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性思考

2022-01-0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春鸿

区域治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春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本文立足高校思政课建设,从课程观念、理性认知和理念基点三个方面对思政课建设进行理性梳理,以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课程观念

课程观念指的是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我们对思政课程的基本看法与观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经验的积累,思政课建设的课程观念与时俱进,重点体现在课程定位和育人理念两个方面。

(一)“关键课程”的课程定位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过去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多使用“主渠道”课程、“核心课程”等表述,现在最新表述为“关键课程”,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关键课程”的课程定位明确回答了思政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表明思政课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提升。一是思政课事关文化意识阵地的坚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受到西方主流思想意识的强大攻势。思政课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课程,办好思政课能够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理性分析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阵地,进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二是思政课事关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培养。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人有理性、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会有前途。思政课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办好思政课能够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平和法律修养,坚守爱党爱国立场,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三是思政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高校思政课就是让青年人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办好思政课能够让青年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后备力量。当下我们应当从更加宏大的视角,从“两个大局”出发去认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

(二)“大思政观”的育人理念

过去高校思政课建设缺乏宏观意识,认为思政课建设就是上好《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主干课程。随着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认识到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完成。现在秉持“大思政观”的育人理念,大思政观就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一是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共塑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二是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小学、中学、大学协同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明确大学阶段思政课与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区别与联系,守好“责任田”。三是高校思政课需要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育人。一方面实施课程思政的模式,各类课程嵌入思政资源,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走出校门,在红色基地、博物馆、新农村等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性认知

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离不开对课程的理性把握。

(一)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路走来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百年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保证。高校思政是传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关键课程,其根本依循就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落实各级党委的党管思想意识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校长深入思政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加强思政课建设必须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师资保障、绩效考评、课程改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定盘星”的作用。

(二)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问题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问题。当前思政课发展处在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的阶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标准主要表现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做到这“六个要”,一是需要提振思政课教师信心。教学比重不如专业课教师高,学生认可度低,一直是困扰思政课教师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提高教师待遇,改革奖评体系,让他们安心从教、精心从教。二是需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缺口较大,生师比例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大班上课效果有限。三是需要提升教师本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广开教师培训、访学、研修等门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形成锤炼品质和提升技能共识。

(三)改革创新是活力源泉

世界与中国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离不开改革创新这个活力源泉。改革创新是破解高校思政课难题的根本方法,改革创新的目标是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改革创新需要打好组合拳,做到“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这八个方面相互配合、系统推进。这“八个统一”深化了改革创新的内在逻辑,也是推动改革创新的思想指引。

三、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念基点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先进的理念支撑。

(一)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品质,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思维方式。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防范风险,是我们党从历史兴替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维护我国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务十分繁重,外部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少年思想意识领域领导权的斗争尤为激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思政课是一门既传授知识,又承载价值的课程,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唯有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战略意义,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从容应对挑战,掌握文化意识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确保青少年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明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问题导向

每个时代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我们既要肯定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要看到成就背后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方法使用、队伍配备、教材编写等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作为办好思政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专题教学为载体,突出问题意识。教学的起点不是教材的结论和观点,而是以问题引导教学。教师要从理论、教材和学生三者间的契合点上设计问题,聚焦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困惑问题、和教材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来推进融通理论学习,提升教学实效。

(三)历史眼光

历史眼光是指把现象和事物放到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具备观古鉴今的历史眼光。一是要把思政课放在中国长时间段的历史背景下讲授,紧密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用历史、辩证的视野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善于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鼓舞学生、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自觉抵制虚无主义,夯实“四个自信”的信仰根基。三是思政课教师自身需要增强历史自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确的党史观要求教师能够在百年党史的纷繁复杂的资料中准确把握住党史的主体主线、主流品质,能够坚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清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四)创新精神

我们党虽然历经百年,但是依旧风华正茂,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在于能够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是中国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国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建设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内容。近年来,各个高校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思政课实效的新思路、新举措。例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贯通学习,慕课、微课、VR等创新模式大量涌向学生的学习选择范围内,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学习平台竞相出现,集体备课、社会研修实践基地、周末理论大讲堂等拓展方式大胆尝试。总之,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载体、平台、话语和方式方法,才能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