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22-01-03戴琨 樊彩萍
戴琨 樊彩萍
摘要:乡村教师流失直接影响乡村教育发展。本文在整理乡村教师流失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乡村教师流失的基本状况、危害、成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教师流失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现状,展望了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乡村教师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流失;研究进展;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也愈加普遍。乡村教师的流失影响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制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此,学界持续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教师流失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回顾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尝试找出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续乡村教师流失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乡村教师流失的研究进展
在知网(CNKI)中以“乡村教师流失”“农村教师流失”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结果显示我国有关乡村教师流失的文献有180余篇。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研究成果呈直线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五个方面。
(一)乡村教师流失的概念
关于乡村教师流失的内涵,学者们的表述不一。訾敬认为乡村教师流失是指在职教师由所任教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地区、部门、学校,属于教师非良性流动。[1]陈福祥提出可分為宏观流失和微观流失,前者指教师离开原学校到其他学校或行业工作;后者仅指教师离开原学校到其他行业工作。[2]多数人认为乡村教师流失是指教师改行从事非教师职业或从乡村学校流入城市(含县城)学校,属于不合理的流动。
(二)乡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特点
学者们通过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流失普遍且较严重。邬志辉等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2013-2014年有65.7%的农村教师希望到城市任教,90.33%的乡镇教师希望到县及以上城市任教,93.35%的村屯教师希望到乡镇及以上地区任教。[3]杜屏等人调查发现有较大比例教师的乡村教师中存在更换学校意愿和退出教师职业的意愿。[4]王艳玲等调查发现云南省乡村教师近80%有流动(调动)及流失(改行)意愿。[5]柳燕等分析了乡村教师流失特点:流失方向多元;流失数量较大,流动意愿较强;流动主体多为优秀、骨干中青年教师;主学科及热门学科教师流失更严重。[6]
(三)乡村教师流失的成因
1、经济待遇较低。待遇低且时有拖欠是导致流失的首要因素。吴理财调查发现许多乡村教师因对工资不满选择去经济条件好、教师待遇优的南方城市发展。 [7]王文义认为物质经济与精神文化需求均无法满足催生了部分骨干教师的流失意愿。[8]汪婷玲调查发现工资水平低的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更强烈。[9]
2、工作负担重。乡村教师工作压力大,尤其是青年教师除教学外还要兼行政工作,每天上课后还要处理大量琐碎工作,超负荷工作带来倦怠,想逃离岗位。罗洋指出中小学乡村教师比其他学段教师压力大,过大压力会导致离职。[10]王嘉毅指出乡村教师为提升学历、适应教改、参加培训等花费不少精力,导致工作压力大。 [11]
3、职业声望不高。因乡村学校位置偏僻,学生和家长思想较闭塞,乡村教师常被误认为能力不足,得不到应有尊重;亲人朋友也不看好其职业前景,这些潜移默化地降低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乡村地区生源流失严重,加上城市虹吸,[12]乡村生源差,学校要求的升学率达不到,致使教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心生挫败感。[13]
4、职业认同度不高。大量教师最初去乡村是无奈之举,参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的人,因对乡村学校持悲观态度,服务期满后便选择报考公务员或改行;[14]留任者也因教学能力难提升、职称难晋升、培训机会少而担忧前途,[15]一旦有机会也多半选择离开。不少中青年乡村教师因子女难以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以及与配偶、恋人长期分居而产生强烈的流动意愿。[16]
(四)乡村教师流失产生的危害
学者们认为乡村教师流失影响乡村教育事业及至乡村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会使“乡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陷入窘迫的困境”;[17]加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使乡村教育短板难补齐;[18]既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促使其他教师有离职想法,影响乡村学校教学质量;[19]乡村青年教师流失严重,既影响教学工作,也使乡村文化传播难实现。[20]造成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乡村基础教育资源极大浪费,产生大量农村代课教师,带来师资不均衡;[21]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其他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剧其他优秀教师流向城区。[22]
(五)乡村教师流失的对策
1、提高经济待遇。加强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个别化工资系统,调节不同学科教师基本工资。[23]提升教师物质福利水平,提供医疗补助、交通补助,改善住宿条件,保障教师个人生活需要。国家采取特殊激励政策,吸引并鼓励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任教,留住本地优秀教师长期任教,形成良性循环。[24]
2、提供专业发展条件。通过培养良好的乡村学校教研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高乡村教师专业知识学习水平,提高其竞争力和教学能力;[25][26]适当放宽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不将学生升学率等作为硬性标准,根据教师工作量、教学质量等方面灵活评定等,[27]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3、提升社会声望。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应给乡村教师树立正面职业形象,提高公众对乡村教师的认可度;要倡导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通过教育和倡导使乡村教师成为人民心中神圣的职业。[28]
4、改善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师主体地位。在教师招聘与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29]完善学校管理激励机制,丰富教学评价体系。[30]
5、厚植教育情怀。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的情感基础、关爱乡村孩子的内在动力之源。[31]乡村教师要融入乡村,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自学厚植乡土教育情怀,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32]
二、研究述评
多年来学者们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教师流失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不仅调查了乡村教师流失现状,分析了流失特点,剖析了流失成因,还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诸多有效的应对之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但研究也存在些不足。一是研究对象的不太平衡。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性的乡村教师流失,以及欠发达区域如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山区的乡村教师的流失,对新生代乡村流失研究得不多。二是对乡村教师流失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系统,重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轻情感因素、价值观等教师个体内部因素。三是提出解决策略有不少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真正落地。四是对乡村教师隐性流失关注不多。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今后关于乡村教师流失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一是研究主题上,在关注乡村教师显性流失的同时,要关注乡村教师隐性流失。隐性流失是指教师虽在乡村学校工作,但人却未完全投入教育教学中,存在精力流失、知识流失、价值观流失等现象。二是研究群体上,需从普遍性、整体性的研究,细分为对乡村的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同时特别关注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研究。三是研究视角上,可进一步拓展到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研究导向上,要从制止流失到促进城乡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訾敬.对山东省贫困地区莘县 2000-2004 年教师流失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陈福祥.海南省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调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0-135
[3]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4]杜屏,谢瑶.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流失意愿关系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103-115+169.
[5]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3):134-141+173.
[6]柳燕,李汉学.我国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路径分析[J].教育导刊.2021,(07):23-29.
[7]吴理财.农村教育背后的社会与政治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08-110.
[8]王文义,张云领.农村中学教师流失原因分析及對策[J].教学与管理,2006(30):34-35.
[9][16]汪婷玲,殷丽华,王艳玲.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调查分析——基于云南省师宗县623位教师的调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5):79-84.
[10]罗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甘肃、宁夏、贵州3省17所中学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3(6):103-109+96
[11]王嘉毅.多为视角的农村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52
[12][14]彭知琼.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的治理[J].教学与管理,2019(29):4-6.
[13]吕天.文化环境层面的乡村教师流失问题探查[J].教学与管理,2019(32):6-8.
[15]史玉红.爱与怨:甘肃贫困地区中学教师离职意向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7]程凤春.对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36-40
[18]马庭英,刘作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防止教师流失[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01):25-28.
[19]杨柳.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6(08):208-212.
[20]张永久,吕佳等.教师流失与学校文化的相关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04):89-90
[21]王龙,赵敏华,徐敬建.对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09(17):115.
[22][26]赵彤.农村教师隐性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农业,2021(02):37-38
[23]麻跃辉.对当前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7-8.
[24]常宝宁,吕国光.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为个案[J].教育科学,2006,(06):61-64.
[25]冯绪欢,范士龙.基于向城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的破解策略分析[J].校园英语,2020(30):149-150.
[27][28][31]李硕,苏双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如何建设乡村教师队伍[J].教育现代化,2020,7(35):120-123.
[29]王艳玲,吕游,杨菁.西南地区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云南省昆明市3区县1047位教师的调查[J].教师发展研究,2017,1(04):7-14.
[30]张志杰,李月莹,王艳霞等.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现状、动因及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2):107-110.
[31]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13):42-45.
[32]邬志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发力 齐心合力打出新的组合拳[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47/202009/t20200904_485132.html 2020.09.04/2021-10-9
作者简介:
戴琨(1994—),女,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樊彩萍(1966—),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合肥师范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师范学院2021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第二批)“乡村青年教师流失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yjs086)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研究”(项目编号JK19122)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