管理力度,并同期进行针对性效果检查。将检查数据导入SPSS21软件包进行 检验统计分析,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P值为双侧概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数据情况及统计结果见表2。推行精细化管理措施后,护理实训室未再发生医疗废物外漏。针头未处理或处理不当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虽然与之相关联的因锐器处理不当造成的针刺伤次数明显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得益于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其他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发生率均显著减少(P<0.05)。
表2 2021年3—5月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检查情况及统计结果
4 讨论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处理情况不是很乐观[10],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污染或伤害。医学教学单位培养的是未来的医药卫生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疗废物的处置程序、方法,可以极大地减轻今后实际工作中因医疗废物造成的二次污染或伤害,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创新与整改,以人为本从全员意识提升入手,调动全员积极性,以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标准化程序和绩效考核标准为要求,注重细节,强化了实训室医疗废物处置管理,显著降低了医疗废物处置错误发生率,减少了针刺伤等医疗废物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既保护了学生,提高了学生职业防护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实训室的规范化管理不仅能提高效率、降低投入成本,而且能增强管理者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一种带动学校良好发展的健康机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