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在初中地理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1-01东北育才双语学校鲁淑金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 鲁淑金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之后,在头脑中产生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把这种思维运用在初中地理上,就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的特色产生的探究心理。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就意味着学生对知识点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越强,这种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初中地理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地理被称为是文科中的理科,学习地理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于书本上的知识枯燥,学生一般很少主动去学习,加上在许多学生眼里地理又晦涩难懂,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无法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就无法形成问题意识。
(二)地理思维的局限
除学生自身地理思维能力也影响着问题意识的形成。知识是静态的,是可外延的,单纯的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运用。缺乏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点,只认为知识是静态的,不能学以贯通、举一反三,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就不具备问题思维能力。例如在“地形和地势”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就需要学生根据抽象的图片,然后分析出各地地形的走势和地形地势的特点,包括各地的降水、气候。学生学习地理时对整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带着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态度,在知识点的理解上是笼统的,无法形成问题意识。
(三)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在新课程改革实行之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教师主导的单一方式,知识点主要由教师满堂灌输式传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也缺乏表达观点和提出问题的途径,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形成问题意识。除此之外,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教师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干扰,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依旧侧重教材内容和重点知识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陷入僵化枯燥的情境。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刷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对地理无法产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丧失,无法对地理形成问题意识。
三、在初中地理中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策略
(一)调动学习兴趣
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维果茨基的“跳一跳摘桃子”的理念指导下进行,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然后组合优化课堂的知识点,这样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从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他们也从对地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性和好奇心。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使得他们具有一种钻研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开发初中学生的智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教师再结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重难点,理清合作学习中的探究思路,并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欲望增强,对地理产生的问题也会增多,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就会增强。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方法,可以使用悬念导入法调动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气压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相隔不远的地方天气会不同,激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再比如,学生在学习等压线时,教师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现出现的气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图形进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有什么好处,等压线具体该怎么画……学生在课堂开始之际就对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思考地理课堂中的问题,对问题产生了求知欲,这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思维,对学习地理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打破思维局限
传统教学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教学设备十分有限。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无法将教材知识形象化,无法形成问题思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地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更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气候”这一章节时,将冬日漠河的景象同海口进行对比,展示南北气温差异,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地的地势、气温分布图,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的气候差异,在他们头脑中对知识点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积极地去思考问题,结合认知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教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师,同时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也受老师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了许多人才的涌入,将他们引入教师行业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但不足之处在于他们虽然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但缺乏一线教学的能力,所以需要在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中深奥难懂的知识化成简单易学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学习难度下降,对地理的排斥度也会逐渐降低甚至在学习中发现乐趣,逐渐地去探究地理中的奥妙,形成对地理的探索意识。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在地理课堂上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在哪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围绕地图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思维阅读地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去形成问题,探究问题答案,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三)颠覆传统的教学形式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解惑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形成问题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问题思维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需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再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地理课堂上留出部分时间用于小组问题汇集,由小组推选出代表到讲台上陈述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疑问一一进行解答。将学生置于不得不主动思考的境地,逼迫学生主动去探究,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采用师生角色颠覆的方式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看待地理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地势”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切换角色: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征?导致这些地势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提出问题,并且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并且爱上提问,爱上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具体表现,然后根据问题的有效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现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对地理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在实施课程中切忌责备学生,给学生按成绩划分等级,这样的方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度。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当委婉指出,然后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地理是将实际同科教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教材和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研究”的能力。以地理中的“水能资源分布与地势特点的关系”作为例子,将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分布图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我国水电站分布的特点,与地势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在图中未呈现出来的,学生需要在大脑中飞速运转,主动去回忆中国地势分布图,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问、思考。在创设情境中需要做到新颖有趣、贴合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的“日本”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旅游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假设老师要去日本旅游,现在请同学们帮助老师制定一个详细的旅行规划,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日本在中国哪个方向”“到日本采用什么交通工具”“现在日本是什么气候”“日本有哪些自然、人文景观”“日本有哪些习俗”等问题,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肯定并再次引导学生根据头脑中已知的地理知识结合教材和地图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建议,制定出详细的旅游计划书,学生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在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课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问题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究中成长进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立足当下,努力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创精神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