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探析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生学科

庞 鑫

(南京农业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交叉学科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在科学、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这是单一学科研究无法完成的[1]。而随着学科范式变革和知识创新模式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逐步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85年就指出,“交叉学科”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广阔而重要的科学领域”[2]。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了高等院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实施办法[3]。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将“交叉学科”增列为我国一级学科门类。在交叉学科突破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从国家层面对交叉学科谋篇布局,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加入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队伍中。

交叉学科对我国教育、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已不言而喻,人才培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在交叉学科领域,有关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实践成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普遍适用的范式。

1 国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情况

美国研究型大学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包括创建交叉学科研究机构、高校统筹组织、学院内部整合以及跨学院协同四种途径[4]。除了对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美国还对资助对象进行了调整,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通过直接资助博士生开展研究生科研项目[5]。英国政府设立了投资研究基金,专项资助跨学科建设。1979年,德国成立了第一个交叉学科研究专业学术组织——国际交叉学科研究协会;柏林自由大学采用集群化培养,将多学科师生组织成“学术共同体”。在亚洲,日本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并在国立大学及独立院系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6]。

由此可见,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上,欧美和亚洲国家的高校都把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作为占据科学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并建立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和实施政策。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也可借鉴经验,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完善。

2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校自身发展战略存在偏差

尽管高校对建立交叉学科机构具有热情,但真正开展交叉学科科研活动往往困难重重[7]。要想高效地激发出交叉学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仅仅将不同学科的人才聚拢到一起远远不够,还要从发展战略层面统筹,建立长期稳定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手段。很多高校以学科交叉形式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缺乏前后衔接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在揭示了一部分科学问题后随着项目结题而难以继续展开。部分高校将交叉学科培养异化成为推动某领域科技创新活动资源的获取手段,背离了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初衷。

2.2 不同学科资源配置难以整合

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以单一学科领域、院系为基本单元划分的,这种传统模式形成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壁垒,跨学院、跨学科的教育平台难以整合[8]。高校人、财、物等均来源于不同学院,原有的管理体系、绩效考评、资源分配等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科交叉培养的实现。院系自主办学权下放无形中强化了学院间的藩篱,重要的教育资源,如课程、设备、师资等方面很难突破现有体制跨学院流动,提升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难度。

2.3 课程设置固化实践环节缺乏

高校研究生课程往往根据教师研究方向设置,这使得课程广度有限。现有大多数高校欠缺跨学科课程,课程设置灵活性较小。同时,传统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对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脱节。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兼具创新性、复合性、前沿性,引导和培养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4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有待健全

研究生科研培养是一个连贯的、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环节均应服从并服务于研究生交叉学科实践能力提升的总目标,而大多数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体系,同时研究生奖助体系不完善,使得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步履维艰。

3 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探析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逐步转变,这能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质量。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创新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完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是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障。

3.1 创设招生独立培养过程完整的信息系统

交叉学科研究生应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及多学科团队开展合作研究的能力,复合型的技术素养表征着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摆脱学科束缚,提供跨学科发展的开放空间。因此,引入具有相关基础知识背景的优质生源至关重要,高校应开设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招生名额分配政策向支持交叉学科发展倾斜,将交叉学科研究生工作逐渐转变为“自主招生,自主培养,自主管理”的模式。

3.2 组建专职与联合聘任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长久以来,高校教师的聘任、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皆是基于学科的[4],传统组织制度制约了交叉学科的发展。采用“联合聘任制”与“专职聘任制”相结合是美国研究性大学常用的一种解决方式。“联合聘任制”就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师组建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即教师既在院系任职,又承担着交叉学科机构科研、研究生教学及指导的工作。新的评聘制度打破传统教师单一归属的桎梏,有利于促进教师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交叉学科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设计多领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

现有教学模式以学科作为界限划分,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要突破现有学科专业的束缚,将二门及以上学科作为核心课。世界著名高校剑桥和牛津大学鼓励学生选修不同院系的专业课,不同领域知识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开拓了学生的科研视野,弥补了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适应了我国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时代需求。

3.4 吸纳社会资本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交叉学科在欧美等国的发展得益于高等院校科研活动引入了社会资本。而交叉学科的兴起也是源于解决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公司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贴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企业想要得到长足发展需要研发高科技产品。高等院校可引入社会资金作为交叉学科的启动基金,由公司及企业根据一线市场需求提出问题,用科研推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切实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3.5 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培养多学科创新思维

高校要针对交叉学科搭建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并提供基金资助。立足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学术谋求合作,完善制度整合资源,构建学生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打破学科间限制,拓宽科研创新视野,解决实际产业难题。

4 结束语

在我国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背景下,完善配套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是推动交叉学科稳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高校顶层设计、学生管理系统、师资聘用考核、社会资源活用、校内资源整合等施行多渠道改革,创建完整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机制健全的学术示范平台,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学科研资源,为我国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研究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