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时期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思考
2022-01-01贺志韧
贺志韧
(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530043)
由于特殊时期,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延迟或暂停线下开学,转而进行线上教学,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线下教育不但要承担对孩子的知识讲解与灌输职责,还要进行课题教学管理,通过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课堂互动来帮助孩子尽可能多地吸收课堂知识,而线上教育在此方面则体现得非常薄弱。这就要求家长们必须转变观念,承担起一部分原来由老师承担的教学管理职能。在此情况下,家长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提升,扮演好一位合格的“半教师”角色。
1 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也不断增强,工作时间不断延伸,这就使得大多数上班族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更罔论教育孩子。随着娱乐行业的不断发展,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很多家长回到家后就开始躺在沙发上刷抖音、玩微信、打游戏、追剧等,而忽视了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在教育学理论中,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并不是学校里的专职教师,而是他自己的父母。家长必须把“教育是老师的职责”这一错误观念扭转过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去。随着线上教学的到来和持续,孩子不能到学校上课,也很难去辅导机构和兴趣班学习,大多数时间只能待在家中,家长必须及时承担起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由于多数家长此前都未曾体验过此种角色,因此在线上教学期间往往不知所措,很多家长虽然赋闲在家,但把大量的空闲时间浪费在了看电视、玩手机和打麻将等休闲娱乐上,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引起重视。而一部分有教育意识的家长则适时转变了以往的作息规律,主动担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者责任,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持续提高,甚至超过了孩子在学校时的学习效果,非常值得提倡、赞扬与推广。
2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与自律意识
由于以往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与各大兴趣机构和辅导机构度过,始终都有老师的监督和约束在对其进行管理,逐渐地孩子就对这种来自外在的约束与管理形成了依赖心理,缺乏主动的自学意识和自律意识。线上教学正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和自律意识的良好契机。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的未来是孩子自己的,任何家长和老师都不可能持续性地帮助孩子进行引导、管理和抉择。孩子必须要有自学能力,不能片面依赖外部环境对自我学习的约束和引导。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人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始终适合于他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因此一个人必须要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的逐渐形成和习惯的缓慢养成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加强对其自学和自律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其受益终身。家长在线上教学期间既要承担起教师的课堂管理职责,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家长应当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拔苗助长。家长在对孩子各方面智力的培养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形成在自我追寻和自我探索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会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够从多维度、多方向、多视角等多元化渠道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并逐步积累相关经验和教训。家长要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为求省事,以及片面追求卷面成绩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应当把培养孩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摆正首位,这样才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即注重的是孩子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结果的获得。
3 注重孩子学习的过程监督与引导
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律意识,但是孩子在未成年时期的阶段特征就是缺乏相应的自我调控能力,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必须要时刻加强对孩子学习的过程监督与引导。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职责。监护,不仅仅是从生理上对孩子进行身体健康方面的监护,还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监护。家长在监护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尽早发现孩子的各种不良倾向,如沉迷游戏、沉迷小说、过早恋爱、热衷暴力等等。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都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接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早、年龄小、熟悉程度高。家长应当对这一现象高度关注,防止孩子沉迷游戏之中,从而严重耽误学习。12岁之后的青少年处于生理的变化期和情感的发育期,逐渐产生出朦胧的恋爱情愫,但距离实际意义的恋爱情感十分遥远。这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当及时予以引导,不可粗暴地进行堵截式的拦阻,而要疏导式的讲道理、摆事实,让孩子从思想根源上领悟、理解。
4 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由于二十世纪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大量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长期享受父母的溺爱。高校扩招之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大量年轻人成为大学生,形成了“天之骄子”的内心认可。他们在学校里学习了大量理论知识,而在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则表现得眼高手低,高智低能。对高深的理论问题能够分析得头头是道,对普通平凡的日常问题反倒不知所措、畏首畏尾,最终流于“纸上谈兵”的境地。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特异状况,主要是由于这些年轻人从小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缺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人们不但要在思想理论层面接受优秀的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应当把它们贯彻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因此,家长应当在培养孩子的智力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说:“本人当局长,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把做家务作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之一,认为做家务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提升,有助于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健全的人。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孩子把时间用来做家务的话,会耽误其学习时间和精力。这种观点是一种纯粹的简单逻辑思维方式,不符合现实状况。事实证明,孩子做家务一方面能够体会劳动的不易,从而从内心中珍惜学习的大好机会;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放松大脑、开拓思维,使大脑的思维模式突破局限,进行发散,从而有助于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5 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才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品德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量标。当今时代的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智力训练就非常多,各种兴趣爱好方面的才华也多有培养,唯独在品德方面相对欠缺。由于社会的浮躁,家长的溺爱等多种原因,当代社会上很多青少年品德发展比较滞后,缺乏我国自古以来形成的谦虚、敬畏、礼让、勤奋、节俭、诚信、孝顺、友善种种美德,变成了一个个善于投机钻营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代很多青少年被培养成了一个个“情商”很高,但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者。对于他们而言,人生就是完成一项项任务,达到一个个指标,斩获一个个奖项。结果才是其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而过程可以忽略不计。当代的青少年很多人也面对学习,甚至面对人生也是同样的态度,他们为了成功的结果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道德是用来装点自己的门面,是其采取行动时的伪装,获得成果才是其真正的目的,道德只是手段而已。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应试教育中的施害方并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家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唯分数时代,很多家长对孩子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获得了什么体验根本毫不关心,他们只关心孩子考到了多少分,拿到了什么荣誉,得到了什么奖励。因此,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其成为一个品德完善的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导师,孩子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和家长在一起度过的,孩子个人的性格和品格特征也是在家长的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做好一个合格的、心智健全的榜样角色。心理学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及其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就是要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