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地区推拿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2022-01-01李晶磊赵峻嘹谢丹丹沈潜付国兵李拓赵思雨
李晶磊 赵峻嘹 谢丹丹 沈潜 付国兵 李拓 赵思雨
随着历史发展,推拿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燕京地区作为我国的首善之都,长期以来不断出现一批又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推拿名家,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推拿流派。但目前对各推拿流派缺乏系统性整理。笔者通过对从清末起记录较为完整的各大流派进行梳理,得到的燕京地区主要流派类别如下:宫廷推拿流派、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卢英华脏腑推拿流派、葛氏捏筋拍打流派、按动流派。本文旨在对各流派的传承谱系、流派特色、传承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填补推拿学发展传承方面文字资料的缺失,为推拿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1 燕京地区推拿流派的概念界定
1.1 燕京地区的概念及范围
北京古称“燕京”,“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在燕封召公。现今“燕京”一般指代北京行政区。燕京之地,乃六朝古都,是中国历史近一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色。燕京地区各类医学流派缤彩纷呈,无数中医前辈为提高医术、切磋交流慕名而来,历代御医也在网络全国人才,不断培养医家[1]。各种中医流派及思想不断碰撞、发展,铸就了燕京地区中医发展的独特氛围。
1.2 流派的概念及特点
《中文大辞典》[2]载:“水之支流曰流派。今谓一种学术因从众传授互相歧异而各成派别者,亦曰流派。”推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的临床诊疗技术,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流派强调观点的鲜明和独特。流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点[3]:(1)独特性:独特性是一个流派的本质,流派应具备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是流派赖以生存的根基。(2)群体性:每个流派都是几代人、是一种学术共同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群人中包括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包括流派的追随者、实践者。(3)实践性:流派提倡的学术思想及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实际成效。
1.3 推拿流派形成三要素
根据中医学术流派的定义及特点,结合推拿学科的具体特征,形成推拿流派需主要符合以下三个要素[3]:第一,以鲜明特色的核心学术思想为中心;第二,要有体现本流派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及推拿学术界公认的代表性人物;第三,要有明确的流派传承脉络。
2 燕京推拿流派传承情况与流派特色
2.1 宫廷推拿流派
2.1.1 传承脉络 宫廷推拿流派可溯源至清朝宫廷内务府上驷院特设的绰班处。绰班处专门负责宫廷内各类跌打损伤医治,汇集蒙医正骨和传统中医正骨推拿医家,为清宫中独立于太医院的正骨推拿科。绰班御医绰尔济是清宫正骨流派的开山之祖[4],宫廷推拿流派创始人臧福科师从清宫正骨第五代传人刘寿山,宫廷推拿流派正是将清宫正骨流派中的筋伤部分加以挖掘、整理、补充、提高发展而来。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东直门推拿科成立,臧福科任科室主任,结合振腹疗法及理筋思想,宫廷推拿流派正式形成。宫廷推拿流派传人众多,自臧福科先生起,其弟子付国兵、刘长信、刘焰刚及其再传弟子如国生、沈潜、戴晓晖等人对宫廷推拿流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2 学术思想及成果 宫廷推拿流派的核心学术思想主要概括为以下内容:(1)筋喜柔不喜刚,心神相守:在“伤科”八法的基础上提炼“轻、柔、透、巧”四字真诀,提出“筋以柔韧为常”;认为心法优于手法,强调医者应神机相守,心手合一,达到“心明手巧”的状态;(2)四诊合参重触诊,手摸心会偕影像;(3)诊治合一重气血,病证结合显整体;(4)治疗中强调手法与药物并重,推拿与练功结合。特色手法有接骨八法、上骱八法、治筋八法、振腹推拿等,流派代表专著有《大成推拿术》《振腹疗法》等[5-7]。
2.2 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
2.2.1 传承脉络 1916年曹锡珍师从前清御医孙仲选学习推拿手法, “曹氏经穴按摩”正是曹锡珍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其60多年临证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的以经穴按摩为代表的经穴按摩体系。教学中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倡导启发,其学术思想得到弟子庞承泽的传承发展。
2.2.2 学术思想及成果 “曹氏经穴按摩”将经络学说做为理论指导,总结前人古代按摩八法、治筋八法、整形八法、运动八法等经验,在此基础上,融入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八纲等辨证方法,并结合临床内外科某种疾病所出现的一些有规律的症候群,按望、闻、问、切、点压经穴(摸)五诊手段,对症状进行归类分析,针对性地进行推拿治疗。在治疗上,遵从三大法则:泻法、补法、和法,强调“治疗以治经为主,宁失穴而勿失经”,治病常循“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其特色手法分内外科基础手法和古代按摩八法,后者分阳型刚术即推荡、疏散、舒畅、叩击四法与阴型柔术即贯通、补气、揉捏、和络四法[8]。流派代表专著为《外伤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防治按摩》等书。
2.3 卢英华脏腑推拿流派
2.3.1 传承脉络 卢英华于1931年拜宏衍寺乐禅方丈为师,学习气功及按摩术,后担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推拿科主任,曾先后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等多处讲课。授课过程中,卢英华将其学术思想及特色手法结合临床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于学员。崔述生师从卢英华,将卢英华指针法不断发展融合,形成特色“指针点穴按摩法”,并带领弟子不断探索,为流派学术思想及手法的整理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2.3.2 学术思想及成果 卢英华注重四诊八纲辨证及经络学说,在治疗消化道溃疡这类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强调:有病必有邪,虽然本病多属虚证,也不能不泻其邪。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不泻不补不能治其病。指针法为该流派最常用的手法,指针法有补、泻、轻、重、缓、急之分。临床常以指针法为主,以按压法、揉捻法、振颤法、捏法、掐法、摩法等作为辅助手法治疗内科疾病。崔述生在继承卢英华先生指针法“循经络、推穴位”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以“点按”为基础,“点颤”结合为特点的“指针点穴按摩法”,并提出“拨筋疗法”。流派代表著作有《按摩疗法》《名老中医崔述生推拿手法图谱》等。
2.4 葛氏捏筋拍打流派
2.4.1 传承脉络 葛氏捏筋拍打流派的创始人葛献宝通过系统总结自家祖传的正骨方法,在拳术的基础上,结合家族行医的经验,汲取《易筋经》中精义,钻研出一套捏筋拍打理论和手法——“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是一种由我国古代“导引按跷”之术和武术家“点穴法”相结合与演进的独特疗法。葛氏捏筋拍打流派经葛占鳌、葛长海、葛凤麟三代人不断完善,现已传至第五代传人葛少侠。
2.4.2 学术思想及成果 “葛氏捏筋拍打流派”学术思想核心在于,葛氏认为筋是联结人身体使之灵动的关键。葛氏捏筋疗法汲取《易筋经》经义,通过捏筋拍打疗法,使经络畅通,经筋舒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强壮自身气血,增强局部循环,加快疾病恢复。在治疗时所用的“脉位”是血管丛或神经走行之处,以点、线、面三种不同的形式呈现,以找到有明显酸麻胀痛感为准,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部位[9-10]。其特色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以易筋洗髓功为基础,配合强身功法,使用捏筋二十六手法,主要以手指捏揉,弹拨经脉筋腱(神经、血管、肌腱等)。葛氏捏筋拍打流派出版了《中国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等专著,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 冯氏捏脊流派
2.5.1 传承脉络 冯氏医家清初落户北京,家风善厚,虽握医技,但不以此谋生,乐善好施,把对疾苦患儿的“释缚脱苦”作为己任。到冯泉福已历经4代,具有150多年的历史,跟随冯泉福学习的有佘继林、王俊武、吴栋、翟士翠、马殿忠等人。
2.5.2 学术思想与成果 冯氏捏脊疗法主要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小儿全身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人体腹为阴、背为阳,而脊又位于背部中央,督脉因其循脊而过,督脉的特定循环路线决定了它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督脉循行路线的起始部与阴经任脉相连,自下而上,贯通脊背,络肾通脑,再加上人体经络本身罗网维络、无处不至的特点,使督脉可以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该流派代表专著为《冯氏捏积疗法》。
2.6 按动流派
2.6.1 传承脉络 按动推拿流派创始初期的代表医家张震,于1955年参加中央内务部组织的退伍伤残军人“盲人按摩训练班”,并在1958年北京按摩医院正式成立时作为推拿学科的带头人[11]。他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求教于卢英华、曹锡珍等多位名家,创立按动推拿流派。第二代传承人以丛林盛、王友仁、师瑞华、洪学滨、杨金斗和赵润琛为代表。通过医院“师带徒”模式,现培养的按动疗法继承人已达70余人[12]。
2.6.2 学术思想及成果 按动推拿流派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融合康复、生物力学理论,发挥盲人手法灵敏、重视触诊的特色,强调动静结合、医患互动、医患协调。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同病异治,一症多法;骨正筋舒,筋骨并重;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结合;手法结合取穴,重在特定穴。治疗时谨遵治病求本,标本并重;扶正祛邪,平补平泻;调整阴阳,开合有度;三因制宜,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特色手法包括按动结合手法、呼吸按动法、踩跷按动法、器械按动法等七十余种特色手法,以及伤科、内妇儿科等43种疾病的特色治疗方法。目前出版《按动推拿流派》《中医推拿按动疗法》《按动疗法精义与医案》等多部专著。
3 燕京推拿流派传承特色
3.1 人文底蕴
与传统的学院教育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不同,各流派都十分注重对传承者中医素质的培养,这与流派传承数代人所积累下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3.1.1 灵活多变的中医思维 现代疾病层出不穷,有些疾病在之前的书本中从未提及,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树立中医思维,更要灵活运用中医思维,面对现代层数不穷的新疾病时抓住治疗要点,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3.1.2 出类拔萃的手法功力 医术是检验一位传承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手法的正确选择和规范操作直接影响推拿的临床疗效。宫廷推拿流派认为,推拿传承者应注重手法力量和运用技巧,即诊疗“功力”;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是将我国古代“导引按跷”之术和武术家的 “点穴法”相结合,传承人多自幼随父辈学习,重视基础手法与功法的锻炼。传承人要具备出类拔萃的手法功力,根据辨病、辨证的原则充分了解病情,从而选择相适宜的手法,才能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3.2 传承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各流派在传承流派精华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并结合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式促进流派的发展。
3.2.1 丰富多样的传承传播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各流派的传承模式越来越丰富,并向数字化、成果化、标准化、临床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医家摒弃门户之见,将流派的特色手法、思想以电子图书图册、纪录片等形式长久保存记录,并通过新媒体进行科普宣传;通过制作各种推拿设备、手法模拟仪等专利形式对手法进行一定的推广;着手研究特色手法的标准化,矫正描述混乱的内容,克服文字难以理解、手法易学难精的难题。
3.2.2 持之以恒的理论创新 医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流派的传承在于不断创新。师父传道受业,徒弟具备熟练的技术素养方可吸纳接受,灵活应用,以创新促进流派发展。各个流派代表人均在继承前辈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宫廷推拿流派代表传人臧福科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松振法,其弟子付国兵不断完善松振法形成了振腹疗法;崔述生在继承指针法的同时创新出以“点按”为基础,“点颤”结合为特点的“指针点穴按摩法”,并提出“拨筋疗法”;冯泉福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科研实验证明了该法可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并使血清胃泌素恢复正常,其弟子佘继林认为冯氏捏脊疗法是一种全息疗法,并将华佗夹脊穴的功效原理融入进来,从理论上丰富了此疗法,使冯氏捏脊疗法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3.3 地域特色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文皆有不同。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金融中心,以其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繁荣的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推动着燕京地区推拿流派的发展。
3.3.1 中西汇通,相互融合 在辛亥革命之后,西方医学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北洋政府支持“废止中医,全盘西化”。北京作为当时政府统治的中心,成为事件的焦点,全国中医界人士进京请愿,抗议政府取缔中医药,这次活动也促使全国中医界人士交流,消除中医各流派向来的门户之见,促进中医在民间的发展。期间部分中医倡导中西医结合,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中西融合,守正出奇。推拿学作为中医学中实践性极强的二级学科,在这场西学东渐的风暴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此期间的流派传承医家多融汇各家所长,结合西医诊疗思维,丰富流派内涵。
3.3.2 各家争鸣,百花齐放 燕京地区长期吸引各地医家前往切磋交流,不少医家在此扎根立足,称得上推拿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地区。在燕京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下,推拿流派传承根据传承模式及传承人的身份特征划分为御医派、师承派、学院派。各流派相互争鸣,同时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推拿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4 燕京地区推拿流派传承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4.1 传承中的问题分析
此外,目前各流派均借助院系平台发展,并未发现单独以师承为传承模式的流派,一些流派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断代风险,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4.1.1 师承模式的弊端 院系派借助医院、学校的发展平台、教育模式,将流派特色传承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使流派特色受到更多人关注和学习。师承制虽可以使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流派的核心思想和特色技术,但其弊端在于传授和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师徒之间的临床经验亦有差异,缺乏统一标准;此外,一些医家受“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传男不传女”等守旧思想影响,在传授知识时将一些核心知识、方法、方药秘而不宣,导致在传承过程中许多名家宝贵的经验传承不准确或丢失,也容易使流派走向消亡。
4.1.2 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推拿相比其他行业收益较低,变现能力不足,群众普遍缺乏对推拿的正确认识,对推拿的劳动价值缺乏一定的认同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并不愿意花长时间学习推拿技法,使得推拿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推拿流派的传承发展。
4.1.3 缺乏创新,忽视宣传 一个流派的创立及发展离不开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更离不开一代代传承者结合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含蓄内敛,然而在信息化时代,及时、积极、正面地宣传报道会产生“宣传蝴蝶效应”,成为流派传承发展强大的助推器。然而不少流派缺乏对自身学术的创新,忽视宣传的重要性,严重限制了自身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推拿流派的传承,今后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流派手法、珍贵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相关档案和数据库;重视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流派传承方面的作用,完善中医推拿人才培养体系,并开展多层次培训以传承特色技法,丰富学术内涵;继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流派将自己的流派特色引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与此同时,正确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流派影响力。
5 小结
从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在地域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岐黄之道越千载而成百家,流派在一定程度上为医学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方向。历代流派代表人物在中医学的土壤中不断突破,完善既有理论,结合实践发展真知,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推拿流派的传承是“流动”的,这种流动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代代接力,还在于其核心学术思想结合时代的应用广泛性以及理论技术的推陈出新。流派的传承关键在人,各家各派传承人自发组织,积极开展传承创新工作,才能确保传承的完整、精确、进步,同时借助中医药发展大势,才能不断把推拿流派发展乃至中医药事业传承与振兴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