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课文为起点构建课程生活的三个追问
2022-01-01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万新苗
文/ 深圳市龙华区观澜中心学校 万新苗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母语文化的浸润下发展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打开视野,启蒙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发展儿童的心灵”。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即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文本,通过课程生活的建构,让其经由各种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发挥出独特而丰富的母语学习价值,并使经典本身沉淀于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祖父的园子》为例,具体谈谈怎样构建一段以经典文本为起点的多维拓展式课程生活。
一、作为经典,这是一个怎样的文本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作者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中,表达了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课文的语言别具韵味,值得在课堂上涵咏咀嚼。
1.纯真的童年
与学生在第一时间产生共鸣的,是文中呈现的纯真的童年。在祖父的园子里,作者整天跟随祖父玩耍,“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小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祖父对“我”是那么包容和慈爱。“我”在园子里,是那么快活自在,一会儿摘黄瓜吃,一会儿追蜻蜓……读着这样的故事,有多少人不会想起自己童年做过的趣事和身边某个宽容慈爱的长辈呢?
2.独特的语言
“胖乎乎”“圆滚滚”的蜜蜂,“明晃晃”的花草,“毛嘟嘟”的狗尾草,“蓝悠悠”的天空,“一大团一大团”的白云,这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没有精妙绝伦的修饰,作者用上这些看似随意却很贴切的词语,把园子里的景物尽收读者眼底。这里,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瓜果是自由的,虫子也是自由的,这里是昆虫植物自由的天堂,也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留存在心底的美景,正是胸中念念不忘的亲情。这样的温情定格在了作者的童年,封存在这个“祖父的园子”里,让人回味无穷。
3.真挚的情感
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读完后让人沉醉其中,因为它用字里行间的真情拨动了我们最柔软的那根心弦。童年经历的人与事,不管是美好的还是忧伤的,都是一份真挚的留恋,一份纯美的怀想。
因为文本里有如此纯真的童年、独特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所以课堂上就有了用心品读和欣赏的必要,课堂对话就有了源自学生需要的话题。除此之外,文本还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学习空间和路径,为一段有意思的课程生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作为经典,它开启了一段怎样的课程生活
经典文本的价值不仅在于文本本身,它还应承担起更多的职责。对于学习者而言,在学科之外,还有生活、文化、思维和艺术等多维的价值。《祖父的园子》也不例外。
1.一段丰富的阅读和表达生活
《祖父的园子》中祖父对我的包容和慈爱,“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都深深吸引了学生,文字里的童真童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读了,会心领神会,会充满向往,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更多的童年故事——别人的和自己的。在这样的期待中,阅读更多描写童年故事的文章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赵丽宏的《童年笨事》、林清玄的《幸福的开关》等适时引入课堂,早读的时候还可以诵读杨万里的《舟过安仁》《稚子弄冰》、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童年的故事就丰富起来了。
体会童年故事多姿多彩的同时,思考、发现不同文本是怎样将童年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领悟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例如林清玄在《幸福的开关》中写自己终于如愿以偿喝到汽水的那一刻:“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茅房地板上,等待着呕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嗝——汽水的气从口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然后朝圣一般打开茅房的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几句话将作者当时的满足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可以通过思考、批注、交流等学习活动细心品味,欣赏语言文字的运用,习得具体的表达方法。
读过这些描写童年故事的文本和诗歌,学生心中自己的故事就蠢蠢欲动了,写作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时,他们几乎迫不及待了,很快,他们笔下流淌出了一件又一件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
经由一篇经典文本,带来这样一段丰富的阅读和表达生活,将会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经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又能给学生的精神成长带来丰厚的滋养。
2.一次整本书阅读和交流活动
从《祖父的园子》到《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因为萧红的文中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所以,孩子们就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呼兰河传》,读到了东北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读到了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娘娘庙会、野台子戏,读到了遭人讥笑的王大姊、可怜的团圆媳妇、自食其力的磨倌冯歪嘴子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看到了呼兰河小城各种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尤其是,他们小小的心灵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快乐和忧伤着,为呼兰河小镇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读完书,再来举办一次《呼兰河传》的阅读交流会。孩子们得以进一步走进作家萧红,进一步走进《呼兰河传》。课堂中可以通过“读描写猜人物”的游戏形式,让孩子们熟悉书中人物;可以谈谈对跳大神的体会;还可以聊聊书中人物,比如哪个人物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借此聊一聊小团圆媳妇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最后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她真的很快乐吗?另外,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也是值得细心品味的,可以交流书中精彩的语段,感受萧红语言运用上的别具一格。
通过读整本书,孩子们自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他们和萧红一起去经历和感悟与童年相遇的这些人和事。通过阅读交流,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碰撞在一起,他们对书本的理解和思考会更深入,收获也就更多更厚了。
3.一些情感相通的歌曲欣赏
《祖父的园子》中,萧红的语言很有特点。比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节奏活泼明快,自由亲切,天真烂漫。
想起了歌曲《童年》,一样欢快的节奏,一样怀念的情感。所以,把它带进课堂,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体会、比较。再联系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村居》《牧童》,进一步发现,相通的情感,一样的节奏。歌声响起时,那种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就会浮现在眼前。艺术都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不同的艺术在情感表达上有着相通的密码。当孩子们发现这一点时,学习就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挑战性了。
三、作为经典,它还有哪些开发路径
从《祖父的园子》出发,建构一段丰富的课程生活,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引导孩子们一起研究不同年代里人们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观看电影《伊万的童年》,了解战争时期儿童的特殊生活;了解萧红更多的资料,阅读她更多的作品;搜集儿童诗歌,让孩子们尝试编写现代诗歌……
用怎样的态度、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一个文本,决定着教师将引领学生经历怎样的课堂学习生活。只看到文本表面的内容和形式,只能带来枯燥乏味的课堂。经典文本的解读,除了向内的发现和挖掘,还应该有向外的关联和融合。诗歌、音乐、电影、美术等,学生可以在多元选择的、丰富的课程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多维的拓展,顺应了学生言语生命和精神成长,开放视野和思维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对于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人文学科,离不开开放的视野,多维的视角,拓展的视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陪伴孩子们一起经历这样丰富的学习历程,孩子们视野的拓展,情感的丰富,思维的发展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