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2-01-01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钢铁企业失业社会保险

张 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70)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而传统的钢铁行业则主要具有大规模、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这既由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又与钢铁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有关。为了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钢铁企业需要正视整个行业的现状。

一、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1.产能过剩

受到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加上钢铁年产量的逐年递增,可预见的是,需求端的收缩与供给端的持续增长,将导致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

2.转型升级问题突出

钢铁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纷纷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例如,转型非钢产业、进行破局性重组,或者钢铁企业间强强联合,通过加强产业集中度的方式,走“合作共赢”之路。另外,钢铁企业除了在技术方面创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外,还对内优化管理,力求增强员工归属感,汇聚员工凝聚力。

3.人才流失严重

整个钢铁行业不景气,使得钢铁企业大量人才外流,尤其是专业紧缺、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及岗位骨干人员外流严重,从而使得岗位人才暂时缺位。优秀人才的流失,无形中削弱了企业的技术优势,动摇了队伍,涣散了人心。

4.节能环保,去产能

因为行业本身存在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钢铁企业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大潮中步履艰难。面对生产环节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钢铁企业急需节能减排,通过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的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的目的。

二、钢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针对劳动者人身所规定的一种强制性保险,目的在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要求,钢铁企业必然要做好社会保险管理的工作,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但在整个行业现状及其问题不断积累的情况下,钢铁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容易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参保不积极

社会保险作为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能够保障困难员工的基本生活。但对钢铁企业而言,参加社会保险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因而一些民营小钢铁企业存在参保不积极的情况。企业不参保属于违法行为,一方面,这种侵害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容易降低员工归属感,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逾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欠缴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给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社会保险非社会化

该问题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也就是社会保险没有完全社会化,而是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员工的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完全由国有企业承担。而对钢铁企业而言,经济形势较好时,员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自然没问题。但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去产能和节能减排等要求和压力时,经济效益可能不复从前,那么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社会保险工作紧跟着也容易出现问题。

3.隐性失业形势严峻

隐性失业主要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所以隐性失业也被称为“亚失业”。在一些钢铁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为节省人工成本,就可能让员工处于隐性失业的状态,即员工仍在工作岗位,但工作量不足,难以通过工作的途径获得正常水平的薪酬待遇。加上失业统计方法的局限性,隐性失业一直没有被纳入失业统计的范畴,导致员工难以获得社会保险的回报,从而打击了员工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甚至开始质疑社会保险的公平性。

4.配套服务不完善

社会保险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除了负责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和办理相关手续外,还涉及后续的配套服务工作。从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配套服务不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员工试用期间,不予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而是从转正后开始缴纳,这显然与《社会保险法》的要求不符,不能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员工信息录入有误,特别是姓名、身份证号,或者信息变更不及时、不准确,以至于影响到后面的退休、报销等业务。

三、加强钢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帮助员工有效预防和分担养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

1.转变工作作风

社会保险虽然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特征,但其与企业其他福利待遇相互补充,共同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应当具有服务的性质。基于这一要求,钢铁企业要转变对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构建企业和谐氛围,转变工作作风的方式,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力求能够有效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员工遇到的难题。例如,在社会保险的宣传方面,钢铁企业可通过官网、内部刊物、宣传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广大员工讲解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并针对员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尽可能地让员工感受到社会保险的益处,以及源于企业的关怀。另外,要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发现员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存在重大疾病、因病致穷、职业病、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钢铁企业除了要帮助员工报销社保费用外,还可以建立帮扶基金,有效帮助员工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让更多的员工意识到社会保险的意义。

2.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

针对负担较重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钢铁企业而言,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社保工作制度,通过降低社保利率的方式实现社保收支平衡,从而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可能还会延迟,其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钢铁企业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除了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还需要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员工的退休事宜。例如,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对于身体状况出现问题的,可提前退休。

3.打造优秀的社保人才队伍

社会保险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人的参与,社保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将直接决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水平。所以,钢铁企业要注重对社保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推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例如,在社保人才的选拔上,除了要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经验外,还要着重考察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可能地选拔具备知识、能力和高道德水平的人员。另外,在落实社会保险岗位的工作人员后,还需要明确该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奖惩标准、绩效考察等,确保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一旦出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负责人,从而提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水平。

4.完善配套服务

鉴于社会保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钢铁企业就需要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切实突出社会保险的服务职能。首先,钢铁企业要实现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实名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激发员工参与社会保险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提高社保人员的责任感,督促其认真负责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妥善看管和发放社保资金,帮助员工有效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最后,钢铁企业可实行年金制,适时根据企业经营情况调整养老保险补充金额,进一步为员工的退休收入提供保障,同时有效避免员工流失的问题。

四、结语

社会保险具有强大的社会收入平衡调控作用,它能够从“人本”的思想出发,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保障低收入员工的合法权益,能够让困难员工真切体会到关怀和温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钢铁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短期经济红利不复存在。为了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除了通过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办法,实现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外,对内还可以通过优化社会保险管理的方式,让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保持一致,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可以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钢铁企业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社会保险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猜你喜欢

钢铁企业失业社会保险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