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院校办好“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究
2022-01-01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余莲芬曹冬梅石艳琳
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 余莲芬,曹冬梅,石艳琳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办好“大思政课”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办好“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冲突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学校思政工作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落脚点,开创了职业院校开放式办学的新格局。
职业院校中,校企合作模式下,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教材和实践检验的平台。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需求点、关注点不一样,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性需求各异。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育人优势,挖掘校企合作下的“大思政课”内容,是中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办好“大思政课”的具体实践
“大思政课”既是理论大课,也是实践大课。近两年,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将“大思政课”融入课堂,搬上舞台。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学校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系部抓稳抓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实施“一企一品,育心铸魂”工程。全校上下主动深入学习和牢牢把握“大思政课”的丰富内涵,大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从上到下,从教育教学一线到后勤管理,全员参与思政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打造育人合力。
(二)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学校坚持把办好思政课作为办学治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来办。针对学生上思政课兴趣度低、学习内容枯燥的问题,学校力推行动导向教学法入课堂,先后建设“思政网络精品课”“战疫思政课”,打造思政情景剧品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和“我的中国梦”系列主题教育。并且,学校已开始实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今年,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聚焦“四史”教育,增强学生理想信念。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历史课堂,设计思政大课堂情景剧大赛等,以“小切口、大主题”“小故事、大道理”为基本理念,让思政课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将“生态文明”“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民法典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以各类“小、巧、活”“短、平、快”的情景剧表演为主要特色,打造思政大课堂。引导学生做红色基因的自觉传承者,做新时代文明风尚的积极践行者。
要办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近年来,学校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引导思政课教师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努力把思政课讲得接地气、有温度,“给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实施订单培养,开展校企共育融合实践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功能已经不言而喻,如何将“校”“企”有机融合,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校在积淀40多年行业办学的经验基础上,面向全国轨道交通行业,以“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自2007年起,先后与成都、青岛、无锡、厦门、绍兴、乌鲁木齐等“十省十七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管理和培养学生。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覆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全国轨道交通行业享有极高的声誉。
学校立足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为行业。近两年,学校与青岛、厦门、温州等多家订单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就“文化共融、基地共建、技术共研、党团共建”等方面深入合作,校企双方携手打造“思政引领、五育并举、立德铸魂”育人育才品牌,实施“一企一品”育人工程,构建起人才培养全过程立体网络。
(四)坚持活动育人,打造“大思政课”品牌
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学校创造条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完善思政教育设施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党史百年”等内容“上墙上屏”,使校园建筑设施和环境布置体现教育引导功能。学管和校区管理部门通过打造“两季三节”,广泛开展指尖上的铁路校、校园文化艺术季、体育季等系列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先后打造重铁大讲堂、青年宣讲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小铁笛”宣讲团、林园讲堂等优质平台,深化实践育人。完善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深入开展暑期“三下乡”、春运、西客站、社区定点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以诗词为媒介,重视学生美育教育
根据新时代对美育工作的要求,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美育也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学校专门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开设“汉服社”“十字箴言”宣讲团,致力于促进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铁路运营专业学生为例,学生的预期职业是列车员,行遍祖国万里锦绣河山是激励他们前行的动力,一些学生连续两年参加学校的春运、暑运实习,曾去过广东、浙江、湖南、新疆等省份,当他们在实习日志或作文中描述自己辗转大江南北的经历时,教师鼓励他们在形容自己所看到的山河自然美景时用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诗句,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提升境界。将古典诗词中美好的句子与自身的学习和实习经历联系起来,既能让学生在领略山河美景中愉悦心性,深刻感受古典诗词文学的艺术之美,同时也增进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提升了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
(六)以就业为导向,抓实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多以就业为导向,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抓实职业生涯教育。当前,学生的主体以变成了“00”后。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就必须有适合其特点的方式方法。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既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又要加强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和载体。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
我国各个版本的《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包罗万象,从文字到图片,从案例到活动均渗透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和德育素材。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分析个人的职业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个性特长、专业技能、职业环境、职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前景、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分解、职业生涯发展路线、执行实施计划以及实施后的评估反馈措施等。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我们在分析教材时,既弄清教材的生涯教育价值,又要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三、强保障,“上下一盘棋”办好“大思政课”
作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启动了提质培优计划,成立了五个党员大师工作室,其中,李琪党员大师工作室就是以“学思践悟,育人铸魂”为宗旨,通过大思政课堂主渠道,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重点问题研究;结合“重铁第一课”、业余党课、业余团课、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实施“育人育心”工程,帮助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除此之外,学校有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在校企共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有专项资金支持,为大思政课的开发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今天,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大思政课”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着力点。开好“大思政课”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但其效果显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是一个体系建构、实践探索、提质提效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