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提升路径研究*
2022-01-01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马睿王彬斐弥谦陈彤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马睿,王彬斐,弥谦,陈彤
一、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工具。手机媒体是以能够接入网络的手机作为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体,被誉为是继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四大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它与传统的四大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1]。截至2020年12月,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高,达到21%,20-29岁网民占比17.8%。由此可见,青年学生已成为手机媒体的主要用户,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未来,手机媒体会融合更多的新技术,如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各类手机媒体应用也会发展得更加全面,满足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深刻改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二、手机媒体的特点
(一)具有便携性和普及性
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整合多样传统媒体形态,大大弥补了传统媒体不便传播的缺点。手机具有极强的便携性,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碎片化的生活习惯。同时,随着现代移动数据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i-Fi网速加快和费用变低,更是促进了手机媒体的普及[2]。据不同学者调查,手机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非常高,手机媒体使用率达到100%,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甚至不止一部。
(二)具有立体性和主动性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的资讯传播途径,可以随时随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信息搜索和资源下载,方便构建起实时、丰富、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满足大学生信息需求。相比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更具立体性的信息呈现模式也极容易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使其提高手机媒体使用的欲望和频率。同时,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也使手机媒体的用户主体化得到极大满足,大学生群体可以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还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社会热点和社会时事的讨论,充分体现主动性。
三、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冲击
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心态体现在其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诸多方面[3]。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情绪的冲击
手机媒体在发布、获取信息时的便捷性,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自我表达的自主性,使大学生的社会情绪情感有了较好的宣泄平台,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但手机媒体的使用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手机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自成空间的特性很容易催生和膨胀大学生的自由意识,使大学生有种摆脱社会伦理与社会制度管控的错觉,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角色意识。尤其是受手机媒体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很容易酝酿并放大不良的社会情绪,进而产生社会危害。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冲击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是这种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脱离了这个前提,大学生的社会化便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新媒体技术和手机媒体极为普及的今天,除了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传统媒介等方式以外,手机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园而浏览世界各地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范畴,但不可避免的是,过于依赖手机媒体去认知社会,必然会使很多大学生失去对社会现象的独立思考和科学判断能力,为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化埋下隐患。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行为意向的冲击
手机媒体不仅为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了新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还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运用手机媒体,大学生群体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改变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对大学生行为塑造产生积极作用。但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行为意向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手机媒体无形中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范围,同时又缩小了其有形的生活范围。外卖、快递等网络消费的发展,导致大学生越来越不需要离开寝室。更有甚者,除了上课其他时间生活范围只局限在寝室。手机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毒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剧了大学生的惰性心理,弱化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导致大学生群体身心素质急剧下降。
(四)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
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价值观产生碰撞和冲击,这有利于开阔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对于从手机媒体上接收到的大量信息,无法作出理智的判断和分析,甚至会盲目接受或跟从,从而对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大学生盲目跟从,自控能力差,不能理性抵抗人或物的诱惑,追求感官物质享乐,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的现象尤为突出[4]。手机媒体的特性使这种负面效应得到更为明显的释放。
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提升路径与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领域对这一根本任务也取得了统一共识,各高校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可以说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是立德树人的心理前提。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
(一)完善手机媒体监管体系
手机媒体所依托的是网络空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文件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使网络环境在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手机媒体监管的不规范性问题越来愈突出,技术监督与管控也相对滞后,迫切需要从源头出发做好把控工作,尽快健全针对手机媒体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加大对利用手机媒体传播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从事违法行为的法律治理力度,全面净化手机媒体使用环境,为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提升大学生社会心态构建良好网络空间。
(二)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体
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素养、信息消费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播素养及媒体社会交往素养等[5]。一是深化大学生对手机媒体在社会心态培育方面的认知。手机媒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学生群体应自觉培养良好的手机媒体使用习惯,提高信息生产、传播素养和媒体社会交往素养。加强自律,规范手机媒体使用行为,切实认识到手机媒体在社会心态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选择权威媒体和网站获取信息,并将之作为提升自我社会认知的主要参考渠道。主动抵制手机媒体中的各种糟粕信息,提高信息筛选、信息分析和评判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在使用手机媒体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家、校、社三方发力,形成培育积极社会心态的合力
首先,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形成的第一关,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道屏障。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榜样示范,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手机媒体。要善于利用手机媒体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形成积极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运用手机媒体创新教育模式,充分挖掘手机媒体中的思政元素,充实手机媒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引导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媒体。利用手机媒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趣、社会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群体内在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社会应加强对手机传媒组织的政策指引,加强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引导手机传媒组织多关注社会效益,主动生产和传播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优质手机信息文化产品。让手机媒介作为工具,为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同时建立家、校、社沟通渠道,形成培育当代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代表和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心态状况。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选择。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研究,进而引导大学生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