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学前专业“创作性儿童音乐教育戏剧”的实践研究

2022-01-01孙岚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儿童音乐戏剧创作

孙岚岚 曹 睿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2017年第一届“儿童戏剧教育大会”在山东济宁召开,大会以“儿童、戏剧、创意、教育”为主题探索与展望了戏剧教育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创新性研讨儿童戏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近年来戏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被广泛应用在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各个课堂当中。儿童戏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载体承接了高师学前艺术学习的整合,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技能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这其中“创作性儿童音乐戏剧”作为一个独特的形式完成了从技能学习到人文素养、音乐审美趣味、音乐教学的多方面能力转换的培养。摒弃了以往精细化、标准化的教学手段与成果,采用多维度、多形式的评价方式,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整合能力、审美品位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

1 “创作性儿童音乐戏剧”的内涵与特征

1.1 教育戏剧与创造性戏剧的内涵

提到教育戏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DIE,“它的定义包含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戏剧是指任何以教育为目的的戏剧活动;狭义的是指诞生于英国的DIE活动”。[1]北京师范大学的马立文在推介DIE时,为“戏剧教学法”这个词,她曾特意说明“教育戏剧,在本文中又称为应用戏剧教学法两词同义,为方便语境理解常替代使用”。[2]美国则为“创造性戏剧”。1975年,时任美国儿童剧场协会(CTAA)理事长的卡门·简宁斯重新定义创造性戏剧为“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重在过程的戏剧形式,在此形式中参与者在领导者的指导下对人类经验进行想象、扮演与反思。”[3]而很多中国学者认为英国的DIE与美国的创造性戏剧是同样的内容,台湾学者林枚君在介绍教育戏剧概念是则说“教育戏剧”就是“戏剧教育”。[4]“英国的教育戏剧与美国的创造性戏剧,都是以戏剧的手段参与教育。只是美国重视创意思维,英国重视批判思维。戏剧教育传到不同的国家,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当地的文化及社会需求。”[5]

本文采用台湾学者林晓华的“创作性戏剧”的理念,在实用意义上的译名,戏剧是将事情做先后顺序的安排的呈现,“创作”与“戏剧”两者在艺术本质是相通的。本文是一种把音乐教育模式与创作性戏剧的模式结合的一种艺术教育手段。最终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可以运用音乐教学法、创作戏剧教学法去解决实际生活面临的真实问题。达到可以提升知识、技能的运用,并可以“活化”的目的。通过真实的再现生活经验而去触发解决问题的迫切念头,激发原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1.2 “创作性儿童音乐教育戏剧”的特征

首先,无论是成人演给儿童看,还是儿童演给儿童看都要求故事是儿童可以接受并理解的内容。适合幼儿的一定是内容简单明了,故事内容为善。所以,创做性儿童音乐戏剧的来源一定是以儿童发展的基础,以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绘本故事为主要经典创作。其次,音乐作为实施的主要手段表明了音乐作为主体的地位,无论何种形式都需要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单人的歌唱、律动、乐器;也可以是多人的合唱与群舞、合奏等。即使是念白也为韵律读白的形式,全部以音乐为表现形式,教学过程为“生成性”。从文学角度包含了故事情节、矛盾的冲突、立意价值等。

2 “创作音乐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2.1 建立经典音乐资源库

2.1.1 中外经典音乐赏析

高师学前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素养与审美品位都需要提高。中外经典音乐能够起到激发想象、洗涤灵魂、唤醒意识的作用。而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快餐式的音乐文化在无孔不入的钻进每个人的耳朵。短视频、公共场所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音乐。可怕的是这些看似无意识使人们在悄无声息间的听觉习惯就会影响音乐的品位不断的降低。在资源库的建立中首先确定了以动物作为主题选择音乐,音乐形象更为生动容易被入门听众所接受。其次,结合故事性选择了国外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于狼》与舞剧《胡桃夹子》音乐片段。中国音乐选择了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与民乐合奏《老鼠嫁女》均为故事性音乐,既便于理解也对应戏剧的故事性。

2.1.2 音乐故事性表现手段

在初期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如何延展性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本身作为普及性的音乐交响童话受到世界儿童的喜爱。在剧院经常采用动画+人声讲解的方式辅助儿童欣赏,受到了儿童的喜爱。教师需要对于外形、乐器发声原理、乐器音色简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曲家用长笛代表小鸟,是因为长笛的音乐明亮模仿鸟的声音。巴松低沉的音色模拟爷爷的脚步声与老人的老态龙钟之感等等。教师层层剥落古典音乐华丽的外衣,带领学生了解并掌握音乐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在后面的戏剧活动音乐选择上可以开阔视野,多途径多手段的展现创作性儿童音乐戏剧。

2.2 创作性儿童音乐教育剧实施方案

2.2.1 剧本创作

在经典音乐资源库建立的同时剧本的研习也是同步进行的。根据动物主题与音乐作品两者结合最终选择了《拔萝卜》作为原始剧本。首先,这个故事的形象众多适合展演。其次,这个童话故事有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在剧本的创作与拓展由三个前提一是立意正向;二是故事原始框架与形象需要保留;三是每场剧皆为三幕剧为开场(交代故事背景)、中场(故事发展)、结尾(大欢喜结尾)。所谓的创作需要从创编、模仿开始,教师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层层递进、小步慢跑才是培养创作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是创作儿童音乐教育戏剧需要达成的目标。

2.2.2 运用戏剧策略

“教师入戏和出戏”作为教育戏剧的一个策略是指由教师进入戏剧根据剧情引导学生提问、分析。通过“坐针毡”教师假如自己是戏中的某个角色鼓励学生向自己提问,再借角色回答学生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进行剧情的延展与梳理。例如《拔萝卜》活动中由教师入戏扮演不想被拔出的萝卜,由学生想办法劝解萝卜跟随小女孩。并由此引申到社会现象中的不想离开家的钉子户,引发大家的广泛讨论。“教师出戏”是指完成了引导工作之后教师应该把角色交给学生进行模仿、创造再一次的完成角色对话。教师的入戏是作为戏剧角色帮助学生了解活动的方式过程,教师的出戏是指教师离开戏剧变为观察者以他人的角度给予场外的调控。

2.2.3 创意故事与创编结尾

在《拔萝卜》教育戏剧中经过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小女孩的父母没有出现)、分析问题(可能是在外的务工人员)、解决问题(一封来信)中完成了剧情的创编,也就是所谓的“填空”。根据故事的主要脉络找到其中的空隙,经过创作加工使故事情节更为丰满。同样在《三只小猪》的故事创编中学生创编出“小狼”的角色,只是因为孤单想找伙伴玩,颠覆“狼”这一传统中的“坏蛋”形象。在结尾围绕盖新房的主题甚至衍生出猪老三的房地产公司这样结合现实场景的开放式的创新结尾。学生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戏剧当中,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感悟通过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的教育戏剧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借助戏剧理解他人、学会生活。

2.3 剧目展演与评价

2.3.1 “双创”剧目展演

“双创”为创作经典剧本与创作经典音乐。实际的准备到展演只有一次的排练机会,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需要课后完成。本身这只是一次展示演出,因为有了观众、因为需要表演、因为想呈现个好的效果,完成了由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成员齐努力的现象。不需要任何的奖励、评判,而是每个人为了自己为了集体,从被动到主动的选择。完成了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身。

2.3.2 创新评价标准

在实践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布鲁姆曾经指出“过程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决定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习者分等或鉴定,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在进一步提高所必须的特殊的学习上。”[7]在创作音乐教育戏剧的实践过程中包括了自评(个人反思)+同伴评论(组长总结与同组评价)+教师评价(整体的呈现效果与个人分工表现)。通过个人总结反思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已掌握知识与自我收获评价。在他人评价中聚焦在实践中每个人不出现掉队的现象以及在小组讨论、小组排练中的实际情况。教师评价主要对于小组以及个人两方面的评价。并会借鉴他人评价与自我反思总结形成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在小组评价中在最后呈现的剧目创意以及音乐形式的多样化是重点内容,小组合作的凝聚力则是团队协作成功的表现。

3 研究总结与反思

对于创作性儿童音乐教育戏剧内容开展都是从“小、微”入手,降低难度逐层递增完成累积学习,而不是开始阶段就抛出一个巨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可以说学习动机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提高都做到了润物细无声,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知识的累积。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在于它的主体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不利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所以在活动初期与活动之后教师的讲授与总结就至关重要,帮助学习者梳理活动的目标以及背后的理论知识。设计符合所教授学生的地域文化特点、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创作性儿童音乐教育戏剧最终是为了培养人,更适合作为教学法以贴合学前专业学生特点而溶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创作思维与审美素养也需要长期的浸润并在全课程中逐渐渗透。

猜你喜欢

儿童音乐戏剧创作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戏剧类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创作随笔
文化浸润:儿童音乐教学的审美之维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