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智治: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路径探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2022-01-01黄辰赵颖雯

区域治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慈溪市文明城市常态

黄辰,赵颖雯

1.宁波工程学院;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家园,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慈溪市地处长三角南翼,素来以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百强县市之一闻名。以“慈孝、包容、勤奋、诚信”为共同价值观的慈溪人自2002年起先后成功创建成为省文明市、省示范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并于2020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是对前一阶段创文工作的肯定,也预示着其迈入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新阶段。本文将探讨慈溪市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实现路径,即如何通过全民参与、全民负责、全民共享,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共治”,形成全民智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体系。

一、慈溪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地区综合实力提升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自2015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来,慈溪市经济水平稳步增长,2020年GDP实现2008.30亿元,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从三大产业结构分析,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期间,慈溪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显著上升。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9:58.2:38.9,其中,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大健康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核心产业动能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二)人居环境整体改善

城市的“外在美”是展示文明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慈溪市政府牵头,发动各城市管理部门,通过“马路办公”“城警联勤”等方法即查即改,并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交通违法随手拍”活动,创新解决了车辆违停、乱张贴、乱堆放等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此外,相关部门以“绣花”的功夫,对老旧社区等进行合理整治,解决了垃圾沉积、杂乱堆放等顽症,并打造了一系列环境清洁优美的文明示范样板路和样板街区,极大提升了城市的人居环境面貌。

(三)城市服务质量提高

文明城市建设除了精细打造“外在美”,还需下功夫提升“内在美”。便民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安居乐业。慈溪市通过对浒山菜市场等9家菜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对软硬件进行“双提升”,切实方便了市民的“菜篮子”。此外,慈溪市还开展了“八大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对公园广场和公厕开展专项督查并督促其限期整改,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质量。

二、慈溪市文明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慈溪市在两轮六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成效,城区的经济产业、人居环境、服务设施、市民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美中不足的是从现阶段的工作机制来看,文明城市建设主要还依赖于政府主导下的管理与推动,并未落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治理,主要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协同化治理”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慈溪文明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各级各部门配合,其角色较为被动。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间的配合也不够紧密,难以达到全社会协同努力,形成持续性、动态化的自治效果。由于市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民众文化涵养不够,对于文明城市创建的认同度不高,没有强烈的意愿主动参与创文,日常时间主要专注于工作与家庭生活,对创文相关活动与检查只是被动配合。因此,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的群众占比有限。

(二)“长效化治理”深度有待拓展

慈溪市文明城市创建中还暴露出监督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即缺少法制支撑与财政保障。首先,慈溪市在文明城市创设的前期过程中主要对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开展工作,缺乏与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不利于后期长效化治理。其次,创文的经费缺乏长远规划与考虑,财政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为后续常态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难度。

(三)“智慧化治理”进度有待推进

文明城市治理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摆脱“人海战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系统建立信息化机制与平台,才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对症下药”。大规模突击整治虽然能够在迎检期间取得一定成效,但工作机制缺乏持续性,容易导致顽症重现。目前,慈溪市正在积极探索通过“数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在各试点街区对市容顽症问题进行重点整治,逐步形成常态化的文明形态。其次,在市民宣传教育上,前期主要依赖e家微信公众平台、“慈溪文明网”等平台宣传,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市民参与创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效果也难以衡量。

三、慈溪市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公共治理专家乔恩·皮埃尔认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相互合作的城市治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慈溪的实践经验证明,文明城市的常态化建设不能依赖于传统的“一元化”城市管理,必须用“多元共治”的治理思维去推进,鼓励多主体积极广泛参与城市治理,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治理格局。换言之,在全新的工作阶段,慈溪市应坚持动态化的工作机制,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转型为“精神文明典型建设”,构建地区居民精神文明体系,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

(一)坚持党建引领

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并调动各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市民的参与直接关系到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的最终成效。因此,要优化党组织架构,构建以邻里为单元的网格化服务群众模式,做到邻里服务与党组织建设协调。通过以邻里党支部为核心,组织、指导、协调邻里服务工作,形成“邻里有型覆盖、服务有效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长效机制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工作涉及面很广,必须以党的领导及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为指导,各级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同时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惠及人民群众,突出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对于创建工作的基层单位,建立社区事务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社区圈子的自治工作。通过基础单位、职能部门及政府机关齐抓共管,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慈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适应,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常态化创建的工作机制,积极促进慈溪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此外,需要进一步落实文明城市创建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落实领导分管、专人负责,加强力量整合,确保保障到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敢于创新,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慈溪市城市文明创建工作。

(三)完善监督手段

在示范文明城市的制度要求下,健全和完善城市文明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监督职能,提高监督质量。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监督工作的整体效应,一方面要扩大监督视野,加大监督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加强协作,提高整体效能,同时各部门加大宣教力度,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开展文明城市常态化、长效化相关法律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市容管理、文明行为、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管理条例,借助法律法规来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使居民遵守各类文明条例,约束个人不文明行为,有效提升居民文明素养。

(四)厚植文化基因

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需要市民素质的提升,因此要格外注重家风家教建设。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弘扬“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知书达礼、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和评选各级各类典型代表人物,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市民的工作与生活中,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此外,居民精神文明体系的构建建立在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城区文化底蕴,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通过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文化活动提升居民认同感,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厚植地区文化基因。

(五)深化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活动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载体,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程度。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通过群众自治,切实提升群众素质,引导群众增强对街区的认同感。例如,引导商户从自身做起并互相监督,主动维护市容市貌,开展清扫杂物、规范车辆停放等义工服务。此外,应积极探索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做法,孵化一批本地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孝亲爱亲、扶老助残等典型的志愿服务品牌。

(六)构建智慧平台

积极探索利用大数据系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辅助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例如,通过开发公众交互平台等手段,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区自治的积极性,将乱停车、垃圾乱堆放等群众最为关心的城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拍照上传,通过数据中心匹配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实现动态化整治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市民满意度以及对城市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慈溪市文明城市常态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何方俊 徐依涵 管欣恬
我家的新成员
我的好妈妈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
古灵精怪的他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