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专业课“四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1-01李跞
李 跞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1 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刘天华先生改革国乐后,民族器乐的教学逐渐由民间化走向学院化,各大音乐院校立足民族根本,结合西方音乐体系的训练方法,以一位老师面对一位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并辅以西方音乐体系的理论知识学习。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水平、音乐素养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能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比较细致地把握技法的掌握和乐曲的处理。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口传心授,学生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但这样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学形式单一,教育成本过大,课堂活跃度不高等问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自主思考与自由发展,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能力,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这样往往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无法对音乐提出创新和发展,也会缺少艺术个性。学生在课下的学习练习也是以独自练习的形式为主,缺少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探讨研究,所以经常形成“模具化”的教学成果。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很多院校做出尝试,通过小组课、公开课、讲座课堂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但收获效果一般。其原因可归类为以下两点:
(1)小组课形式授课,2-10人左右授课,与一对一的课程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但如果授课形式和内容不变,单位课时内的教学效率会打折扣,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不够,所以并没有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2)公开课、讲座形式的课堂,可以做到大班教学,十几甚至几十人同时学习,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节约成本。但由于每个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统一标准和方法训练,对个人的专业水平提升并不明显。
所以,如何在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中提出新的变化,如何在保留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上课优良传统的同时,更好的激发和利用现存的教育资源成为了每一个专业课老师共同面对的课题。
2 改革理念思路与特色创新
为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活跃度和趣味性,提升学生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提出“人人亦为师”琵琶专业课改革方案。在保留一对一口传心授专业课的同时,增加开设小组课程。借鉴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小组课将通过基础训练提升课、音乐鉴赏课、交流讨论课、展示与互评课四种形式开展。让若干位(2-10)同学集中上课,在课堂中相互点评、指正、讨论、交流、竞争。提升专业技法,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修养。开设同学相互评分的机制,让同学们既是演奏者又是点评者,通过角色的切换,从主观到客观,从演奏到打分,从而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握,同时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也为日后的工作和就业做好准备。
此次教改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一对一的上课模式到一对多的小组课上课模式;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提出对乐曲的理解和演奏中问题的观点并佐以艺术审美的表达,开发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和老师一起进行基本技术的定时定量训练,在共同“比赛”中,模糊师生的角色概念,做到适度的角色反转;定期组织音乐展示与互评,让同学相互打分评论,从中发现各自的问题与不足,并借鉴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和艺术品位;通过对演奏家演奏的分析与研究,从个人角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审美,通过小组多个人的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将更多更好的演奏习惯借鉴到自身的演奏中。
3 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3.1 教学场地和课时安排
在日常的教学中,增设专业小组课。由一对一形式的专业课教学改为一对多形式的专业小组课教学,教学场地在琴房或小型排练厅即可。
3.2 教学形式安排
小组课将通过四种形式的课程开展:基础训练提升课、音乐鉴赏课、交流讨论课、展示与互评课。授课人数在2~10人左右。
(1)基础训练课:老师带学生一起,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巩固和提高对琵琶基本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先教授标准的技法手型,并作出示范,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按照左右手交替的方式,定时定量地完成基本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相互有直观的比较,起到相互监督和竞争效果。从速度、力度、左右手的配合等方面加强各个技法的规范和掌握。
(2)音乐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赏析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并各抒己见,加以点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演奏家不局限于本专业,通过吸取不同演奏家的优点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修养,并汲取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演奏中去。
(3)交流讨论课:大家对同一首作品乐曲片段抒发各自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演奏展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乐曲的理解不用相同,可以从多个方面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整堂课以开放式的讨论形式展开,要求在一堂课结束时得出一个或多个大家公认的合理地处理方式,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开放性思维和想象力。
(4)展示与互评课:定期组织互评,课堂上,先由学生依次轮流阐述自己对所演奏乐曲风格、背景的理解与感悟,然后轮流进行演奏展示。一名学生演奏时,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观看,进行打分与点评,并指出演奏者的优缺点。让学生从主观演奏的角度和客观点评打分的角度,全方位的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在提高演奏水平的同时增加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学生通过对他人演奏的点评,可以吸取借鉴他人演奏中的优点,同时也会意识到自身演奏中的问题,从而更加完善自身的演奏。通过将自己的点评和老师的点评做对比,不断提高自身对他人演奏的鉴赏能力;通过演奏完成后的讨论与交流,吸取大家评价中值得改正和提高的地方。通过这样不断切换演奏者、点评者,学生、老师的身份,在讨论和交流中,同学们更好的掌握了一个成熟的演奏者应该更好的演奏,也会对演奏和点评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效率从而得到了提升。
4 实际运用
受疫情的影响我校开展了网络授课,通过互联网技术,师生们得以即时连线,大大方便了课程的开展。但随着课程的进行,网络课堂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网络延迟导致画面、声音不同步,手机屏幕太小导致细节无法注意等。通过交流和思考,我探索了视频上课配合课堂总结回顾、每日基本功打卡、线上汇报音乐会相结合的四维一体教学模式来丰富课程内容。
4.1 线上视频教学的侧重点调整
在进行“一对一”线上视频专业课授课时,由于通过网络延迟,会带来音色失真、音画不同步等情况。这些因素对于音色判断相对会比较不便,所以在视频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音乐表达、肢体动作以及基本功在乐曲中的运用等方面。
所以课堂上,往往以基本功的手型规范开始调整,再结合相应的练习曲、乐曲片段进行巩固,最后进行乐曲的教学。在演奏中,更加注重学生左右手技法的规范性,技术和音乐结合的合理性等方面,强调在演奏中熟练运用规范的技术手段,并关注合理的音乐表达和肢体动作。
4.2 课后归纳与总结
课后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视频上课的细节不比面对面授课清晰,所以课后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回顾更显重要。
我在每节专业课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用文字的形式,按照一定逻辑条理和规范,对上课内容及时做好总结。乐曲中的处理就直接记录在乐谱上,并坚持唱谱来加深印象。这既是对上课内容的梳理和巩固,也是对有条理、有逻辑地学习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接下来一周中练琴、学习的提纲和指导。将课堂中零散知识点整理成有条理的知识点,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成果了。
4.3 每日基本功打卡
在琵琶演奏的教学中,基本功是一切的根本,因此学生们每日的基本功训练是必要的。虽然目前由于疫情的原因,无法进行面对面授课,但对于基本功的要求不能松懈。对于基本功,我要求学生们每日按时、按量的进行,在练习乐曲之前,一定要进行基本功和配套练习曲的训练。在弹跳、轮指等基础技法的训练中,我要求学生合理地运用节拍器和调音器,由慢渐快、由浅入深地不断积累,对节奏、音准严格要求,培养出良好的音乐素质。最后每人每天坚持在微信群里打卡,通过这种形式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4.4 线上汇报音乐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效率和演奏自信。我们于4月17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汇报音乐会。学生们按年级依次将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汇报总结,其他同学除了观看之外还要记录演奏人员的优缺点并打分,大家对这一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音乐会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开展了第二部分的互评环节。每位同学都针对演奏人员发表了自身的观点和建议,听到大家公正的评价后,同学们都表示深有感触。最终,我们将分数统计并核算平均分后公布,作为阶段性的成果展示,但其实分数已经不重要了,在线上音乐会中汇报、打分、总结、互评的过程让大家收获了平时教学中无法得到的内容。同学们在正确认识到自身演奏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这是我对线上汇报音乐会最好的理解和欣慰。
5 总结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不能面对面、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但四维一体的网络教学模式已经初显成效,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也是对新型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一学年的小组课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基础技法的掌握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和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对音乐的审美感悟,同时提高了自身素养,积累了舞台经验,能够更加成熟地驾驭舞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