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及设计方案研究*——以国际结算课程为例
2022-01-01北京联合大学田园
北京联合大学 田园
一、国际结算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及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特点
作为经管类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因此国际结算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必须基于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展开。通过国际结算课程的学习、课堂讲授与实践操练,可以使学生能够识记并理解国际经济交往中常用的结算工具、结算与融资方式、重要国际结算规则与惯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比较分析各种结算与融资方式,使学生了解银行国际结算部门的相关操作流程和业务范围,理解和掌握国际结算中的票据、国际结算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国际结算的实际操作,并结合其他专业知识,整合应用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分析与评价典型的国际结算与融资案例。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举措
基于国际结算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课程思政设计聚焦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诚实守信、创新精神”四大德育元素的挖掘及融入。首先,紧扣时代脉搏,树立价值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真实的“身边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其次,依托党政文件,利用词汇赋能。紧扣时代内涵和前沿发展,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国家发展战略更加了解,对社会发展也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第三,明确目标,化有形为无形。结合课程目标,融入思政目标。将有形的思政目标融到国际结算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中,使学生理解商业行为与决策合规管理的意义并遵守相关国际结算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化有形为无形,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润物无声,变知识为技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目标,教学互动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的锻炼,提升语言表达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国际结算舞台上的大国“抗疫”之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解释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2)学生能够概括并解释进口贸易融资和出口贸易融资表现形式。(3)学生能够概括并解释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征。(4)学生能够分析并研判国际贸易结算融资中的风险及防范。
德育目标:金融科技助力“抗疫”。结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以“国际结算舞台上的大国“抗疫”之路”为主题,分析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和风险,使学生理解金融科技在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智能客服、知识图谱技术服务生产疫情防控地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等方面为疫情防控做出的积极贡献。
(二)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在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设计上,本部分教学采用从“身边事”讲到“天下事”,利用“体验——感受——感动”的传导机制,实现“挖掘到融入的有机结合”路径,达到知识层面上理解与掌握,德育层面上共鸣与升华,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德育元素在本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具体融入点设计如下。
1.热点追踪引入,培养创新思维
布置课前热身作业,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热点问题。播放视频,分析两个事件及其实际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疫情蔓延可能引起的贸易融资风险。事件一,全球疫情蔓延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自2020年2月24日开始,全球股票市场连续下跌,至3月20日美英法徳市累计下跌均超30%,美股10天内四次熔断,债券也遭抛售,可能引发违约风险。外汇市场加剧动荡。事件二,疫情带来的需求放缓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加大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导致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本知识点与之前课程的联系。
2.搭建知识架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强调知识点逻辑关系,搭建知识架构,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各部分内在联系,并在知识架构基础上发散思维,探究答案。知识架构:首先理解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其次,了解进口贸易融资和出口贸易融资的表现形式。再次,发现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征。最后,总结国际贸易结算融资中的风险及防范。在提出贸易融资风险概念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精准定义,并对比之前感性认识的贸易融资风险概念,进行自我校正和理解,并进一步思考贸易融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
3.知识体系梳理,回归育人目标
利用课程内容解释如何规避贸易融资风险,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点对政策实际效果进行解释,培养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育人。
4.知识发展应用,提升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日常生活和国际贸易交易的结算情景模拟对比,体验并加深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关键环节和操作流程的理解,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与讲解,进行成果展示和有效沟通与交流,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
阐明国际贸易融资的定义和进出口融资的各自表现形式,为正确应用福费廷结算融资方式打好基础。
2.情景模拟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日常生活和国际贸易交易的结算情景模拟对比,体验并加深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关键环节和操作流程的理解,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与讲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表达的能力。
3.案例分析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融资方式的典型案例的介绍与分析,增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4.课外学习
要求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观看国际结算课程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和测评本单元知识点;观看网络学堂的教学视频,同时阅读汇天国际金融网、天九湾微信公众号、对外贸易联盟微信公众号等专业论坛的学习资料,追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前沿。
三、国际结算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反思
(一)加大教育理念的转变力度,审视课程设计是否贯彻落实“成果导向”
强调新商科视域下的立德树人,不仅因为现实中商科学生由于道德意识与商业行为脱节而导致的“高认识、低行动”“高期望、低参与”现象频发,更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商业人才已经成为新商科教育的基本要求[3]。学习知识和服务社会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环节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可以分别以“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村”为主题,把课堂教学向社区、企业、农村延伸,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专业语言阐述心得体会。
(二)增加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注视教学过程是否自觉坚持“学生中心”
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课程中解读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展示企业对员工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道德观念、责任与担当意识,并针对青年学生特点讲述人在企业中的主导意识以及企业对人责任意识的要求。
(三)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检视是否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上,重视考核方案与德育目标的匹配,可以将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与平时表现(考核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及听讲、参与课堂研讨情况,课下自主进行拓展学习情况)、国际结算基础知识测试(考核学生对国际结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关国际规则与惯例的掌握情况及其对相关合规操作的理解)、国际结算单证综合操作能力测试(考核学生对国际结算重要单据的缮制、单证审核与修改能力)以及案例情景剧表演(考核学生查找并分析案例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终结性考核形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侧重考核学生对于国际结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及规则与惯例的记忆、理解、分析、应用与评价能力。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检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