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研究*

2022-01-01苏州科技大学叶珊

区域治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

苏州科技大学 叶珊

新时代下,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关于劳动教育的培育体系不够全面,而且在国家计划生育影响下,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家庭劳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学生个人劳动意识薄弱,对劳动存在抵触与逃避心理,容易养成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耐劳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迫在眉睫。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还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过:“劳动理论研究,劳动能够创造人类世界。”而劳动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劳动观的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民都深深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坚持和不断发展劳动观,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精神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阐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新时代,我们应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人生态度,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亟待提升

当前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在认知层面表现出对劳动精神的距离感,学校在培育层面表现出对劳动文化的重视度不够,是造成这一问题最为直接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劳动精神孕育和发展于改革年代,这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而言是很难产生共情共感的,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对劳动精神产生了距离感,因此“劳动最光荣”逐渐变成了一句口号。此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薄弱,劳动能力也随之减弱,在校表现为寝室常年不打扫、个人卫生不讲究等,而学校在宿舍卫生管理、垃圾分类等方面缺乏劳动精神的培育引导,导致大学生劳动积极度不高,态度不端正。故高校应提升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

(二)学生意识有待加强

一方面,网络信息的爆炸推送影响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新兴事物应运而生,科技迅速发展。现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然而,如今的网络信息平台,娱乐新闻基本稳居热搜榜首位,而许多奋斗在一线的科学家、劳动模范的事迹却很少有人报道或者关注,且随着微博、抖音等平台软件的普及,不良社会风气严重淡化了劳动精神,让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专业能力、踏实奋斗、勤勉劳动都不是成功的关键,也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寻找捷径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引导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还处在成长期,并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未加以正确引导认识的前提下,大学生们看到了网络赚钱的便捷和轻松,被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严重影响,从而忽略了网红主播后台的商品甄选、播放稿件准备等辛勤努力,摆地摊后面的货物选进、商品定价等辛苦研究。这不仅不利于劳动意识的培育,也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健全。

(三)制度保障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开展了劳动教育特色活动,但这些活动在全面性、稳定性、深刻性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加强。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进一步健全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的学分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等。在保障机制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劳动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教学的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机制。在激励机制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劳动精神融入社会实践的学生激励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和项目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劳动精神融入教学管理、后勤保障、教学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摆正良好的劳动心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以后个人发展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劳动精神非常重要,是成就时代新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新时代劳动精神科学内涵,从劳动理念引导、劳动行为养成、文化环境营造等方面发力,创新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劳动理念的引导

以新媒体为媒介,加大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近年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劳模、大国工匠等事迹被广泛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借此机会,高校应结合线上线下,运用新媒体,对劳动精神进行宣传。如在食堂等地播放劳动精神相关知识和劳动先锋事迹,让劳动精神全方面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如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以短视频、街拍、微电影等方式诠释优秀的劳模或者其他英雄事迹,将劳动与青春相结合,以学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从而促进劳动精神的传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传递生活的真谛。

以教学为阵地,提升劳动精神的研学效度。一方面,开设劳动课程,学生劳动所得的成果都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如此,让学生从一个不想到劳动到被动的不得不劳动的状态,再到因劳动发现乐趣而主动劳动的状态,逐渐变得享受劳动。如开设农场劳动课,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辛勤,在收成中享受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化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实践中融入劳动精神,即与各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义务劳动等实操类活动,不走形式主义,让学生的实际参与到劳动中,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态度。

(二)劳动行为的养成

为了在校园内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可以通过课堂及课后相融合,打造校园劳动教育。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为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积极劳动的意识,建立劳动课程体系,让大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趣味性的劳动,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展的劳动教育课堂,将其课程学分与学习成绩挂钩,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是为今后再次回想起来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平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等,领悟劳动的真谛,为今后积累经验。通过这样课上课后的方式能够在其付出汗水的同时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还能够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三)文化环境的营造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环境,教师则是孩子的接触时间最多的人生导师,劳动也一样。教育学生应当教师以身作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也要锻炼学生、磨炼学生意志、教授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懂得劳动的艰辛,让他们在劳动中去获得自己想要的,让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中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主旨内涵,这样才能够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对于得到的东西才会更加珍惜。同时,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的劳动活动,磨炼自身意识,强化劳动技能。大学是进入社会的过渡,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不仅能收获技能和经验,还能磨炼意识,提升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找准目标,也更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加完美。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社会下,高校合理运用网络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通过大众喜欢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来,为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正能量贡献出自己地一份力量。当然大学生也应当从自身做起,加强个人的劳动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内外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不断的磨炼自身意志,强化劳动技能,为今后的目标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