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情境探究体会古诗词的动与静
2022-01-01中山市阜沙镇罗松小学李海霞
文/ 中山市阜沙镇罗松小学 李海霞
小学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古诗词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对古诗词意境的动静结合写景手法与衬托的关系学生没有学习经验,难以体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探究,才能更好感悟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达到对学生古诗词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图片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堂上呈现一个直观的语言背景,在特定的古诗词教学环节中将图片有效运用,对教学气氛的渲染、课堂节奏的调节、稳定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描写方式时,出示“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松林里”和“泉水在山间流淌”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现在你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感受到了‘皓月当空’”“我感受到了‘寂静’”“我感受到了‘泉水丁冬’”……我再次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诗句中对月光、泉水是一种动态的描写方式还是静态的描写方式?”学生犹豫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有小部分学生说对了答案,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说对答案。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学生对于什么是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没有理解。我向学生对动态和静态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解释,让他们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动,就说它处于静态,如果在动,就说它处于动态。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悬挂空中的明月和山间的涓涓细流在日常中是一种什么状态?”学生再次观察画面并想象:立刻准确判断“明月”是静态场景,“清泉”是动态场景了。通过观察图片这种深入浅出的方法,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具体而实在,让学生体会“动静结合”这种写法使诗句更显活泼生动。
二、创设模仿形式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对文中的人或动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进行效仿,就是“模仿”。根据古诗词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模仿”能让课堂学习氛围活跃,使古诗词中的精练的语言形象化,提高学生探究古诗词动静描写方式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孤寂忧愁的诗。我先让学生注意诗中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停留在江边的客船上,在深秋夜半的时候,却将月、乌鸦、霜、枫树、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事物巧妙地组织起来,让人感到孤深幽静。在此,让学生细细品听诗句中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引导他们模仿这秋夜里的声音。于是,教室里一片片凄厉的乌啼、一阵阵悠长的钟声,打破了教室的安静,让人倍感凄凉。“诗中的景物除了乌啼、钟声,还能听到别的声音吗?”我继续问。“不能听到别的声音了,那是诗人所看见的景物”学生们齐声回答。“你们能告诉老师,听到声音的景物是什么描写方式?”“乌啼、钟声是动态描写,其它的景物是静态描写。”学生通过夜半“乌啼”和“钟声”的模仿体验,瞬间领悟“乌啼”和“钟声”的动态描写衬托出了夜的宁静,体会到了诗人远离故土的孤独之感。古诗中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豁然开朗,水到渠来。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感悟古诗词,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是古诗词鉴赏时所需要有的极大想象空间。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想象,理解古诗词主题思想的深层意蕴,古诗词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自然信手拈来。“风一更,雪一更”是清朝纳兰性德《长相思》下阕的动态描写,大意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让学生理解它的描写方式,感受天气的恶劣,首先得让学生明白“更”的意思。如果教师向学生借助注释疏通理解多音字“更”,对于没有了解过这个字的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应该有听说“三更半夜”这个词语吧?当我们很晚都不睡觉或者半夜起床时,父母亲跟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三更半夜”这个词了。“三更”是指什么呢?利用挂在教室的时钟向学生展示分析。
生:(恍然大悟) 原来表示夜里的计时单位是“更”,古时候人们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师:“风一更,雪一更”,你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
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狂风呼啸、雪花飞舞。
生:空旷的大漠上风起云涌、冰封雪盖。
……
师:你们说的真好,“风一更,雪一更”让老师眼前仿佛浮现了风雪交加的夜晚,狂风肆虐、漫天飞雪,让老师眼前仿佛看到了关外风雪替雪、虐风饕雪的画面,同学们,欣赏视频的同时(播放视频),思考:“风一更,雪一更”是一个怎样的描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