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2-01-01陈晓明付辰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活动育人

陈晓明 付辰琦 王 君

(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以德育人,也要以技育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2]。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就是专业课程通过深入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3]。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普及频率更高、普及面更广,因而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单纯依靠“思政课程”效果更好。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60%。从学时上看通过实践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应用的重要领域。鉴于目前有关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很少,本文对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探讨。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理念于2004年提出,一直到2014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含义。从字面的角度看,“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组合。“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与安排;“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写或简称[4]。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课程观或者教育观,即在每门课中、每个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增开一门课或者增加一项教学活动。

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和困境

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结论,但仍面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在学生层面上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度、认同度和获得感不高。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层面上看,国内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尽管对于课程思政推进进行了部分的探索,但仍缺乏可操作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从教师层面上看,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不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必要性。有些专业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党建部门、辅导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再加上现行奖励机制与考评制度支持力度不够,使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机不强;

(2)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融合存在难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其侧重以隐蔽、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属于“隐性教育”。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影响,专业课教师还没有适应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引导。此外,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活动相符相承,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专业能力,课程思政不能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活动中发掘思政元素存在难度。专业课教师常年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不熟悉,这就导致了专业课教师无法发掘和提炼专科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各类课程教师往往把与课程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思政元素硬塞进课程教学中,不仅损害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同时也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4]。

(3)在实践教学活动评价体系中缺少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考量。评价体系建设是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一定的教育体系评价活动,但是评价活动不完善,缺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要素。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其评价体系在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就很不完善,更别说在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中融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考量。

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对策

基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和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首先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领导管理制度,从战略层面做好统筹规划,确保课程思政能够有序进行;其次,要建立协同育人制度。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必需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育人体系[6];最后,要建立明显导向的考核制度。课程思政的开展主要靠教师,调动课程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导向明显的考核评价制度。目前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将课程思政的参与和建设列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奖评优、岗位聘任、职务调整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照顾,能够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的开展主要靠教师,同专业课程一样,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政元素,才能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借由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发挥出来。这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识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教师思政元素的汲取既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观察累积,也可通过学校组织培训学习。学校也可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推进会或生活会,让教师清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从交流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实施经验。还要依托教务处、科研处组织系统化、常态化教育理念培训,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

(3)畅通课程思政实施渠道,打造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高职院校要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编制可提供建设标准的和操作规范的建设指南,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学时学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具体要求,为实践教学教师提供参考;其次,注意学生的思想状态,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一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可以及时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生成长中的焦虑与困惑,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交流互动,达到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最后,要利用好网络教育这个新渠道。信息化教学具有实时性、可回溯性、资源丰富、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通过网络和信息化这个渠道开展课程思政丰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多元化,能够对课程思政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 总结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鉴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在高职院校的重要地位,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方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能对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学活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