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普融合打造“共育人才共传文化”桂林样本的实践——以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桂岭小学合作为例

2022-01-01秦菁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共育人才融合

钟 琴 黄 琼 秦菁菁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1)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中职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具有深厚的可行性基础。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桂林市桂岭小学携手探索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合作模式,为区域教育不同类型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

1 “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实践的背景

1.1 为什么要职普融合

职普融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新改革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支持和鼓励普通中小学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组织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为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与劳动技术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及国家教育导向。

1.2 为什么是共育人才

我国现阶段培养的人才绝大部分是未来社会的技能人才。如在厂矿企业招收人才中,90%以上是从事生产实践、经销管理、技术革新等应用型人才。职普融合成为改变教育供给不足等矛盾的途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平衡发展的基础性保障。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有基本的认知并为日后选择职业做铺垫的一种体验教育方式。

1.3 为什么加共传文化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建设先进文化的思想养分和重要基础。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职普融合就是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通道,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以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的实践过程

2.1 共建平台——职普融合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桂林市桂岭小学为切实加强职业启蒙教育,使两校更好对接,培养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实用型人才,经多次商讨决定成立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科研办牵头针对教学需求和双方实际,制定《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桂岭小学共育传统文化活动方案》、《活动安全》工作方案、签署合作协议,健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形成“政策指导,活动推进,职普双侧互动”的运行机制,保障职普融合工作的顺利持续开展。

2.2 共树目标——共育人才

通过对比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强调能力培养,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职业启蒙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基,它能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奠定基础。因此,职普融合是共育人才有效新型办学模式。

2.3 共定内容——职业体验

蒙台梭利曾说:“听到的记忆不深,看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体验是激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佳路径。本着“普职融合,共育人才、传播文化,传承技艺、共同发展”的合作宗旨,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将具有鲜明职业学校特点的职业体验植入桂林市桂岭小学第二课堂,包括传统文化技艺进课堂、传统文化技艺进社团、传统文化技艺进校园、传承大师进校园、学生学习成果展等。将知识融会、技能体认、生活澄明、素养生成融于职业体验中,达到增强职业教育学生自信力与自豪感,及培养普通教育学生职业认知力和行业无贵贱的平常心。

2.4 共商途径——课程+活动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活动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职业体验为切入点,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双方通过课程+活动的方式进行职普融合:首先打造面向小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如《节庆与美食》《面点制作》《剪纸》等,培养中小学生崇尚实践的素养,拓展和延伸中职学校的教育职能,且相互借鉴,促进学校文化育人水平的提高;其次通过合作举办“壮族三月三”等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体验,让学生们用充满仪式感的节日行为文化,激活凸显节庆文化中蕴含爱的情感;再者邀请普教师生参加我校一校多品活动,对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感知体验和感悟内化,坚定“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职业启蒙教育途径。

3 “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实践的成效

3.1 达到了教学相长

职普融合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讲授专业理论课及传统文化,而且在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基础上,还要提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能够指导小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成为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担当“小老师”角色,可增强职校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技能技术的积极性、培养职业精神。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课程趣味性和互动性强,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各方面能力与素质有了不同程度上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

3.2 实现了双方共赢

职业院校依凭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弥补中小学的条件不适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或是中小学缺少开展的必要能力、资源的劣势,成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推动器”。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有需”与职业院校的“能为”,为双方合作实现的互惠共赢创造双赢局面。职普融合有效的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双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善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最终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3.3 助推了职普同长

中小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这种教育目的与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追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工匠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意。职普融合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平衡发展的基础性,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的在校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让学生对职业教育有基本的认知并为日后选择职业教育做铺垫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满足普通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需求,普及职业教育认知、改变职业教育观念、提升职业教育价值。

4 小结

职普融合共育人才目的是启蒙中小学生的职业意识,架起中小学生梦想的桥梁,共同培育人才。这种融合是一场实践教育的“改革”,它打破了小学传统课堂的模式,带领学生走近职业,化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课程魅力,感受职业要求的素质与规范。同时也是符合人的个性发展内心需求,符合学生多样性发展要求,职普融合的实践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打造职普融合的“桂林样本”,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猜你喜欢

共育人才融合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