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思维运用乌梅丸治疗儿科疾病验案三则
2022-01-01张晶晶李冠霆陈倩王瀚东赖嘉纬白雪崔霞
张晶晶 李冠霆 陈倩 王瀚东 赖嘉纬 白雪 崔霞
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中医学探究、认识人体生命的重要工具,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从最初的物象,再到意象,再到蕴含哲理的卦象,这些物象和现象在人们脑海中进行加工、整合、提炼,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进行概括和总结,按照主体的目的重新被提炼出来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以达到“立象尽意”。老子继承并发展了《周易》中的象思维,《道德经》二十一章提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揭示了万物皆从无到有,由无形之道生阴阳二象。
随着不断发展延伸,通过象思维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先人们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及气血津液等多种理论,丰富完善了中医学的发展。乌梅丸作为《伤寒论》厥阴病篇首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基于象思维角度重新审视乌梅丸,创造性运用乌梅丸之“蛔象”辨病,即时动时静,动时既可上冲,亦可横逆,发作须臾后可止,一旦受到各种刺激又可伺机而动。发作时病者烦,发作止病者静[4]。从乌梅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三则儿童常见病证入手,取象比类,异病同治,以飨同道。
1 咳嗽变异性哮喘案
患儿,女,4岁。2021年1月4日初诊,以“反复咳嗽1月半余”为主诉就诊。患者1月半余前外感后出现咳嗽,外院就诊口服感冒药(具体不详)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就诊于某专科行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回报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氯雷他定口服后症状稍有减轻。现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刻下症: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晨起、凌晨发作明显,咽痒,鼻塞、流涕,无痰,无喷嚏,纳可,眠安,大便偏干,2日一行。查体:神清,精神可,咽稍红,双扁无肿大,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薄白。中医诊断:风咳;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治以安蛔止咳,方药以乌梅丸加减,具体药物如下:乌梅12 g、干姜2 g、花椒2 g、当归5 g、黄柏3 g、黄连2 g、太子参8 g、旋覆花包煎10 g、钩藤8 g、枳壳6 g、川贝3 g、炒蒺藜5 g、蝉蜕6 g、防风6 g、天花粉6 g,10剂,水煎服,日二服。
2021年1月14日二诊,药后咳嗽频次较前明显减少。上方去旋覆花,加桔梗,再服10剂。
2021年1月24日三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舌淡红,苔薄白。上方去天花粉,加赤芍6 g、杏仁8 g,继服7剂。
随访3月未再服用抗过敏西药,咳嗽症状明显减少,咽痒未作。
按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常见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内有脏腑失和,外有邪气侵袭,宿根是“伏痰”,病理产物是“瘀血”,具有体质易感性,常因各种诱因导致反复迁延难愈。治疗多从调理脏腑,分期、分证辨治为主。此案患儿反复咳嗽1月半余,病程迁延。病始于外感,咳嗽、咽痒,流涕,舌红苔薄白,按常规辨证当属风热犯肺,肺失宣降,引发咳症。但细究之下,患儿咳嗽已1月半余,口服感冒药未见明显好转,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样,晨起、凌晨明显,大便偏干,似与风热犯肺相矛盾,又与常规咳证相异。仔细考虑后认为应从象思维角度出发,辨治此病为宜。患儿现主症是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样,酷似《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于乌梅丸的描述,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须臾复止”,类似腹中有虫上扰于胸膈之中,而晨起、凌晨明显,与“厥阴,两阴交尽也。阴尽阳生,由阴出阳,子时为一阳来复之时,厥阴欲解则为丑至卯上(凌晨1时至7时)”相合。故以安蛔止咳为法,予乌梅丸加减:乌梅丸安蛔止痉止咳,加旋覆花、枳壳、川贝降气止咳;钩藤、蝉蜕、炒蒺藜、防风脱敏止咳;天花粉清热润肺生津止咳。故二诊咳嗽频次较前明显减少。上方去旋覆花,加桔梗宣肺宽胸理气。肺为娇脏,易伤难愈,且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至三诊加杏仁润肺补气,赤芍活血化瘀。后随访3月未再服用抗过敏西药,咳嗽症状明显减少,咽痒未作。
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案
患儿,男,6岁。2020年12月19日初诊。以“发现注意力不集中1年”为主诉就诊。患者平素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及家长诉上课难以静坐,多动不宁。指正后可以控制片刻,稍后动作反复。严重时可有肢体冲突。素性情急躁,难以有效完成规定学习任务,做事拖拉,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宁,难以与医生安静沟通,难以静坐,突然起身,不时张望,纳差,夜寐不安,大便稀,不成型,每天2~3次,精神一般,咽扁无肿大,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薄白,略腻。中医诊断:儿童多动症,辨证:上热下寒证;西医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以安蛔潜降,清上温下为法。方药以乌梅丸加减,具体药物如下:乌梅10 g、佩兰8 g、干姜3 g、花椒3 g、黄连3 g、黄柏6 g、当归6 g、桂枝5 g、太子参8 g、陈皮5 g、生龙骨15 g、石菖蒲6 g、制远志6 g、炒鸡内金10 g、六神曲10 g、醋龟甲10 g,14剂,水煎服,日二服。同时配合外治调神推拿疗法,调神推拿穴位组成及手法:揉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头维、太阳、印堂、风池、头部颞侧扫散。200次/穴,每日一次。
2021年1月2日二诊,药后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改善,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拖拉。饮食明显改善,睡眠较前安稳,二便尚可。舌红,苔薄白。上方加佛手、桑葚、酒女贞子、柴胡、熟地黄,桂枝改肉桂,去鸡内金、佩兰、干姜、花椒,再服14剂。
2021年1月16日三诊,药后注意力不能集中改善明显,纳眠可,偶有疲乏。上方加砂仁、胆南星、山药、炒苍术,减乌梅、桑葚、女贞子、熟地黄,续服14剂。
后随访三月,症状明显减轻,嘱逐渐减量至停药,疗效巩固。
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研究者认为,本病存在虚实两方面,精血亏虚,阴阳失调为虚,心肝火旺,痰火扰心为实,治疗多从补益肝肾、填精益髓、清肝泻火逐痰辨治。此案患儿发现注意力不集中1年,病程日久,属于慢性起病。病始于平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静坐,多动不宁,性情急躁,做事拖拉,舌红,按常规辨证归属心肝火旺,火热邪气,上扰脑窍,但细察之,患儿有纳差,大便稀,不成型,每天2~3次,精神一般,苔薄白略腻,是与实热相矛盾的症状。故仔细思索后,认为可从象思维角度出发,辨治此病。患儿目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宁,突然起身,不时张望,类似体内有虫,向上窜扰心、脑之中,影响思维活动;向下叨扰脊柱四肢,影响肌肉运动。又舌红、大便稀,存在上热下寒之势。故以安蛔潜降,清上温下为宜,择乌梅丸加减。乌梅丸安蛔潜降,使虫安神静,机体和合,又可上清燥扰窜动之势,下温脾肾先后天之本;加石菖蒲、制远志、生龙骨、醋龟甲四者,为手足少阴药,开聪明而强记忆;佩兰辛温芳香开脑窍;陈皮理脾胃气;炒鸡内金、六神曲健脾胃;中轴运,四轮转,脑清明,肌强健。同时配合外治调神推拿疗法,二诊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改善,饮食、睡眠也有所好转。故去掉鸡内金、佩兰、干姜、花椒,加佛手、桑葚、酒女贞子、柴胡、熟地黄,桂枝改肉桂,以加强补肾精作用。三诊症状明显改善,减乌梅、桑葚、女贞子、熟地黄,加砂仁、胆南星、山药、炒苍术,续服14剂。后随访三月,嘱逐渐减量至停药,同时配合外治推拿疗法,巩固疗效。
3 睡眠障碍案
患儿,女,6岁。2021年3月31日初诊,以“入睡困难1个月”为主诉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入睡困难,每于在校、做作业时困倦、频繁入睡,夜寐不安,性情急躁,口干,喜热水,纳食不馨,大便偏稀,每日2次。既往夜啼病史,口服西药、清心安神中药对症治疗后夜间哭闹消失,仍有夜卧不安。查体神清,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咽部无充血水肿,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舌红绛,苔薄白,脉弦滑。辅助检查: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睡眠障碍,辨证为脾肾阳虚,虚火上炎,治以补益脾肾、敛降心火。方以乌梅丸加减,具体方剂如下:乌梅10 g、淡附片3 g、花椒3 g、干姜3 g、肉桂5 g、细辛2 g、黄连3 g、黄柏5 g、太子参8 g、当归8 g、石菖蒲6 g、制远志8 g、生甘草5 g、酒黄精8 g,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日二次。
2021年4月14日二诊,药后夜间睡眠较前改善,偶有注意力不集中,日间困倦明显,余无明显不适,上方加盐益智仁15 g,14剂,水煎服,日二次。
2021年4月28日三诊,药后症状基本稳定,偶有早醒,注意力明显改善,纳可,大便偏干,成球状,2日一行。上方减细辛加牛膝、生地黄,14剂,水煎服。服上药后,夜间睡眠良好,日间困倦未复见,注意力尚可,纳食调,继服5剂诸症平。
按 睡眠障碍是睡眠障碍性疾病的总称,近年来逐渐成为儿童常见疾病。目前众多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合所致,内因责之脏腑失和、情志内伤,外因赖于外邪侵袭,阴阳营卫失衡,具有体质易感性。治疗多从脾胃虚寒、心经积热、食积、胆虚等方面着手[5]。此案患儿入睡困难1个月,病程迁延,属慢性起病。患儿曾有夜啼病史,现出现入睡困难,夜寐不安,性情急躁,口干,舌红绛,按常规辨证当为心经积热,热则生惊,又心为火,热则火旺,故热邪燥甚,影响睡眠,出现入睡困难。但纳食不馨,大便偏稀,苔薄白,脉弦滑,又与之相悖,有失偏颇。慎思之后认为当从象思维角度出发,治疗此病。患儿既往夜啼病史,本为阳亢之体,又先后经西药、清心安神中药等过于伐克寒凉的治疗,损伤脾肾阳气,格阳于上,形成脾肾阳虚,上热下寒之象。基于象思维,“蛔”遇寒则动,得温则安,喜温恶寒,当脏腑阳气虚衰,迫使其窜动上扰,在心性情急躁,在胃纳食不馨,在肠大便偏稀,口干,喜热水乃格阳在上,阳虚为本的表现。“阳气者,精则养神”,虚则养神不精,故精神倦怠、四肢乏力,仍予乌梅丸加减,温补脾肾,收敛上炎虚火。石菖蒲芳香开窍、制远志交通心肾,酒黄精健脾补肾精。二诊临床表现减轻。加盐益智仁增强补肾精作用。三诊药后症状基本稳定,偶有早醒,减细辛加牛膝、生地黄,续服14剂后,夜间睡眠良好,继服5剂诸症平。笔者认为患儿所患疾病及治疗经过不容忽视,这些都会促成患儿的体质状态,临床上需紧密结合患儿体质化裁用药,不可随意处之。
4 结语
本文三则医案,一种属肺系疾病,余两种属脑窍疾病,本属两个系统疾病,此为异病含义之一。此外,三者病位、相关病变的脏腑、及其兼夹病理因素等均有不同,咳嗽变异性哮喘内有“伏痰”,与外邪引动发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则强调精血亏虚、阴阳失调为虚,心肝火旺、痰火扰心为实致病;睡眠障碍责之脏腑失和、情志内伤,兼夹外邪侵袭,致机体阴阳营卫失衡患病,此为异病内涵之二。另外,对于肺系疾病的认识结合发病、加重时间,即丑至卯上(凌晨1时至7时),而脑窍疾病则侧重上热下寒的病机,此为异病含义之三。但总的来看三者共同基于象思维考虑,即临床症状发作时类属“蛔动”,安静时“蛔静”,动静反复,遇刺激加重,均符合“蛔虫”致病特点,取象比类。故采用乌梅丸为主方,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又师古而不泥古,随症化裁,加减得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