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动因及对策

2022-01-01张加鑫

科学咨询 2021年41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课堂

张加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基本概念

(一)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理解

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是否被判定为问题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行为造成的后果、行为产生的动因、行为持续的时间[1]。从行为后果来看,就是学生的行为是否违反课堂行为准则、是否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是否打乱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否影响自身以及他人知识学习等。从行为动因来看,就是学生做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所产生的结果是否会对课堂、自身、同学、教师造成影响。从行为持续时间来看,如果学生做出的行为影响自身、他人及教师的时间持续过长,那都可以被视为问题行为。但如果是短时间内出现的走神则可以视为正常现象。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关于“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定义。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对“问题行为”是这样定义的:“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2]。而教育者刘晓明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行为,或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行为“[3]。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学者认为问题行为是指违背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并且无法与他人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无法参与学习的行为。

通过以上研究者们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行为发生的场所是多样的,主要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而本问文所要研究的“课堂问题行为”则将场所限定在了课堂上。关于“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的学者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总之,我们可以了解到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但本文研究的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其次,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范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最后,课堂问题行为与正常的课堂行为相对,它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会对教师、学生自身、他人造成干扰,这种行为常常表现为违反课堂行为准则,打破正常的课堂秩序、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影响良好品德形成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归因

(一)学生方面

1.性别因素

性别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课堂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大多数为男生,男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外向性行为,如随意讲话、随意走动、看课外书、接话、搞小动作。女生的问题行为则多表现为内向性行为,其行为不易被察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溜号、发呆、做其他事情、回避教师提问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女生和男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均有差异。心理方面女生相比之下更为成熟、敏感,更容易接收到教师对其的暗示,在课堂上更加收敛。在生理方面男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比较强,精力比较旺盛,好奇心强。此外在性格方面男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做事冒失、马虎大意。

2.认知失衡

在一个班级内,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上课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比较自信。二是成绩一般或比较低下的学生,他们的反应速度比较慢,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较沉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积极主动地回答,害怕出错,缺乏自信。这两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优秀生因为教师所讲的知识自己已经理解,就会对教师的讲授置之不理或抢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后进生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步伐不一致,所以他们常常会感到自卑、不安、焦虑,出现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长此下去,就会出现厌学、逃学等问题行为。

3.疾病困扰

疾病是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遗传或后天因素在生理上出现障碍,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迥异于其他学生。

4.人格因素

儿童人格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有研究者使用层次聚类法指定四个特定变量将儿童的人格类型聚为4类,分别为:矛盾型、认可型、拒绝型、中间型[4]。矛盾型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强,在课堂上能够遵守课堂秩序与行为准则。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较差、群体交往能力较弱,有时可能会处于孤立的状态。认可型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具有很强的坚持性,一堂课下来他们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这种类型的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极低,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类型。拒绝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弱,常常会落后于教师的教学进度,出现退缩行为,有时还会因一点小事而焦虑、担忧。中间型的学生其自控能力、情绪的敏感性、与同伴的交往能力等都处于中等水平,其发生问题行为的概率介于中间数值。

5.需求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因为某一方面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出现问题行为。如安全需要,在小学课堂上有少数教师会采用体罚的手段,对学生的身体进行攻击、人格进行侮辱。学生面对教师不敢直视,在课堂上极其沉默,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会也会说会。另外有些学生害怕被教师随机提问,也会出现恐惧、不安、焦虑的表现。归属与爱的需要,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只看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使同学之间缺少合作交流意识,长此下去,会在班级形成一种缺少情感的班级氛围。

(二)教师方面

1.课堂管理存在漏洞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有许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只追求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进步与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关注到学生是否掌握了其所教知识,是否达到了其最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等问题。而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不管不问,课堂管理存在漏洞。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听课效果减弱、教师教学无力等问题也会随之而发生。

2.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有些教师由于学历水平较低、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机械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很难被教师所讲的内容吸引,学习的热情也很难被激发出来,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3.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许多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只发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只是给予口头警告,这就会给学生留下任课教师管理松弛的印象,从而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会出现不服管的现象。另外课堂交流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按自己的步调走,一味提出无效问答,忽视学生所说的,就会出现学生盲目地跟从教师、教师“独裁”的现象。

(三)环境方面

1.课堂环境

一般来讲如果教室内的温度过低,教室环境色彩布置的过于艳丽,课桌的数量过多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从隐性方面来看,课堂环境包括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课堂气氛如果过于压抑,学生的表现就会越来越低沉,教师的讲课动力也会被削弱。

2.家庭环境

如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常表现为四种:一是家长过于专制,对儿童全方面掌控,拒绝儿童提出的请求,常采用严惩的教育手段。二是家长过于冷漠,儿童缺少父母对其的关怀。这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性格都极易冲动、情感控制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攻击性行为增多。三是家长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每天都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儿童的选择,信任儿童,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与父母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四是家长过于溺爱,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自私、脾气暴躁、胡闹任性。

3.社会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出现在了小学生的视野中。儿童通过它们可以获取大量的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在大众媒体上有时也会出现大量低俗无趣的内容,这就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需要的满足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生理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需要,一般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现如今,仍有少数困难家庭存在,而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资助奖励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另外,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习环境的改善,学校可以更新教室内的相关配套设施、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学习环境。当生理需要被满足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在学生初进入班级时,教师需要制定有关的班级规则,促进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增强安全感[5]。

2.归属与爱需要的满足

在班级内,教师是学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桥梁,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传授交流的技巧,引导学生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在班级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提出来的想法和看法,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运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尝试挑战,产生求知的需要。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奋斗,养成强大的自控能力。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指出,在学习动机方面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6],其中后两种为小学阶段儿童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附属内驱力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因,产生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内化为学习需要。在认知内驱力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收获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课堂管理

首先,教师要更新课程管理的观念,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地位,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课堂纪律的维护不是靠教师的威严,也不是靠严厉的惩罚手段,而是靠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努力。其次,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要做到及时防控、适时处理,在处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切忌可盲目处理。最后,教师要建立明确的课堂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行为准则的制定应由师生共同商讨决定,关于行为准则的表述也要简洁、易懂,切忌使用过多的命令口吻,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准则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还可以进行榜样强化贯彻准则的实施。

(四)家校联合

首先教师要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明确家校双方的角色定位。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多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如思想品德、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帮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工作中的任务,教师要记住家长不是“编外教师”,教师的任务绝不能由家长来代劳。最后,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原有的家长会、网络交流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四、结束语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需要引起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解决“课堂问题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家长积极地配合和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只有三方共同长期坚持努力,才能让祖国的花朵们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